獎項每四年評選一次,參評作品需為長篇小説,字數在13萬以上的作品。儘管仍有頗多爭議,但茅盾文學獎依然不失為中國最重要的文學獎項。自2011年起,由於李嘉誠先生的贊助,茅盾文學獎的獎金從5萬提升到50萬,成為中國獎金最高的文學獎項。
- 中文名
- 茅盾文學獎
- 創辦時間
- 1981年
- 創辦機構
- 中國作家協會
- 性 質
- 我國目前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
茅盾文學獎設立背景
編輯1981年,根據茅盾先生遺願,將其25萬元稿費捐獻出來,設立了茅盾文學獎,當時決定由巴金擔任評委會主任。此獎項的設立旨在推出和褒獎長篇小説作家和作品。當時規定每三年評選一次,參與首評而未獲獎的作品,在下一屆以至將來歷屆評選中仍可獲獎。首屆評選在1982年確定,評選範圍限於1977年至1981年的長篇小説。“茅盾文學獎”是中國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文學獎,是中國長篇小説的最高獎項之一。
茅盾文學獎評選要求
編輯茅盾文學獎範圍
1、茅盾文學獎當時規定每三年評選一次,現每四年評選一次,凡在評選年度內公開發表與出版,能體現長篇小説完整藝術構思與創作要求,字數13萬以上的作品,均可參加評選。評選年度以前發表或出版的,經過時間考驗的優秀之作,在得到評委會不少於半數委員的贊同後,亦可參評;
2、多卷本長篇小説,一般在全書完成後參加評選;
3、鑑於評選工作所受的語言限制和各種具體困難,凡是用少數民族文字創作的長篇小説,均要求以漢文的譯本出版後參加評選;
茅盾文學獎標準
1、堅持思想性與藝術性完美統一的原則,所選作品應有利於倡導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思想和精神,有利於倡導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思想和精神,有利於倡導民族團結、社會進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有利於倡導用誠實勞動爭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對於深刻反映現實生活,塑造社會主義新人形象,較好地體現時代精神和歷史發展趨勢的作品,尤應重點關注;要兼顧題材、主題、風格的多樣化。
茅盾文學獎紀律
1、為確保評獎的權威性與公正性,茅盾文學獎評獎委員會要堅持評獎標準,逐步向評委名單公開、投票過程公開以及評委評語公開制度過渡。每一位評委或評委會集體要對獲獎作品分別作出簡短的評價,評獎揭曉時公之於眾。
2、杜絕行賄受賄等違法亂紀行為和人情請託等不正之風。評委會委員、審讀小組成員以及評獎辦公室工作人員,一律不得收受參評者的禮物,不得出席參評者的宴請,不得進行任何有可能影響評選結果的不正當交易。一旦發現此種行為,有關評委或評獎工作人員的資格將被取消,有關參評者的參評資格也將予以取消。
茅盾文學獎機構程序
編輯茅盾文學獎機構
1、評選工作由“茅盾文學獎評獎委員會”承擔。
2、茅盾文學獎評獎委員會委員聘請文學界有影響的作家、理論家、評論家和文學組織工作者出任,每一屆評委會成員的組成應有更新,更新名額不少於評委總數的1/2。評委名單由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在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提名,報告主席團,報請上級主管部門備案。
3、評獎委員會下設評獎辦公室,處理評獎活動中的具體工作。
茅盾文學獎程序
1、參評作品徵集。參評作品的徵集工作由評獎辦公室進行。經中國作協書記處批准後,向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作協、各行業文協、全國各有關出版單位和大型文藝雜誌社發出作品徵集通知,請他們在規定期限內向評獎辦公室報送符合評選要求的參評作品。
2、推薦備選作品。評獎辦公室報請中國作協書記處批准,聘請熟悉長篇小説創作的若干評論家、作家和編輯家組成審讀小組,對推薦作品在廣泛閲讀、討論的基礎上,進行篩選,提出適當數量的作品,作為提供給評委會審讀備選的書目。經由三名以上評委聯名提議,可在審讀小組推薦的書目以外,增添備選書目。
3、投票產生獲獎作品。評委會在認真閲讀全部備選書目的基礎上,經充分的協商與討論,可選擇用記名投票方式或不記名投票方式產生獲獎作品。投票方式由評委會以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擇定。投票分兩輪:第一輪投票,對候選篇目進行初步篩選;第二輪投票,決定獲獎作品。作品獲得不少於評委總數的2/3的票數,方可當選。
4、獲獎作品的數量。每一屆評委會根據長篇小説創作的實際狀況確定該屆評選的獲獎數量。一般情況下,獲獎作品3-5部。為保持此項文學大獎的權威性,應堅持"寧缺毋濫"的原則。
茅盾文學獎經費來源
編輯茅盾文學獎評選活動經費由國家撥款以及吸收社會贊助的方式解決。
給付獲獎作家的獎金從茅盾文學獎基金利息內支付,具體數額,由評委會確定。
自2011年起,因李嘉誠先生捐助茅獎獎金由5萬元提高到50萬元。
[1]
茅盾文學獎外界評價
編輯茅盾文學獎是體制內最主流的中國文學的最高獎項。但是從前6屆的獲獎作品和作家情況看,這個崇高的獎項也擺脱不了雞肋的屬性。茅盾文學獎和諾貝爾文學獎有一樣的問題——幾個評委,帶着凝固的評判標準,去給作家和作品量化打分,然後排位。當文學一旦異化為某種裁判的形式,文學立體複雜的審美空間就被忽略,而成為一種讓“作家”成名的工具。
茅盾文學獎一直因為“曲高”而太過“和寡”,縱觀茅盾文學獎所有的獲獎作品,大多都是現實主義的、史詩的、民族性的等,即多為現實主義文學,第八屆茅盾文學獎首次被獲准資格入圍的網絡小説,最後也是全軍覆沒。很多人説,茅盾文學獎的評選從評委到作品,都有脱離“羣眾”的嫌疑。因此茅盾文學獎存在着評委看不全,羣眾全不看的弊端,茅盾文學獎雖然還有着深厚的羣眾基礎,但羣眾一直只是看客。而對於文學獎本身,在經歷了多年的歷練,也早已經有了自己的模式,作品來源單一,獲獎作品模式單一,不夠民主等現象都讓茅盾文學獎變得神秘莫測。
茅盾文學獎既想要保證體制內的傳統價值取向不改,又想向新的讀者訴求做出妥協,就難免呈現出一些矛盾性。正如諾貝爾文學獎不會偏愛年輕人、不會向網絡文學折服那樣,茅盾文學獎也不會放棄傳統價值這個根本。因為體制內的文學向來都有一種精英和經典的固執,不願向多流變的文學低頭。不過,在矛盾中行進的茅盾文學獎,還是讓人讀出了希望。
[2]
茅盾文學獎歷屆名單
編輯第一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77—1981)
第二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82—1984)
第三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85—1988)
榮譽獎
第四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89—1994)
第五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95—1998)
第六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1999—2002)
第七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2003—2006)
第九屆茅盾文學獎獲獎篇目(2011—2014)
王蒙,《這邊風景》
(以得票多少為序)。
《牽風記》(徐懷中)
《主角》(陳彥)
茅盾文學獎獎項之最
編輯最年老獲獎者:2019年徐懷中(90歲)
獲獎次數最多:張潔(兩次)
篇幅最長獲獎小説:張煒《你在高原》450萬字
茅盾文學獎茅盾介紹
編輯茅盾本名沈德鴻,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於浙江桐鄉縣烏鎮。茅盾十歲喪父,由其母撫養長大成人。從北京大學預科畢業以後,茅盾到上海商務印書館工作,並着手改革老牌的《小説月報》,不久擔任文學研究會的首席評論家,隨後參與了上海共產主義小組,籌建中國共產黨,下廣州參加國民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任過國民黨中央宣傳部的秘書。國共合作破裂之後,茅盾流亡上海、日本,開始寫作《幻滅》、《動搖》、《追求》和《虹》。
[6]
- 參考資料
-
- 1. 茅盾文學獎簡介 .中國作協官網[引用日期2012-12-23]
- 2. 評論:茅盾文學獎,離“透明”還有多遠? .中國新聞網.2011-08-28[引用日期2013-08-26]
- 3. 第八屆茅盾文學獎評獎辦公室公告[2011年]第8號 .中國作家網.2011-08-20[引用日期2013-08-26]
- 4. 茅盾文學獎·作品|徐懷中《牽風記》:戰火中的愛戀與人性 .澎湃新聞[引用日期2020-10-03]
- 5. 李洱徐則臣梁曉聲等五位作家獲得第十屆茅盾文學獎 .澎湃[引用日期2019-08-16]
- 6. 茅盾生平介紹 . 中國作家網.2007-05-11[引用日期2013-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