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靈巖寺

(河北省鹿泉市靈巖寺)

鎖定
靈巖寺,位於河北省鹿泉市,棗林村西,原為並排兩座寺院,中間以腰牆分隔為前後兩進院落。
靈巖寺,前有天王殿, 殿前有石橋一座,由塊石砌就,在石縫中原長有一棵柏樹,從根部分成二杈,呈倒人字形,當地人俗稱“人字柏”。進天王殿,院東西有配殿 各三間,東側有二層鐘樓一座,磚、木、石結構,布瓦歇山頂,面一進一,通高9米,三、五架樑橫一掛鍾用的橫樑。前後檐下各用一朵一斗二 升交麻葉的平身科,兩山面各用兩朵交麻葉。角柱為木質通柱。樓頂及牆損壞比較嚴重。往裏進月亮門為二進院,正北為大雄寶殿,磚、木、 石結構,布瓦硬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前後帶廊。建築面積108平方米,高7.6米。三、五架樑前後帶抱頭梁,前檐下隨檁枋和柱頭枋間 有墊板,其餘構件因白灰抹頂不太清楚。
靈巖寺,現保存好,大雄寶殿後面有僧房若干間,寺東並列為跨院,供白衣觀音,在清末時就已毀壞。
中文名
靈巖寺
朝    向
坐北朝南
佔地面積
約 5000 m²
位    置
鹿泉市西南

靈巖寺寺廟簡介

棗林村西,原為並排兩座寺院,中間以腰牆分隔為前後兩進院落。前有天王殿, 殿前有石橋一座,由塊石砌就,在石縫中原長有一棵柏樹,從根部分成二杈,呈倒人字形,當地人俗稱“人字柏”。進天王殿,院東西有配殿 各三間,東側有二層鐘樓一座,磚、木、石結構,布瓦歇山頂,面一進一,通高9米,三、五架樑橫一掛鍾用的橫樑。前後檐下各用一朵一斗二 升交麻葉的平身科,兩山面各用兩朵交麻葉。

靈巖寺佈局結構

靈巖寺,角柱為木質通柱。樓頂及牆損壞比較嚴重。往裏進月亮門為二進院,正北為大雄寶殿,磚、木、 石結構,布瓦硬山頂,面闊三間,進深一間,前後帶廊。建築面積108平方米,高7.6米。三、五架樑前後帶抱頭梁,前檐下隨檁枋和柱頭枋間 有墊板,其餘構件因白灰抹頂不太清楚。現保存好,大雄寶殿後面有僧房若干間,寺東並列為跨院,供白衣觀音,在清末時就已毀壞。 [1] 

靈巖寺重修時期

靈巖寺現僅存大雄寶殿和鐘樓,院中還存有五塊石碑,二節石幢身、一塊經幢華蓋。石碑為清代康熙、乾隆、同治年間所刻,其中一碑文 中記載:“創建於大金明昌年間,重修於萬曆八年,迄今又三百餘年……”。由此可知,靈巖寺創建於金、重修於明、清。現存的為清代建築。

靈巖寺寺內勝景

靈巖寺往西250米處有一天然洞穴,為靈巖洞,正處在海螺山的山腳下,洞口上部山石陡峭。巨巖橫卧,把洞口上部山石陡峭、巨巖橫卧, 把洞由小石洞相連的多個石室組成,俗稱“18連珠洞”。
古人曾記之“洞之首出山陽,尾通山陰,曲折裏許,幽眇絕塵,鞠躬而進,每入一珠 ,乖如乳彩,散如花餘”。實際上只有九個洞室,稱九節連珠洞。第一室最大,宛如一寬敞大廳,室中央原有一座佛像高約兩米,為洞內天然 石塊刻成,1966年鐵路二站佔用時砸毀。通過石門可進入二室,又是一番景象,舉火想望,洞壁水珠滴淌異彩閃耀。
每進一室各有不同,其中 第四室滴水如春雨,並伴有叮咚之聲,如琴、箏彈奏。第五室為“天外天”,洞壁高處突出一塊巨石,廠上可容數個坐卧,真似空中仙閣。最 後到第九室為最小,難以進入。

靈巖寺得名由來

靈巖寺因洞而名,靈巖洞又因寺而傳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