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青春

(席慕蓉創作詩歌)

鎖定
《青春》是現代詩人席慕蓉於1979年6月創作的現代詩。詩人獨特地以書來比喻青春,寫出了青春值得珍藏,也寫出了青春的易逝,不易保存,表現了詩人對青春的無限依戀之情。全詩語言典雅秀麗,感情柔美婉轉。
作品名稱
青春
作    者
席慕蓉
作品出處
七里香
文學體裁
詩歌
創作時間
1979年6月

青春詩歌原文

青春
之一
所有的結局都已寫好
所有的淚水也都已啓程
卻忽然忘了是怎麼樣的一個開始
在那個古老的不再回來的夏日
無論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輕的你只如雲影掠過
而你微笑的面容極淺極淡
逐漸隱沒在日落後的羣嵐
遂翻開那發黃的扉頁
命運將它裝訂的極為拙劣
含着淚 我一讀再讀
卻不得不承認
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
之二
在四十五歲的夜裏
忽然想起她年輕的眼睛
想起她十六歲時的那個夏日
從山坡上朝他緩緩走來
林外陽光眩目
而她衣裙如此潔白
還記得那滿是茶樹的丘陵滿是浮雲的天空
還是那滿耳的蟬聲
在寂靜的寂靜的林中
之三
我愛 在今夜
回看那來時的山徑
才發現我們的日子已經
用另一種全然不同的方式
來過了又走了
曾經那樣熱烈地計劃過的遠景
那樣細緻精密地描好了的藍圖
曾經那樣渴盼着它出現的青春
卻始終
始終沒有來臨 [1] 

青春創作背景

追懷青春,是人之常情,歷來以此為主題的詩甚多。席慕蓉這首創作於1979年6月的《青春》,便是作者對青春的感悟,亦是獨出機杼之作。 [2] 

青春作品賞析

《青春》是與消沉無關的慨嘆。詩歌開篇僅僅一句“所有的結局都已寫好,所有的淚水都已啓程”,那種對青春遠逝的無限傷感、那種對生命短暫的無窮幽怨彷彿立刻遮蔽了天空,緊緊攫住了讀者的心;就像那起程的淚水洶湧而來,打濕了每一個敏感而脆弱的生命。
接着作者開始了對遠去的青春歲月的追尋,而這種追尋不但沒有讓疲憊的心得到慰藉,反而把作者引入到更深沉的慨嘆之中:“含着淚 我一讀再讀/卻不得不承認/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按照常理,慨嘆與消沉似乎存在着某種聯繫;然而在《青春》含淚的嘆惋中我們卻感受到了追求者執著堅毅的身影,這種慨嘆與消沉無關,這種慨嘆是絢爛夢想與無情現實碰撞的耀眼火花,這種慨嘆是火紅青春與平淡生活對比後的強烈反差,這種慨嘆是短暫生命與永恆歲月抗爭的無奈嘆惋。生命中的確有一種慨嘆與消沉無關,它關乎生命深層的呼喊,它是求索者執著的腳印,它是思索者探究的目光,就像陳子昂在幽州台上震撼古今、響徹寰宇的浩嘆:“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那是一種哀而不傷的悲涼,是一種怨而不怒的沉靜。
《青春》是與美麗有約的追尋。因為從某個角度來説,追求的高度決定了生命的高度。應該説,客觀上的美麗往往是短暫的,就像鮮花的爛漫與凋零,就像青草的翠綠與枯黃,就像容顏的嫵媚與憔悴,似乎就在轉瞬之間已經“朝如青絲暮成雪”;但是生命的高貴在於情感,在於精神,正如帕思卡爾所説:“人只是一根蘆葦,世界上最脆弱的東西,然而卻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人的全部高貴就在於思考。”因為在思考的過程中,生活中轉瞬即逝的美麗就會在心底凝固為永恆。在追尋中,也許青春的容顏不會回來,但青春的血液可以再次湧動在體內;也許青春的快樂無處尋覓,但青春的柔情可以再次瀰漫在心間。在夕陽的余光中我們追尋日出的壯美,在蕭瑟的秋風裏我們追尋羣芳吐豔的繁華。
《青春》是與生命同行的感悟。當跟隨着作者遙望青春如煙嫋嫋飄散的時候,生命的篝火卻在熊熊燃燒。作者似乎閲盡人世滄桑風雨,仰望今日風輕雲淡,追憶昔時彩霞滿天,那淚水打濕的不僅是難再的青春,更是無情流淌的生命。青春的美麗、青春的短暫、青春的傷感,作者對青春的嘆惋正是對生命感悟的放大。生命與青春一樣不可複製,生命與青春一樣擁有斑斕的色彩,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生命也是一本太倉促的書。追憶青春,引發的是“我們”對生命珍重的思索。
青春的眩目的色彩後面同樣也有失落的灰暗,生命快樂與幸福的大廈同樣也建立在痛苦的基石上。青春與生命都在詮釋着這樣的哲學命題:快樂與痛苦、幸福與憂傷。追尋與失落都是人生不可分割的部分,在共同演奏着壯麗而纏綿的生命交響曲。只有清醒地認識到青春和生命的短暫,才能真正理解並珍重、享受生命的快樂,接受生命的憂傷,珍重生命的點點滴滴。
當然,作者對青春和生命的感悟之所以一唱三嘆、委婉動人,還在於作者沒有采用空洞抽象的説理來談青春,談生命,而是沉入心靈的最深處,奏響生命中最真誠的心曲。這心曲迴盪在人生的舞台上,這心曲盪漾在青春的笑靨裏,這心曲徘徊在生命的步履中。
可見,作品真正的力量應該從心中汲取,這樣才能使個體的感悟昇華為羣體的共鳴,這就像宋代詞人蔣捷的詞:“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作者寫的是個人的人生經歷,單也是許多人生命的縮影。含着淚的傾訴,挾裹着人生風雨的喟嘆。 [3] 

青春名家點評

重慶市作協會員艾曉林《中國新詩體一百首賞析》:“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這是詩人獨特的人生感受。而這種感受,是“含着淚”“一讀再讀”而來的。實際上,這是詩人反覆地咀嚼、品味人生而感悟出來的。 [4] 
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羅興美(筆名疏影):意象源於生活,來自感情,出於構思。以書來比喻青春,席慕蓉是詩界中的第一人。可謂“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筆下所無”,前者指詩容易引起眾多人的共鳴;後者指詩寫得有特色,樂於為人們所接受。這首詩正是內容上的共性與表現手法上個性的統一,以獨特的方式來表達人們所共有的感受——對青春的懷戀。 [5] 
廣東省老記者協會會員吳士恩《“美是什麼?”新探》:《蒹葭》中想起的是在水那一邊的“伊人”,席慕蓉則是回憶自己的逝去的青春。《蒹葭》中的形象是“溯回從之”和“溯游從之”,遊着水去追求她;席慕蓉則是想起自己的“十六歲的花季”,形象是“從山坡上朝他緩緩走來”,“而她衣裙如此潔白”(《青春》之二)和“一朵芬芳的山百合,靜靜地開放在我的心裏”(《山百合》)。形象比“溯回從之”具體生動多了。《蒹葭》只是用了純粹的形象思維,而沒有抽象思維;而在席慕蓉的詩中,卻增加了抽象思維的句子:“我一讀再讀/卻不得不承認/青春是一本太倉促的書”(《青春》之一);“愛原來是種酒/飲了就化作思念”(《十六歲的花季》)。從詩的態勢看,《蒹葭》是動態。“溯回從之”、“溯游從之”,是在水中的追逐而席慕蓉之幾首詩則是靜態:“在寂靜的寂靜的林中”(《青春》之二),山百合“靜靜地開放在我的心裏”(《山百合》)。 [6] 

青春後世影響

《青春》被選入江蘇文藝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語文讀本》、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的《大學語文》等教材中。 [7-8] 

青春作者簡介

席慕蓉(1943~ ),中國台灣女詩人、散文家、畫家。筆名有肖瑞、漠蓉、穆倫、千華等。祖籍內蒙察哈爾盟,1943年9月生於四川重慶,1949年遷至香港,1954年由香港赴台。先後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系和比利時布魯塞爾皇家藝術學院。席慕蓉長期擔任新竹師專美術科教授,主要作品有詩集《七里香》《無怨的青春》,詩畫集《畫詩》,散文集《成長的痕跡》《畫出心中的彩虹》《有一首歌》,美術論集《雷射藝術導論》等多部。 [9] 
參考資料
  • 1.    席慕蓉.席慕蓉經典作品:當代世界出版社,2007.09:189-191
  • 2.    黎娜主編.最美的詩歌 彩圖典藏版:中國華僑出版社,2013.05:106
  • 3.    張寶童. 青春祭——席慕蓉《青春》賞析[J]. 中學語文園地:高中版, 2006(5):18-19.
  • 4.    艾曉林主編,中國新詩體一百首賞析,重慶出版社,1998.09,第310頁
  • 5.    疏影編.中國最美的詩歌世界最美的詩歌: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14.11:154
  • 6.    吳士恩著.“美是什麼?”新探:廣州出版社,2006.01:233-234
  • 7.    本書編寫組編. 高中語文讀本 現代詩歌選讀 江蘇選修[M]. 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 2008.08. 第3頁
  • 8.    李振宇主編;蘇獻寧,陳曉副主編;劉佳,楊慧超,胡林秀等編,大學語文,第二軍醫大學出版社,2013.09,第193頁
  • 9.    未凡,李萬慶編著.中國百年愛情詩精品解讀:瀋陽出版社,2012.02: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