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電力市場

(電力工業發、輸、配、供電各環節形成的市場)

鎖定
電力市場包括廣義和狹義兩種含義。廣義的電力市場是指電力工業發、輸、配、供電各環節形成的市場,包括電力現貨市場、電力中長期交易市場、輔助服務市場、容量市場以及金融市場。狹義的電力市場即指電力現貨市場和電力中長期交易市場,是電能生產者和使用者通過協商、競價等方式就電能及其相關產品進行交易,通過市場競爭確定價格和數量的機制。
中文名
電力市場
外文名
electricity market
廣    義
電力工業發、輸、配、送電各環節形成的市場
狹    義
競爭性的電力現貨市場和中長期交易市場
現    狀
全國統一電力市場為方向的電力市場建設初見雛形 [1] 

電力市場詞語介紹

許多國家的電力工業都在進行打破壟斷、解除管制、引入競爭、建立電力市場的電力體制改革,目的在於更合理地配置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促進電力工業與社會、經濟、環境的協調發展。在我國,電力工業快速發展的同時,電力體制改革也逐步深入,電力工業以"公司制改組、商業化運營、法制化管理"為改革目標的基本取向,在發電領域將逐步引入競爭機制,逐步形成開放發電側的經營模式,即各發電公司按電價競爭上網的市場機制,即形成了初步的電力市場化
競爭性電力市場的要素包括市場主體(售電者、購電者)、市場客體(買賣雙方交易的對象,如電能、輸電權、輔助服務等)、市場載體市場價格市場規則等。

電力市場作用

電力市場屬於自然壟斷市場,由於電網屬於基礎設施,為了防止重複建設造成的資源浪費,通常允許輸電網壟斷經營,發揮其自然壟斷潛力。然而由於電網的壟斷地位,電網公司有足夠的市場勢力向上遊(發電側)和下游(售電側)進行縱向一體化的兼併,從而進一步拓展自身壟斷地位。而在我國,1985年前,電廠和電網全部由中央政府出資建設,電力行業發電、輸配、售電一體化,國家實行指令性電價。為了建立起反映市場供需關係、資源稀缺性負外部性的定價機制,減少政府對價格的干預 [2]  ,我國需要進行電力體制改革。通過對發電側和售電側引入競爭,從而實現“放開兩頭、管住中間” [3]  的電力市場化。
當前我國的電價無法反映資源稀缺性,導致發電端成本難以實現傳導。2021年國際市場能源價格大幅上漲,國內電力、煤炭供需持續偏緊,多種因素導致近期一些地方出現拉閘限電,給正常經濟運行和居民生活帶來影響。為了保障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要改革完善煤電價格市場化形成機制。 [4] 

電力市場發展現狀

2003年首次下發了《電力市場監管辦法(試行)》,對監管對象和監管內容作出了明確的界定,規定電力監管機構(當時的電監會)負責電力市場運營規則的制定和管理,並對監管對象進行監管。
中國2008年國家電力市場交易電量同比增加24%,完成發電權交易同比增加85%,實現節約標煤900多萬噸。受宏觀經濟形勢影響,中國2008年電力需求增長呈現明顯減緩的趨勢,全社會用電量為34,268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2%,增速同比回落9.6%。同期,國家電力市場交易電量持續增長。
國家電網獲悉,2008年中國電網建設繼續加快,電網開工和投產規模繼續保持較快增長,特高壓交流試驗示範工程順利投產。2008年,國家電力市場交易電量持續增長,全年累計完成交易電量同比增加24%。同期,完成發電權交易比上年同期增長85%,實現節約標煤900多萬噸。
2015年3月15日,發改委下發 《關於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新一輪電力改革正式開啓。 [5]  2015年12月,能源局下發《電力市場監管辦法(徵求意見稿)》 [6]  ,規定國家能源局及其派出機構(以下簡稱能源監管機構)履行電力市場監管和行政執法職能。
2020年全國各電力交易中心交易情況(單位:億千瓦時) 2020年全國各電力交易中心交易情況(單位:億千瓦時)
2021年,全國市場化交易電量3.7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7.2%,佔全社會用電量的44.6%,是2015年市場化交易電量的近7倍,年均增長約40%。中長期交易和輔助服務市場基本覆蓋,首批8個現貨試點已進入結算試運行階段,第二批6個現貨試點也已啓動建設。以省級電力市場為基礎、以跨省跨區市場為突破、以全國統一電力市場為方向的電力市場建設初見雛形。 [1]  國家發改委要求各省市出台自己的電力市場改革方案,進行輸配電價的核算工作,成立各省的電力交易中心,推動省內電力交易的市場化。2020年已建立兩個一個國家級電力交易中心,分別為:廣州電力交易中心北京電力交易中心。一個區域性電力交易中心,為冀北電力交易中心。
2022年2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正式印發《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的指導意見》。作為未來十年指導電力市場建設的綱領性政策文件,《指導意見》明確了全國統一電力市場體系建設的總體目標,從健全市場體系、完善市場功能、健全交易機制、加強規劃監管、適應新型電力系統等方面指明瞭未來發展方向。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