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霍達

(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當代女作家)

鎖定
霍達,女,回族,1945年11月26日出生於北京,作家、國家一級編劇。1966年畢業於北京建築工程學院英語專業,畢業後任北京市園林局、市文物局翻譯。曾任第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 [48] 
1976年任北京電視藝術中心編劇,並發表第一部小説《不要忘記她》。198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86年至1987年,出版中篇小説集《紅塵》以及報告文學《綠葉的榮譽》《漁家傲》《萬家憂樂》《起步於黃帝陵前》《小巷匹夫》等。1987年創作長篇小説《穆斯林的葬禮》,該作於1991年獲得茅盾文學獎 。1997年,出版長篇小説《補天裂》,該作品獲第七屆全國“五個一”工程獎等獎項。1999年8月被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49]  2005年,出版長篇報告文學《搏浪天涯》。2010年,創作話劇《海棠衚衕》。2015年,《補天裂》再版。2020年1月,出版遊記作品《聽海》。 [1-16] 
中文名
霍達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回族
出生地
北京
出生日期
1945年11月26日
星    座
射手座 [46] 
畢業院校
北京建築工程學院
職    業
作家、編劇、記者
代表作品
穆斯林的葬禮
代表作品
紅塵
補天裂
海棠衚衕
不要忘記她
主要成就
1991年茅盾文學獎獲得者
籍    貫
北京
回族經名
法圖麥
政協職務
第十、十一、十二屆政協常委
性    別
政治面貌
無黨派

霍達人物經歷

1945年11月26日,出生於珠玉世家,自幼喜愛文學,並師從史學家馬非百先生研究中國歷史。1961年,考入解放軍藝術學院學習話劇表演,後轉入北京建築工程學院。1966年,畢業於北京建築工程學院,後長期在四機部、北京市園林局、文物局從事外文情報翻譯工作,同時堅持業餘寫作。 [17] 
1976年,任北京電視製片廠(現改名為北京電視藝術中心)編劇,開始從事專業文藝創作;同年,發表第一部小説《不要忘記她》。 [18]  1981年,任北京電視藝術中心任一級編劇;同年,發表電影文學劇本《公子扶蘇》。198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20] 
1986年,出版中篇小説集《紅塵》,該作品於1988年獲第四屆(1985—1986)全國優秀中篇小説獎;1986年至1987年,集中創作發表了報告文學《綠葉的榮譽》《漁家傲》《萬家憂樂》《起步於黃帝陵前》《小巷匹夫》等。其中的報告文學《萬家憂樂》於1988年獲第四屆(1985—1986年)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1994年獲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
1987年,創作完成第一部長篇小説《穆斯林的葬禮》,在《長篇小説》雜誌分兩期發表。全書50餘萬字,通過穆斯林家族“玉器梁”半個多世紀的命運興衰,揭示了中國穆斯林在華夏文化和伊斯蘭文化的撞擊和融合中獨特的心理結構,以及在政治、宗教的氛圍中對人生真諦的困惑和追求,真實地展現了奇異而古老的民族風情和充滿矛盾的現實生活。該作品於1988年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出版單行本,1989、1991年兩度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全文播出,1991年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 [21] 
1988年,成為全國政協委員,履行參政議政之職;同年3月,當選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1990年,應邀赴美參加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交流活動。1993年3月,當選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全國政協民族委員會委員。
1997年,表現香港新界人民抗英鬥爭悲壯歷史的長篇小説《補天裂》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全文播出,北京和香港兩地同時出版,該作品於1999年被中宣部、文化部、中國文聯、中國作協、新聞出版總署、廣播電視電影總局評為建國五十週年十部優秀長篇小説之一,獲第七屆全國“五個一工程獎”的優秀圖書和優秀電視劇兩個獎項,並獲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
1999年,被國務院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
2004年,將自己的中篇小説《紅塵》改編為話劇劇本;同年,該話劇作品獲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優秀劇本獎。2005年,話劇《紅塵》由國家話劇院演出,曹其敬導演,朱媛媛、韓童生、柏寒、劉佩琦、陳強等主演;同年,出版長篇報告文學《搏浪天涯》,反映中國遠洋漁業開拓者可歌可泣奮鬥事蹟。 [22]  [47] 
2009年,當選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在國務院第五次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受到表彰。 [23] 
2010年,創作了反映現實生活的話劇《海棠衚衕》,由中國國家話劇院導演王劍男搬上舞台,宋春麗、郭冬臨、楊立新、郭達等主演。
2015年,《補天裂》再版,新版由作者親自操刀校訂,以親手蒐集的千萬字資料及百人談話實錄為基礎,還原19世紀末“香港拓界”後各方仁人志士奮起抗爭的悲壯歷史。
2020年1月,出版遊記作品《聽海》。

霍達擔任職務

第九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教科文衞委員會委員,第七屆、八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屆、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

霍達主要作品

體裁
作品名稱
時間
出版社/發表地
短篇小説
《不要忘記她》
1976年

《江州司馬》
1981年
《文學報》
《“合作家”軼事》
1983年
第3期《民族文學》
《黑禍》
第12期《民族文學》
《馬拉松宴會》
第2期《作品》
《保姆》
第5期《婦女》
《貓婆》
1985年
第5期《十月》
《故人情》
第3期《女作家》
《門框衚衕記事》
1988年
第1期《花城》
《京韻第一鼓》
1989年
《文藝報》
中篇小説
《動物園裏的新鮮事》
1981年
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
《追日者》
1984年
第6期《當代》
《年輪》
1984年
第4期《民族文學》
《秦台夜月》
1985年
第6期《人間》
《紅塵》
1986年
第3期《花城》
《魂歸何處》
1986年
第4期《女作家》
《芸芸眾生》
1986年
第5期《當代》
長篇小説
《穆斯林的葬禮》
1987年
16、 17期《長篇小説》(季刊)
《未穿的紅嫁衣》
1994年
江蘇文藝出版社
《補天裂》
1997年
北京出版社
小説集(中短篇小説集)
《魂歸何處》
1987年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紅塵集》
1987年
花城出版社出版
劇本
《公子扶蘇》
1981年
第2期《花城》,1982年第2期《中外電影》
《我不是獵人》
1981年
第10期《電影文學》
《鵲橋仙》
1982年
第2期《江蘇戲劇》
《飄然太白》
1982年
第3期《電視、電影、文學》
《江州司馬》
第6期《劇本園地》
《筆墨官司》
1983年

《保姆》
1984年
第3期《電視、電影、文學》
《失落的明珠》
第10期《電影文學》
《鞘中之劍》
1985年
第10期《電影文學》
《戰鬥在北平》
第2期《新劇本》
《年輪》

《秦皇父子》
1986年
第6期《新劇本》
《紅塵》
1987年

《海棠衚衕》
2010年

《蒼天聖土》


報告文學與散文
《石跡耿千秋》
1978年
《光明日報》
《他撲向太陽》
1981年
《藝術世界》
《我站在長城上,傾聽》
1984年
《 民族文學》
《綠葉的榮譽》
1986年
《中國婦女》
《漁家傲》
《報告文學》
《萬家憂樂》
《當代》
《起步於黃帝陵前》
《延河》
《奇石記》
《旅遊》
《大雅若俗》
《醜小鴨》
《小巷匹夫》
1987年
《 人民文學》
《蝶島情》
《華人世界》
《為了我心中那片淨土》
《文學自由談》
《國殤》
1988年
《當代》
《民以食為天》
1989年
《中國作家》第4期,《報告文學選刊》第6期
《搏浪天涯》
2005年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吳冠中》


《仰雪詞館主》


《煙雨文武廟》


《義冢豐碑》


《聽海》
2013年
《十月》第2期
文集
《霍達電影劇本選》
1983年
花城出版社出版
《霍達報告文學選》
1995年
江蘇文藝出版社
《霍達文集》(共6卷)
1999年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天涯倦客》
2001年
廣州出版社
《未穿的紅嫁衣, 沉浮》
2009年
人民文學出版社
《霍達文選》(9卷本)
2010年
人民文學出版社
《霍達作品精選》
2013年
長江文藝出版社
詩詞集
《撫劍堂詩詞集》
2010年
線裝書局
遊記
《聽海》
2020年
中國文史出版社
(參考資料來源: [24-33]  [35-37] 

霍達創作特點

霍達主題思想

創作觀
由於霍達特殊的童年經歷,使她對生命有了獨特的感悟,她的小説就是她體驗人生的再現。戰火紛飛的年代是民族意識覺醒的時刻,作者並沒有直接描寫戰爭的血流成河,而是把筆伸向了戰爭過後帶給人的創傷這一創作領域,固有的回族血統又使她對回族人民的生存現狀有了更深的思考,而對歷史的喜愛又使她的小説經得住歷史與現實的雙重考驗。 [38] 
生命尊重
霍達的小説創作是基於歷史和民族的基礎上描摹現實人生,給予個體生命存在以人文關懷,體現了她思考生命和尊重生命的寫作態度。她的小説內容體現着她對生命存在價值的思考。霍達小説中的人物都是在現實生活中出現過的,同時也是帶有她自身的影子的,她把對生命的不同體驗都融入在作品中的每一個人物形象上。在她的小説創作中,能夠感受到她對生命的尊重。

霍達藝術特色

綜述
霍達是回族作家,但她的創作題材範圍卻未侷限於回族的生活,而是古今中外,均能擷取,表現了多方面的藝術才能。其作品大氣磅礴,具有史詩般的厚重,作品結構宏大、視野開闊、激情充沛。在她的字裏行間,流露着俠義色彩和強烈的社會擔當感。 [34]  霍達擅長心理描寫,把人物的複雜心理和自然環境融合在一起,因此人物的悲喜情感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和衝擊力。 [39] 
結構特徵
霍達在小説創作時從不刻意為形式而形式,在她的小説創作中,總是先有小説內容,隨着內容的顯現而彰顯出獨特的形式,同時又符合小説內容和情感走向,使小説達到內容與形式的統一。《穆斯林的葬禮》和《未穿的紅嫁衣》就是霍達的兩篇在結構上比較突出的小説。《穆斯林的葬禮》採用了兩個時空同時進行的敍述方式,兩代人的愛情悲劇同時進行。《未穿的紅嫁衣》則把小説人物的一生濃縮為一天來敍述,這樣的敍述方式讓讀者在閲讀時有一種緊張感,合起書來又可以回味無窮。
語言藝術
霍達在小説創作時對語言的運用達到了較高的水平。日常語言帶有濃厚的生活氣息,霍達就是用普通的語言道出了平凡人的一生。她善於運用修辭手法來描寫景物、烘托人物心理,隱喻在她的長篇小説《穆斯林的葬禮》中表現的很出彩,用充滿古典氣息與詩情畫意的“玉”和“月”來隱喻人物的一生。“玉”清透而高尚,隱喻着主人公的人格和抱負,“月”有陰晴圓缺,註定是一場人生的悲歡離合。擲地有聲的短句體現出人物的正直,而無言的省略號又道出了內心的無奈。
霍達的小説語言往往採用日常用語和口語相結合的方式,人物的對話往往是口語化,而當她以第三者的身份去寫作時,又冷靜地運用日常用語來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口語式的對話和動作的描寫符合人物性格,同時又能彰顯出生命的堅韌。
霍達在表現人物的情感時,善於選擇符合人物情感流動的句子。長篇小説《補天裂》是霍達獻給香港迴歸的禮物,霍達在該小説中塑造了文弱書生在面對國難時既可以忍辱負重,也可以奮起反抗,如愛國壯士一般:青筋暴起、劍眉緊鎖、目眥欲裂。在塑造這個藝術形象時,霍達採用了符合人物內心活動的語言,用短句來表現作者和主人公強烈愛國的生命意識。
人物形象
霍達的作品中,不論是英雄形象,還是一些不能稱之為英雄的人物,都用他們執着的信念去守候心中的信仰。為此,他們可以為了民族大義,暫時拋下自己的尊嚴,去隱忍地活着。
霍達筆下的女性形象除了像德子媳婦這樣飽受摧殘的女性之外,還有一種充滿了朝氣的女性,她們代表着這個社會的希望,是朝氣蓬勃的一代,她們有知識、有信仰、有追求,精神世界是她們這一激進年代人的食糧,她們更願意為自己而活。

霍達獲獎記錄

影視類
  • 1980    首屆全國電視劇飛天獎    《鵲橋仙》    (獲獎)    
  • 1990    建國四十週年全國優秀電影劇本獎    《龍駒》    (獲獎)    
  • 2004    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工程優秀劇本獎    《紅塵》    (獲獎)    
文學類
  • 1982    第二屆全國優秀少年兒童讀物獎    《我不是獵人》    (獲獎)    
  • 1988    第四屆(1985—1986)全國優秀中篇小説獎    《紅塵》    (獲獎)    
  • 1988    第四屆(1985—1986)全國優秀報告文學獎    《萬家憂樂》    (獲獎)    
  • 1988    火鳳凰報告文學獎    《小巷匹夫》    (獲獎)    
  • 1988    首屆中國潮報告文學獎    《國殤》    (獲獎)    
  • 1990    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優秀文學獎、北京市建國40週年優秀文學獎    《穆斯林的葬禮》    (獲獎)    
  • 1990    《光明日報》“共和國在我心中”優秀徵文獎    《東山男兒》    (獲獎)    
  • 1991    第三屆茅盾文學獎    《穆斯林的葬禮》    (獲獎)    
  • 1992    首屆全國保護消費者杯個人最高獎    《萬家憂樂》    (獲獎)    
  • 1992    首屆全國衞生題材文學一等獎    《國殤》    (獲獎)    
  • 1994    第四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    《萬家憂樂》    (獲獎)    
  • 1997    “香港百年滄桑話迴歸”徵文一等獎    《煙雨文武廟》    (獲獎)    
  • 1997    《人民日報·海外版》“香港迴歸徵文”一等獎    《義冢豐碑》    (獲獎)    
  • 1999    建國50週年十部優秀長篇小説之一、第七屆全國“五個一工程獎”的優秀圖書獎和優秀電視劇獎、第六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創作“駿馬獎”    《補天裂》    (獲獎)    
  • 2001    “3·15”金質獎章    《萬家憂樂》    (獲獎)    
  • 2007    全國政協慶祝香港迴歸十週年優秀徵文獎    《為了那片蒼天聖土》    (獲獎)    
(參考資料: [19]  [40-42] 

霍達人物評價

現代作家冰心:《國殤》的作者,聽説是一位女作家,沒有同她見過面,但我佩服她的勇氣,她把半邊天撐起來了。我向她致敬。 [43]  我喜愛這位年輕的女作家,因為從這些文字裏,我看出了她是一個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人。 [44] 
作家霍達 劉文韜 攝
現代文學作家劉白羽:一箇中年女作家,能夠有這樣強大的駕馭歷史、揮灑人生、驅使命運,寫得沉雄渾厚、凝練典雅的創造力,達到了驚人地步,實在難能可貴。所以取得這樣輝煌的藝術成就,誠如作者在後記中所説,她在追求一種美,人生如果沒有這種美,人生有什麼意義?藝術如果沒有這種美,藝術有什麼意義?正是這種美,深沉的美、崇高的美,使人的靈魂得到昇華。我仔細品味著作者為什麼掌握了這種美,我發現,作者是一個有自己美學觀的人。 [4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