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雜色麴黴

鎖定
雜色麴黴,生物,一種黴菌。
真菌門、半知菌亞門、絲孢綱、絲孢目、絲孢科、麴黴屬中的一種常見種。屬於雜色麴黴羣。廣泛分佈於空氣、土壤、腐敗的植物體、貯藏的糧食和多種工、農業產品上。菌落生長侷限,培養14天后直徑僅為2~3 cm;絨狀、絮狀或兩者兼有,顏色變化範圍相當廣泛,在不同菌株的菌落上,有時局部會出現淡綠、灰綠、淺黃或粉紅等顏色,而菌落反面則近乎無色、黃橙色或玫瑰色;有的菌落上會形成無色至紫紅色的液滴。分生孢子頭呈疏鬆的放射狀,無色或者略黃。
本菌不僅是糧食貯藏期間的主要黴變菌,也是引起各種工業器材黴腐的常見菌類;此外,還會產生能致動物肝害和癌變的真菌毒素——雜色麴黴素
真菌界
真菌門
亞    門
半知菌亞門
絲孢綱
絲孢目
絲孢科
麴黴屬
中文學名
雜色麴黴

雜色麴黴鏡下形態

分生孢子頭形狀不一,放射狀至疏鬆柱狀,100~125μm。分生孢子梗壁光滑,長500μm,無色或略帶黃色。頂囊近球形,約20μm,分生孢子球形,呈綠色,有小棘。有些菌絲可有殼細胞、球形或近球形無子囊。 [1] 

雜色麴黴菌落形態

菌落正面皮革樣,通常有放射狀溝;顏色各不相同,但最常見的是綠色或褐色,有黃色、橙色或粉色斑點。背面可以是白色、黃色、橙色或紅色。菌落直徑比本屬其他大多數菌種相對較小。 [2] 

雜色麴黴培養特性

PDA培養基上生長較慢,2周直徑為2~3cm,絨狀或絮狀,顏色變化較大,局部可能有淡綠、灰綠、淺黃甚至粉紅色,背面無色至黃橙色或玫瑰色。 [1] 

雜色麴黴致病性

偶爾感染身體多個部位,最常感染肺。在環境中廣泛存在。 [2] 

雜色麴黴鑑別要點

頂囊有雙層瓶梗,可與單層瓶梗的煙麴黴、灰綠麴黴、棒麴黴,以及單層和雙層兩種瓶梗同層的黃麴黴黑麴黴鑑別。分生孢子表面有小棘,可與分生孢子表面光滑的土麴黴鑑別。分生孢子梗淺色或無色,可與分生孢子梗褐包的構巢麴黴區別。 [1] 

雜色麴黴臨牀意義

雜色麴黴可引起皮膚麴黴病,也可產生雜色麴黴毒素而致肝癌、胃癌等。 [1] 
參考資料
  • 1.    周庭銀編著.臨牀微生物學診斷與圖解 第3版: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05:第372頁
  • 2.    (美)戴維絲·拉榮著;沈定霞主譯.醫學重要真菌鑑定指南 第5版=Medically important fungi a gude to identification:中華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2016.09:第28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