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雲南秋海棠

鎖定
雲南秋海棠(Begonia modestiflora Kurz)是秋海棠科,秋海棠屬多年生具莖草本植物。莖高可達40釐米,柔弱,無毛,基生葉未見。莖生葉互生,葉片兩側極不相等,輪廓斜三角形,齒尖有短芒,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兩面均無毛,托葉膜質;卵形,頂端有芒,邊有緣毛。花粉紅色,頂生的花較多,二朵成束,排成較長的總狀;花梗細弱,花序梗和花梗均無毛;苞片卵形,雄蕊多數,花絲長,基部合生,花葯長橢圓形,花被片先端鈍或尖,外面無毛,長橢圓形,子房長橢圓形,蒴果下垂,種子小,淡褐色極多數,長圓形,8月開花,9月開始結果。
分佈於中國河北、河南、山東、陝西、四川、貴州、廣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昆明有栽培。日本、爪哇、馬來西亞、印度也有。生山谷潮濕石壁上、山谷溪旁密林石上、山溝邊岩石上和山谷灌叢中,海拔100-1100米。
(概述圖資料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1] 
中文名
雲南秋海棠
拉丁學名
Begonia modestiflora Kurz [4] 
植物界
被子植物門
木蘭綱
葫蘆目
秋海棠科
秋海棠屬
雲南秋海棠
分佈區域
雲南、廣西、貴州、四川

雲南秋海棠形態特徵

雲南秋海棠 雲南秋海棠
多年生具莖草本。根狀莖似球狀膨大但未形成球形,周圍生有多數細長纖維根。莖高14-40釐米,柔弱,有縱稜,無毛,節疏,在基部1-2節常鋪地生根。
基生葉未見。莖生葉多數,互生,具長柄;葉片兩側極不相等,輪廓斜三角形,長3.5-8釐米,寬2.5-5釐米,先端長漸尖,基部極偏斜,呈淺心形,窄側圓形,寬側下延長1-2釐米,呈寬圓耳形,邊緣中部以下呈寬三角形之齒,中部以上呈斜三角形之齒,齒尖有短芒,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兩面均無毛,掌狀5-7條脈,窄側2條,寬側3-4條;葉柄長1.8-5.5釐米,有稜,無毛;托葉膜質;卵形,長5-7毫米,先端漸尖,頂端有芒,邊有緣毛。
花粉紅色,在腋生者通常2朵,着生於花序梗上,短於葉柄,頂生的花較多,二朵成束,排成較長的總狀;花梗長6-10毫米,細弱,花序梗和花梗均無毛;苞片卵形,長6-7毫米,先端漸尖,頂端帶芒,上部有緣毛;雄花:花被片4,外輪2枚寬卵形,長5-7毫米,寬約4.5毫米,先端圓鈍,近無毛,內輪2枚長橢圓形,長約3毫米,寬約1毫米,先端圓;雄蕊多數,花絲長約1毫米,基部合生,花葯長橢圓形,長約1.2毫米,先端尖;雌花:花被片4,外輪2枚寬卵形,長7-8毫米,寬6-7毫米,先端鈍或尖,外面無毛,內輪2枚,長橢圓形,長6-7毫米,寬約1.5毫米,先端鈍;子房長橢圓形,長6-7毫米,寬2-3毫米,無毛,3室,中軸胎座,每室胎座具2裂片,花柱3,基部合生,柱頭2裂,螺旋狀扭曲呈頭狀或盤狀並帶刺狀突頭。
蒴果下垂,果梗長1.5-1.7釐米,細弱,無毛;輪廓長橢圓形,長約10毫米,直徑6毫米,無毛;具不等3翅,1翅大,呈斜三角形,長約1.5釐米,基部寬1.3釐米,中部寬1釐米,靠近頂端寬4毫米,上方的面平,下方的面從下向上斜,有明顯網脈,無毛,另2翅窄,近等大;種子極多數,小,長圓形,淡褐色,無毛。花期8月,果期9月開始。 [2] 

雲南秋海棠繁殖方法

常用播種分株嫁接繁殖。播種可秋播或沙藏後春播。實生苗生長緩慢,要5-6年後才能開花,且常產生變異,故僅作為砧木培育和雜交育種之用。園藝品種多用嫁接法繁殖,以山荊子或海棠實生苗作砧木,枝接、芽接都可以,枝接可用切接、劈接法,芽接多用丁字形接法。分株多行於早春未萌芽前或秋冬落葉後。
嫁接、壓條、扦插、分株、播種繁殖。春季萌芽前或秋季7-9月間嫁接。春季萌芽前或秋冬落葉後分株繁殖。春季壓條和根插。春季播種前種子須經30-100天低温層積催芽處理。苗木栽植後要經常保持土壤疏鬆肥沃,每年秋季可在根際培以塘泥或肥土。春季進行一次修剪,剪除枯弱枝條,保持樹形疏散,通風透光。一般多行地栽,但也可製作樁景實行盆栽。栽植時期以早春萌芽前或初冬落葉後為宜。苗木出圃時,保持苗木完整的根系是栽植成活的關鍵之一

雲南秋海棠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河北、河南、山東、陝西、四川、貴州、廣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福建。昆明有栽培。日本、爪哇、馬來西亞、印度也有。生山谷潮濕石壁上、山谷溪旁密林石上、山溝邊岩石上和山谷灌叢中,海拔100-1100米。模式標本採自日本。 [2] 

雲南秋海棠主要價值

雲南秋海棠在南方可露地栽培於公園陰濕地區,如湖邊林下、溪谷溝底、假山石隙,富有自然野趣。亦可盆栽置放室內,清雅別緻。

雲南秋海棠近種區別

該種以根狀莖近似球狀而小,多纖維根;地上莖直立但矮小而細弱,常彎曲,無毛;花序梗短,腋生之花序長不超過葉,而區別於秋海棠中華秋海棠 [2] 

雲南秋海棠栽培技術

雲南秋海棠遮陰

秋海棠應於温室中栽培,適當遮陰。因為温室環境可以使植物得到更好的保護,例如雨水落在植株上。若秋海棠葉片過濕的話很容易傳染細菌性斑點病,該病是一種嚴重病害。

雲南秋海棠通風

正確的生長空間佈置也是生產出健康植株的關鍵因素,空間過密會導致葉柄過長、株形鬆散,植病性減弱,葉片也更容易傳染細菌性斑點病;而擺放過稀的話,植物澆水後很容易失水,在通風較好室尤其如此。

雲南秋海棠水肥

適度的水分:莖葉柔嫩、多汁、含有豐富的水分。由於自然生長與濕度較大的林下或溝谷地帶。因此,提供了一個濕潤的生態環境對秋海棠的生長極為有利,特別是盆栽秋海棠,需要充足的水分和較高的空氣濕度。如温度高,水分供應不足,莖葉易凋萎倒伏,直接影響生長,嚴重時莖葉皺縮死亡。相反,供水過量,盆內出現積水,易於因其根部腐爛。觀葉類秋海棠夏季正值莖葉生長旺盛期,除供給足量水分歪,每天噴霧數次,模擬相對濕度較高的林下生態環境,相對濕度保持在56%-60%。這樣,莖葉生長繁茂,色澤鮮豔,嬌嫩。冬季秋海棠生長緩慢,供水相應減少。
為了節約用水,鼓勵採用滴灌或其他地下灌溉的方式進行觀葉秋海棠澆水、施肥等工作,這樣以減少細菌性葉斑病等病害的發生,另外在澆水時儘量減少採用植株頂部灌溉的方式。
泥炭為主的商業基質由於透氣性和持水性都比較好,很適合秋海棠的生長,生產者一定要採用潔的基質進行秋海棠的生產。肥料的比例以N:P:K為3:1:2或2:1:2為好,再補充微量元素即可。記肥料濃度不可過高,否則積累在根系周圍很容易燒根。

雲南秋海棠病蟲防治

雲南秋海棠葉斑病

雲南秋海棠 雲南秋海棠
細菌性病害由斑點病菌引起的葉斑病症狀:秋海棠非常容易被該種菌所侵染,但是許多生產者對之沒有足夠的重視,並不認為這是一種病症,因為葉片邊緣壞死和葉片斑點是最常見的,幾乎所有類型的秋海棠都曾經出現過這種情況。
控制方法:控制該病的最佳方法是在植物開始扦插繁殖之初就盡力避免感染病菌,發現病株後就及時集中銷燬;此外要儘量減少採用植株頂部灌溉的方式,這樣也會抑制病情的發生和擴散;稍微降料的濃度也可以降低病害的發生。
漆斑菌引起的秋海棠葉斑病症狀:病症一般出現在秋海棠葉片邊緣、葉尖和破損葉片的葉脈上。壞死區域呈現黑褐色,然後是水漬狀。診斷方法是下部的葉片經常會不規則形狀的孢子羣,中央呈黑色,但邊緣為白色。
控制方法:噴灑殺真菌藥劑、減少植株受傷和將肥料儘量降低到一個合理的水平都可以減少該病生。 [3] 

雲南秋海棠灰黴病

真菌病害,由葡萄孢菌引起的灰黴病症狀:秋海棠葉片灰黴病經常發植株的下部,尤其是根莖處與基質接觸的地方更容易感染病菌,被水浸潤的病斑很快會擴散到整個葉整個植株,受害區域呈現壞死斑點,逐漸由褐色轉變為黑色。當夜間温度較低、白天温度較高而且濕高時,病原孢子生長加快,受害的葉片上會長出灰綠色的黴狀物。
控制方法:在冬季温度較低的月份控制葡萄孢真菌的擴散成為栽培管理中的重要環節,而降低灰髮生和擴散的重要方式是促進葉片加快乾燥、降低温室內的空氣濕度。 [3] 

雲南秋海棠根腐病

腐黴菌引起的秋海棠根腐病症狀:感染這種病菌後,扦插苗的根系弱、葉片發黃。診斷方法是莖部和根系出現黑色的糊狀物,從插條的基部可以一直蔓延到莖和葉片的部。根部和莖段的腐爛經常是成片發生,而通過栽植牀,很容易將病菌傳染給健康的插條。
控制方法:首先從源頭上控制,即從繁殖之初就使用無菌材料,對上盆基質和栽植牀進行消毒處在栽種前後用殺真菌藥劑進行處理可以很好地防治由腐黴菌引起的根腐病。另外儘量減少水的灌溉量以減少根腐病的發生,促進根的長勢。 [3] 

雲南秋海棠猝倒病

立枯絲核菌引起的猝倒病症狀:發病後有褐色的黴狀物附着在病上。黴狀物可以從盆土延伸到植株上。仔細觀察可以看到這是由於植物根莖部長出的黴狀物。立枯絲顏色常為紅褐色,外形似蜘蛛網。
控制方法:立枯絲核菌引起的猝倒病可以用噴灑不同的殺菌劑來控制,大部分用土壤灌溉的方法。 [3] 

雲南秋海棠枯萎病

由白絹病病菌引起的南方枯萎病症狀:白絹病病菌可以侵染植株的一部分,但是在葉片和莖部最容易觀察到。最初,莖段與介質接觸的地方有水漬狀病斑,另一個症狀葉片表面或基質上長出扇圓形的黴狀物,起初是白色的,以後隨着發育變成黑褐色。尤其是在温暖的若植株受了感染,則很容易導致插條的腐爛。
控制方法:所有受到感染的植株及容器均應儘快移出種植區域並將植株銷燬。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