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雷威

(唐代琴匠)

鎖定
雷威是唐代著名的古琴斫琴師,唐代制琴名手四川雷氏中的佼佼者。伐松為琴,世稱“雷琴”或“雷公琴”。
後人讚道:選材良,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 [1] 
中文名
雷威
民    族
出生日期
唐代
職    業
古琴製作家
主要成就
唐代制琴名手四川雷氏中的佼佼者

雷威人物經歷

雷威雷公琴

在隋文帝時,文琴之子楊秀封為蜀王,楊秀愛琴,曾“造琴千面,散在人間。”由於這位蜀王的喜愛和提倡,蜀地的制琴名匠輩出。至唐代,很多有錢有勢的人家,大規模地制琴,如當過二十年宰相的李勉就“雅好琴,常斲桐,又取漆筩為之,多至數百張。”古琴製作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蜀地已是制琴的主要基地,而最為著名的就是四川雷氏,他們所制的琴被尊稱為“雷琴”、“雷公琴”、“雷氏琴”。 [1] 

雷威制琴世家

清代朱倫瀚《雷威雪嶺聽松圖》 清代朱倫瀚《雷威雪嶺聽松圖》
唐代蜀地是制琴的最佳基地,其中四川雷氏最負盛名,雷家世代斫琴,以雷威最為著名。雷威斫琴從不墨守成規,做琴一般都用桐木,但雷威有時就用松杉木。他常在寒冬臘月暢飲一番,穿上蓑衣,戴上斗笠,進入深山,站在樹下聽風吹樹木的聲音。如果樹木發出延綿悠揚的聲咅,就取材做琴。而據蘇軾《雜書琴事》所載,雷公琴的特點是“其嶽不容指,而弦不〔先加反文〕。其聲出於兩池間。其背微隆,若薤葉然。聲欲出而溢,徘徊不去,乃有餘韻,其精妙如此。”正由於雷公琴的這些優點,“貞元(公元785年-804年)中,成都雷生所制之琴,精妙無比,彈之者眾。” [1] 
雷家有名的琴匠在雷威之前的有雷儼,曾做過唐玄宗待詔,雷威以後的有雷珏、雷文、雷會、雷遲、雷霄等。其它有名的制琴名家還有郭亮,江南的制琴名手則有沈鐐、張越等。
今故宮博物院仍藏有唐代雷琴“九霄環佩”、“大聖遺音”等。

雷威個人作品

“九霄環佩”琴、“大聖遺音”琴、“春雷”琴、“綵鳳鳴岐”琴、“天風海濤”等琴。

雷威九霄環佩琴

九霄環佩琴,伏羲式,唐代古琴,長122釐米,木漆螺蜔,紅漆面,十三螺鈿徽,細蛇腹紋,腹有“九霄環佩”篆書及“夏氏泰符子孫永寶”篆書刻印,再下有“清秋”古篆方印,側有“乾隆御賞鄉泉韻磬”刻款,外附上有楷書“宋制九霄環佩——大清乾隆辛酉年制”黑漆盒,乾隆辛酉年即公元1741年,盒蓋內有乾隆題銘:“當春扣角,及秋扣商。四時汁序,品彙普昌。揔其眾紖,宮磬淋浪。爰乃慶雲,浮景風翔。醴泉湧甘,露瀼大專。洋洋為斯,為桐材之良”。現為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 [2] 

雷威大聖遺音琴

大聖遺音琴,唐代,神農式,桐木斫。髹慄殼色漆罩以黑漆,朱漆修補,純鹿角灰胎,發蛇腹間牛毛斷紋。通長120釐米、肩寬20.5釐米、尾寬13.4釐米、厚5釐米、底厚1釐米。琴背作圓形龍池、徑7.6釐米,扁圓鳳沼為12釐米長,1.2米寬,龍池上刻寸許行草“大聖遺音”四字,池下方刻二寸許大方印一篆“包含”二字,池之兩旁刻隸書銘文四句“巨壑迎秋,寒江印月。萬籟悠悠,孤桐颯裂”十六字,俱系舊刻填以金漆。腹內納音微隆起,其兩側有朱漆隸書款“至德丙申”四字。琴音響亮松透饒有古韻,造型渾厚優美,漆色璀璨古穆,斷紋隱起如虯,銘刻精整生動,金徽玉軫、富麗堂皇,非凡琴所能企及。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3] 

雷威綵鳳鳴岐琴

唐綵鳳鳴岐七絃琴,為落霞式,通長124.8釐米,有效弦長116.3釐米,額寬16.3釐米,肩寬18.8釐米,尾寬12.5釐米,兩肩之間最厚處厚度為5.4釐米,嶽山高1.3釐米,厚0.9釐米,承露1.5釐米;造型古樸、典雅,背面有冰裂斷和小流水斷。龍池上方有“綵鳳鳴岐”琴名,下為楊宗稷的三段鑑藏讚美銘,龍池腹腔內有正楷“大唐開元二年雷威制”題刻,現藏於浙江省博物館
“綵鳳鳴岐”中的“岐”是指岐山,在今天的陝西省岐山縣北。“鳴岐” 一詞出自《國語》第一卷,大意是周朝興起時,有鳳凰在岐山鳴叫。鳳凰是一種十分吉祥的鳥,身上有五顏六色的花紋。所以,以“綵鳳鳴岐”為琴名,是一種吉祥的徵兆。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