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離婚

(魯迅創作短篇小説)

鎖定
《離婚》是近代文學家魯迅創作的短篇小説,最初發表於1925年11月23日《語絲》週刊,後收入小説集《彷徨》。 [1] 
《離婚》講述勇敢潑辣的愛姑在七大人的淫威逼迫之下,放棄了自己為之堅持了三年的鬥爭而同意離婚。 [2]  《離婚》在形式上是有些特別的。其特別之處在於,故事情節主要發生在兩個相對單純的場景——航船和慰老爺家,故事敍述基本依靠人物對話展開。開頭和結尾,也是相互呼應的對話,故事在人物之間的相互問候中開始,又在人物的寒暄中結束。 [3] 
作品名稱
離婚
作    者
魯迅
創作年代
1925年
作品出處
《彷徨》
文學體裁
短篇小説
發表時間
1925年11月23日
字    數
約4200

離婚內容簡介

愛姑是“沿海三六十八村”無人不知的莊家家主莊木三的女兒,她上有六個身強力壯的哥哥,是家中惟一的女孩,從小就受到寵愛,藴育了她大膽潑辣、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為了維護自己的名譽和權益,她敢於向強大的封建勢力發起挑戰。因為丈夫“姘上了小寡婦”,她就罵他是“小畜牲”;因為丈夫與父親沆瀣一氣,她就罵公公是“老畜牲”。夫家要“休”掉她,她説:“要撇掉我,是不行的。七大人也好,八大人也好,我總要鬧得他們家敗人亡!”愛姑對於封建禮教等陳規陋習敢於理直氣壯地表示不滿,並且公然進行反叛。
離婚的事情已經鬧了整整3年也沒個結果,最後,愛姑的夫家施家請出了有權勢的七大人出面調停。愛姑剛見七大人時還心存幻想,以為他能夠主持公正,她説,“七大人是知書識禮,頂明白的……我是有冤無處訴,倒正要找七大人講講。”然而,七大人所維護的“公正”就是以夫權為重要內容的宗法體制和整個的封建秩序,在強大的封建勢力和七大人故弄玄虛的威勢面前,愛姑由莫測高深到心慌意亂,從優勢轉為劣勢,深深地受到了傷害,先前的鋭氣已經一掃而光。愛姑的幻想破滅了,她的抗爭以失敗而告終。 [4] 

離婚創作背景

《離婚》發表於1925年11月。此時魯迅剛剛經歷了一場兄弟失和的情感重創。兄弟失和爆發於1923年7月,魯迅“改在自室吃飯,自具一餚”,接着遷出八道灣居所,標誌着分家已成事實。1924年6月魯迅回八道灣居所“取書及什器”,發生了一場劇烈的爭吵,從此兄弟徹底分道揚鑣。這場爭吵曾使魯迅一病不起,隨後僅一年,就發表了《離婚》。如果將這場爭吵的實際情況和《離婚》中的描寫相對比,就會發現小説雖然在名稱和細節上進行了藝術化的處理,但事件的內容和性質則絲絲入扣。 [5] 

離婚人物介紹

愛姑
農村女子。愛姑和那些一般的農村婦女最大的不同就是敢於向侵害自己的勢力進行勇敢的反抗,在小説中愛姑的丈夫找了個寡婦,氣的愛姑一氣之下回家了。在愛姑的眼裏那些鄉紳她是並不懼怕的。
愛姑有反抗意識,但是卻是矇昧的、自發的,而且她的反抗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賴於父親和兄弟的,愛姑並沒有一種完整的自主人格在支撐着他,相反她還幻想通過壓力讓那對父子進行屈服,這樣都決定了她的反抗只是悲劇。但是和其他的女性相比,愛姑又有明顯的進步意義,愛姑敢於藐視那些封建勢力,是那個時代裏開始萌生自我意識的農村典型的婦女形象,她有着強烈的反抗封建倫理道德的進步意義,她向夫權和族權發起了進攻,為了不被隨便的休掉,自己做主鬧了三年,而且還堅持要鬥爭到底的“總要鬧得他們家破人亡”,她敢於在大庭廣眾之上罵公公為“老畜生”,罵丈夫為“小畜生”,不把鄉間的土地主慰老爺放在眼裏,在如此巨大的封建壓力面前實在是難能可貴的。 [6] 
七大人
封建勢力的代表,愛姑的夫家施家請來的權勢人物。文中反覆提到七大人的“知書識理”和“講公道話”,愛姑初次見到他“總覺得他其實是和藹近人,並不如先前自己所揣想那樣的可怕”,可見這七大人是一個“文化權威”。 [7] 

離婚作品鑑賞

離婚主題思想

《離婚》形象地揭露了封建統治者腐朽空虛的本質,同時又相當尖鋭地反映了農民羣眾對統治者抱有幻想,缺乏明晰的認識。因此,使得這場來勢很猛、可以取得勝利的鬥爭,落得一個屈服、受辱的結局。這就是作品提出的問題,也是它的主題。 [1] 
而“離婚”的實行,並沒有讓愛姑從失敗的婚姻中解脱。她作為封建婚姻的受害者,遭受了夫家極大的侮辱,但卻沒有在離婚調停中得到應有的補償;她受到封建男權的極大壓迫而沒有徹底反抗;被那些大老爺美其名曰“離婚”的事情實際上就是休妻,而在當時那個不開化的社會中,被休了的女人是極不名譽的,還不如一死了之。更可悲的是,愛姑不明白這些,她還用封建倫理道德做自己的武器,想着讓封建禮教的維護者幫她主持公道,卻不知道最後的妥協實際上把她推向了深淵。離婚後的愛姑註定一生都要面對世人的白眼和唾棄,甚至會遭到家人的嫌棄和鄙視。如果不離婚,就要在施家默默遵循做妻子的禮節,“低頭進,低頭出”,忍受丈夫的打罵、公婆的虐待,像千千萬萬勞動婦女一樣在夫權的壓制下磨光自己潑辣的性格,磨掉自己的靈魂麼。離與不離,都不由愛姑做主;而離與不離,對愛姑來説,都是苦難命運的開始而不是結束,是封建男權的壓迫,使她的婚姻從頭到尾變成了徹底的悲劇,而更可悲的是,愛姑的不覺悟、她的封建奴性意識,更在自己掉落深淵之際給了自己致命的一擊。 [8] 

離婚藝術特色

全文分成兩大部分。從開頭到愛姑和父親離船上岸是第一部分,通過船上趕路人們的交談,交待“離婚案”過去發生糾葛的情況。後邊一部分,寫出這個“離婚案”出乎人們意料的急轉直下的發展和結局。
魯迅在寫法上是靈活多變的。第一部分偏重予寫人物對話,交待這糾紛過去的歷史,寫出愛姑的態度和意向,點明“出師不利”的多種原因,這是實寫。第二部分,讓愛姑和七大人直接對話,把其他人物都放在陪襯的地位。七大人話不多,着重描繪他的醜態和故作高深。由此造成愛姑精神上的威壓,細緻地寫出愛姑一系列心理變化過程來。這使得情理之中的事情,合情合理地產生了意料之外的結果。這個結果是通過“意想”或寫意的手法達到的。這是《離婚》在藝術上的一個突出特點。 [1] 
《離婚》的藝術結構是非常圓熟、精煉的。藝術結構是為塑造人物、表現主題服務的。《離婚》在這一點上做得很成功。這篇小説主題是通過離婚問題的解決寫愛姑對封建統治者的幻想迷信。愛姑深受封建思想的壓制而不覺,反而把反封建壓迫的希望寄託在封建階級代表人物身上。因此,作品所着重表現的不是愛姑和丈夫、公婆之間的矛盾和鬥爭,而是她同封建階級代表人物七大人之間的交鋒和勝敗。這就要求故事情節的組織安排要有利於表現這種人物之間的關係,主要情節、大量筆墨不能用於她同丈夫、公婆的關係上,而要用在她同七大人的關係上。根據這樣的要求,這篇作品採用了橫剖面的方法,沒有平鋪直敍地具體描寫愛姑離婚事件的起因和發展過程,而是集中筆墨描寫了它的結局。關於愛姑受丈夫欺壓、鬧了三年離婚、慰老爺説和過四次、莊木三帶上兒子去拆施家的灶……這些情節,作品都沒有正面展開描寫,只在適當的時候,通過人物對話作了必要的交代。作者把主要筆墨集中在兩個場景的描寫上,整個作品就由這兩個場景組成,並且以航船上的場景作為對比,突出描寫了慰家庭堂裏的場景,描寫了愛姑向七大人申訴失敗、被迫離婚的結局。這樣安排就把矛盾的焦點高度集中起來,便於在表現對立景的衝突中塑造人物形象,使其思想、性格更加鮮明突出,更加典型化。
另外,作品充分地利用了這兩個場景進行對比來突出人物和主題。航船是一般羣眾來往聚議的地方,在這個場景中突出描寫愛姑的憤憤不平,理直氣壯,充滿幻想的心理,處處表現出她的主動。慰家庭堂則是地主階級運籌之地,在這個場景中着重描寫了愛姑畏懼、侷促不安的心理。七大人的一舉一動都牽動着她那不安的心,她處處都顯得被動。通過這兩個場景的對比,則把愛姑靈魂深處的問題更加突出地表現了出來。作品通過這樣單純的結構、集中的場景、鮮明的對比,使人物性格的描寫和主題思想的表達都得到了加強,收到了借一斑窺全豹、精煉而圓熟的藝術效果。 [9] 

離婚作品評價

北京師範學院中文系教授王景山:獨有魯迅,懷着對婦女命運的極大獎注耜同情,同時又懷着對舊社會、舊禮教盼極端憎惡和憤懣,寫出了《離婚》一篇,使人們在同情愛姑的同時,更注意到了黑暗勢力的強大,使人們不但看到了愛姑一人的悲劇,更使人們進一步考慮造成這一悲劂的社會原因。“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我認為這才是魯迅通過本篇所要告訴讀者的最重要的東西。 [10] 

離婚作者簡介

魯迅 魯迅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是中國現代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出生於一個破落的封建家庭,從小勤奮好學,7歲開始讀書,12歲就讀於私塾“三味書屋”,後因家庭的一次變故,飽嘗了世人的冷漠和蔑視。1902年東渡日本學醫,當他目睹國人的愚昧和麻木不仁時,毅然決定棄醫從文,用文筆來喚醒國人的靈魂。回國後,先後在北京、杭州的幾所大學任教。1918年,第一次用筆名“魯迅”發表了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説《狂人日記》,奠定了新文化運動的基石,從此開始了輝煌的創作生涯。五四運動前後,魯迅參加《新青年》雜誌的工作,站到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的最前沿,並先後創作了《吶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華蓋集》等著作。 [11] 
參考資料
  • 1.    北京師範學院 易新鼎編,語文(現代文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1982年02月第1版:第182-186頁
  • 2.    本社編.大學語文:湖南大學出版社,2012.09:第7頁
  • 3.    殷靜. 一個文本背後的靈魂超越與本體迴歸*——從魯迅小説《離婚》説開來[J]. 廣西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7, 第38卷(2):24-29.
  • 4.    魯迅著,吶喊·彷徨·故事新編 魯迅小説經典[M],南昌:二十一世紀出版社,2014.10:第251頁
  • 5.    王兵;解讀《離婚》背後的故事[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20-21
  • 6.    張敏;從《離婚》中“愛姑”形象分析魯迅的婦女觀[J].文學界(理論版).2012年06期.36-37
  • 7.    唐復華;魯迅的“尋根”——讀《弟兄》和《離婚》[J].魯迅研究月刊.2003年07期.23-25
  • 8.    錢立靜主編;汪注;吳思佳,王俊恆等副主編,新編大學語文[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4.02:第206頁
  • 9.    白麗江. 圓熟與精煉——魯迅《離婚》賞析[J].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 第35卷(2):22-24.
  • 10.    北京廣播電視大學中文教研組編,作品選讀[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04:第60頁
  • 11.    魯迅著;謝鵬敏,伊軍令編,朝花夕拾 珍藏版[M],北京:中譯出版社,2016.06:第1-2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