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青春

(1977年謝晉執導的電影)

鎖定
《青春》是由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謝晉執導,陳沖俞平主演的劇情電影,於1977年上映。
該片講述了農民的女兒亞妹在解放軍醫療隊救治下恢復聽力,她立志報答黨的恩情,克服重重困難,成為優秀的話務員的故 [1] 
中文名
青春
類    型
劇情
出品公司
上海電影製片廠
製片地區
中國大陸
導    演
謝晉
編    劇
李雲良
編    劇
王煉
主    演
陳沖
俞平
片    長
104 分鐘
上映時間
1977年
對白語言
普通話
色    彩
彩色

青春劇情簡介

中國電影《青春》(1977)精彩劇照集錦
中國電影《青春》(1977)精彩劇照集錦(10張)
生長在翡翠嶺的農民女兒亞妹,已經聾啞了13年,解放軍醫療隊來到山村,向暉醫生給亞妹精心治療,使她恢復了聽覺,開口説了話。亞妹感激黨和毛主席給了她新生命,希望為革命貢獻青春。在向暉的幫助下,亞妹穿上了軍裝。亞妹的好朋友阿燕,不安心本職工作,想去學醫,亞妹批評了她,兩人產生了隔閡。在指導員凌雪的幫助下,兩人重歸於好。在成績考核中,亞妹接錯了一次電話,蔡方成欲調她去做別的工作,司令員得知此事,説服了蔡方成,讓亞妹留在通訊班。向暉是個老紅軍,戰鬥中負過傷,又因長期忘我地工作,積勞成疾。她的革命精神鼓舞着周圍所有的人。向暉帶病前來參加新式武器裝備試驗,使亞妹深受感動。她滿懷激情填寫了入黨志願書。向暉病情惡化,黨中央派直升飛機接她到北京治療,人們含淚把她送走。激烈的戰鬥中,亞妹堅守崗位,用耳朵和聲音傳達司令部的戰鬥號令,也將勝利的喜訊送到了北京。戰鬥結束了,亞妹從耳機中聽到了向暉的聲音:“為了壯麗的共產主義事業,讓我們每個人都貢獻出自己的青春 [1] 

青春演職員表

青春演員表

青春職員表

製作人 柴益新
導演 謝晉
副導演(助理) 石曉華
編劇 李雲良、王煉
攝影 沈西林、瞿家振
配樂 葛炎
剪輯 周鼎文
美術設計 胡登仁、顏錩銘
造型設計 楊龍生
燈光 葉連根
錄音 朱偉剛
佈景師 張阿九
展開
軍事顧問
秦秀卿、鄧樹芬
特技設計
陳繼章
特技攝影
戴勝潮
獨唱
朱逢博
合唱
上海樂團合唱隊、上海歌劇團合唱隊、上海廣播電台兒童課餘合唱隊
演奏
上海電影樂團
指揮
姚笛
演職員表參考資 [2] 

青春角色介紹

  • 亞妹
    演員 陳沖

    貧農出身的女孩,幼年時因疾病失聰,經過軍醫向暉的精心治療,恢復了聽説能力。她富於高昂的政治熱情,具有強烈的進取心,決心將自己的一切無條件獻給革命。

  • 向暉
    演員 俞平

    女軍醫、老紅軍,因長期忘我地工作,積勞成疾。她有着火一樣的激情為革命工作,即使身患絕症也絕不放棄。她的這種精神鼓舞和感染着亞妹克服先天不足實現夢想。

  • 蔡方成
    演員 王熙巖

    副團長,熱心工作,關心戰士,但有時工作方法簡單粗暴。亞妹因先天聽力原因轉錯電話後,他認為像亞妹這樣患有身體殘疾的人需要特殊照顧,所以想把她調去醫務培訓班。

  • 金阿燕
    演員 張瑜

    貧農出身的女孩,亞妹的好朋友,二人一起參軍成為通信兵。她熱情活潑,但不安心本職工作,想去學醫,因此被亞妹批評。後來,在指導員的教育下,她糾正了自身的缺點和不足,並與亞妹和好。

角色介紹參考資 [1]  [6] 

青春音樂原聲

影片插曲
曲名
作詞
作曲
《向着北京飛翔》
李運良、王煉
葛曉芸
《千年鐵樹開了花》
李運良、王煉
葛炎
《韭菜開花》
李運良、王煉
葛炎 [5] 

青春幕後花絮

  • 該片是謝晉在“文革”結束後執導的第一部電影,而影片的主演陳沖則是首次出演電 [3] 
  • 該片上映後,陳沖收到了全國各地的觀眾來信,其中一位重慶的聾啞姑娘表示,陳沖的電影給了她生活的勇 [5] 

青春幕後製作

故事背景
1971年,周恩來在視察北京一所聾啞學時曾提出,應該讓治癒了的聾啞孩子去當通信兵,以此為鍛鍊他們的聽説能力,鼓勵他們戰勝困難。根據周恩來這一指示,東海艦隊某通信部隊招收了一批治癒的聾啞青年入伍。電影《青春》的劇情即與此事有 [4] 
創作源起
謝晉接到《青春》的劇本後,雖然劇本尚較粗糙,但他從中感到了一股來自生活的濃烈的青春氣息,因此格外看重這部片子。經過反覆修改,他又請上影廠的專業編劇幫忙,終於令劇本通 [3] 
演員選擇
在演員方面,謝晉原打算從上影廠內挑選,但時值“文革”結束不久,廠內人才凋零,演員們在精神、心理上尚未從“文革”的陰影中解脱出來,不適宜拍以年輕人為主、青春氣息濃的片子。謝晉把挑演員的任務託付給武珍年。武珍年當時正在創辦上影廠演員劇團培訓班。她請謝晉到培訓班挑演員。在看了每位學員的表演後,謝晉看中了時年僅16歲的陳 [3] 

青春影片評價

該片在謝晉導演的電影創作序列中,該片也許只能算是一部不起眼的邊緣之作。它敍事機體遍佈裂隙,主題生硬、結構呆板、情感誇張,人物性格概念化,缺乏電影藝術所必要的審美趣味,明顯帶有“文革”電影所習見的時代症候。但是從電影文化史的角度看,上述種種缺點卻未必能成為人們忽視其作為一種客觀歷史存在的理由。從影片中,一方面可以看到“文革”話語的延續,另一方面又能發現一種新的時代精神和美學風尚的暗自滋長。它是兩個時代、兩種觀念、兩種政治與美學力量此消彼長、相互疊加與博弈的產物,是一座連接歷史裂縫的浮橋。從中不難看出,當時的電影創作是如何一步一步擺脱“文革”禁錮,逐漸孕育、塑造了“新時期”電影美學新的品格的。與大多數“文革”電影相比,該片迴避了兩條路線的鬥爭,僅僅透過多重人物關係設置,以一種對比敍事結構和一種感性的、散文化的抒情筆法,刻畫老一代革命者對年輕一代的垂範和薰陶,以及年輕一代在革命前輩指導下,克服自身思想、意志乃至生理條件上的種種困難,一步步成長,最終實現人生價值昇華的故事。該片所特有的這種柔性寫作策略,無疑對堅硬如鐵的“三突出”律令構成了一種聲的反抗。這讓影片成為“文革”電影中一種另 [7] (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副教授石川評)
參考資料
  • 1.    《青春》  .海上電影[引用日期2022-06-09]
  • 2.    《青春》字幕表  .海上電影[引用日期2022-06-09]
  • 3.    顧志坤.大師謝晉.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56-57
  • 4.    周哲瑋、項家祥、李友梅等.謝晉電影選集(關愛卷).上海:上海出版社,2007:116
  • 5.    武漢市電影發行放映公司編.春天 電影歌曲選.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78.07:30-33
  • 6.    周哲瑋、項家祥、李友梅等.謝晉電影選集(關愛卷).上海:上海出版社,2007
  • 7.    周哲瑋、項家祥、李友梅等.謝晉電影選集(關愛卷).上海:上海出版社,2007: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