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雜種耬鬥菜

鎖定
《雜種耬鬥菜》原產歐洲,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為二回三出複葉
中文名
雜種耬鬥菜
別    名
血見愁
別    名
貓爪花
性    味
苦、微甘,平
主    治
調經止血
多年生草本。二回三出複葉,最終小葉或裂片廣楔形。夏季開花,花生於枝頂,青色,紫色或白色,花瓣五片,各有一彎曲的距。果實被稠密的短絨毛。別名:血見愁、貓爪花;原產歐洲。栽培供觀賞。以全草入藥。夏季採收,洗淨切碎,熬煎至濃縮成膏用。性味歸經:苦、微甘,平。功能主治:調經止血。用於月經不調,經期腹痛,功能性子宮出血,產後流血過多。 [1] 
相關
耬鬥菜因其表型的多樣性、生境分佈的廣泛性、材料遺傳操作性強被廣泛應用於進化、分子遺傳育種學研究 [2]  。本文對耬鬥菜屬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綜述,以期為本屬植物和相關分子遺傳學的進一步研究提供理論依據:(1)物種進化和生殖生態:耬鬥菜屬的花距的變長是由於一系列可以預測的、針對不相關的授粉者的適應性變化,傳粉者的轉變可能是導致耬鬥菜屬距長進化的誘因。(2)雜交育種:耬鬥菜屬中最有價值的雜交種產生於A.coerulea和A.chrysantha之間,區分種類的性狀有些由主基因控制,而有些由微基因控制。(3)花色的分子遺傳學:耬鬥菜屬內存在豐富的花色變異,對耬鬥菜屬中開展的關於花青素苷合成的生化途徑的分析、雜交實驗和基因表達分析等為研究耬鬥菜花色的遺傳基礎提供了寶貴信息 [2] 
耬鬥菜(Aquilegia viridiflora)隸屬於毛茛科(Ranunculaceae)耬鬥菜屬(Aquilegia),該屬共包括70多個物種,廣泛分佈於北半球温帶地區。我國大概分佈有13個耬鬥菜屬物種,其中耬鬥菜是分佈比較廣泛的物種之一 [3]  。本實驗選取了耬鬥菜這個物種內的7個自然居羣作為研究對象。這些自然羣體廣泛分佈於我國的東北與華北地區,並在花的形態和顏色方面存在顯着差異。為了研究該物種的遺傳結構,我們運用了單拷貝核基因標記的方法對耬鬥菜這7個自然居羣共計100個個體的三個核基因(ADH,OGGA,gEST-8)和十個葉綠體基因(trnD-psbM、matK、ndhJ-trnF ndhC-trnV、Ycf6-psbM、rps12-rp120、atpH-atpL、ndhA、trnC-ycf6和trnC-rpoB)進行遺傳結構分析 [3]  。根據所獲得的數據,我們進行了遺傳結構(Genetic structure)、單倍型網絡支系圖(Haplotype network)和系統發育樹(Phylogenetic tree)等相關方面的分析。根據遺傳多樣性結果分析顯示,該物種的各個居羣都具有較高的遺傳多樣性(Genetic diversity)。單倍型網絡支系結果顯示該物種內各居羣間的單倍型在各個地區的比例差異並不明顯。此外,根據遺傳分化分析顯示,耬鬥菜物種內各居羣間出現了一定程度的遺傳分化。綜合以上所有結果,耬鬥菜各居羣間的花在形態顏色上已出現了較為顯着的差別,同時在遺傳水平上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分化。基於這些結果,我們初步推斷導致該現象產生的原因可能是不同的居羣在進化的過程中在地理隔離作用下的遺傳漂變以及不同自然環境下的選擇壓力使它們逐漸產生了表型與遺傳分化 [3] 
耬鬥菜(Aquilegia viridiflora pall)為毛莨科耬鬥菜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全草入藥,是蒙古族民間藥食兩用植物。一般5-6月份可以採集其嫩莖葉作為野生蔬菜食用,具有豐富的營養物質,7-8月份採摘晾乾入藥,具有調經止血、清熱解毒、治傷、止痛等作用。耬鬥菜在內蒙古地區分佈廣泛,在民間使用歷史悠久,易於採摘,易於辨認 [4]  ,本研究將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主要補充及分析耬鬥菜的有效成分含量及隨着採摘時期的變化和生物鹼的結構鑑定。本研究以蒙古族藥食兩用植物耬鬥菜(Aquilegia viridiflora Pall.)為材料,測定不同採摘時期的生物鹼含量、黃酮含量、維生素C含量、蛋白質含量以及不同生長時期的總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過氧化物酶(GSH-P X)含量、過氧化氫酶(CAT)含量和總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含量,並對上述各項進行動態變化分析;測定耬鬥菜乙醇提取物對黑腹果蠅壽命的影響及其體內CAT, SOD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響;設計正交試驗探索提取分離耬鬥菜總生物鹼的最佳工藝條件;用高效氣相色譜-質譜(GC-MS)聯用技術,對耬鬥菜總生物鹼進行分離純化和結構鑑定。通過本研究,豐富和完善耬鬥菜有效成分的研究內容為其臨牀應用提供科學依據,讓耬鬥菜發揮更大的應用價值,揭示有效成分的季節性變化規律,為合理的採收,保護民族藥食兩用植物資源提供科學思路和實驗數據 [4]  。研究結果如下;1耬鬥菜代謝物含量的動態研究耬鬥菜採摘時間為2014年的5月13日、6月5日、6月28日、7月21日、8月13日。通過實驗研究發現,耬鬥菜生物鹼含量在8月13日時最高;黃酮含量在6月28日時最高;蛋白質含量在7月21日時最高;維生素C含量在6月5日時最高:T-AOC含量在8月13日達到最高點;T-SOD含量在6月28日時最高;CAT含量在8月13日時最高;GSH-PX含量在7月21日達到最高值。綜合耬鬥菜代謝物及酶活性的動態變化研究,發現在5月初至6月末,耬鬥菜中維生素C含量、蛋白質含量和黃酮含量都較高,生物鹼含量較低,故此時間段為耬鬥菜最佳食用時期。在7月份和8月份時,生物鹼含量富集達到最高點,不宜食用,可進行採摘入藥,故此時間段為耬鬥菜的最佳採摘入藥期。2耬鬥菜體內抗氧化活性的研究用濃度為0.06 mg/100 mg的耬鬥菜乙醇提取物餵養雌果蠅和雄果蠅,發現實驗組壽命分別延長了10天和3天,雌果蠅和雄果蠅實驗組平均延壽率是16.32%和5.36%;用0.12 mg/100 mg濃度的耬鬥菜乙醇提取物餵養雌果蠅和雄果蠅後發現實驗組壽命分別延長了11天和4天,雌果蠅和雄果蠅實驗組平均的延壽率是18.35%和5.84% [4]  。各濃度組耬鬥菜乙醇提取物均能提高雌雄果蠅體內CAT、SO D的活性;均能減少MDA的含量。3耬鬥菜生物鹼的提取工藝研究採用熱浸法,以乙醇為溶劑提取耬鬥菜總生物鹼,對影響耬鬥菜總生物鹼提取的四個主要因素—乙醇濃度、料液比、浸提時間和浸提温度進行單因素實驗,得出每個因素最佳的水平,在採用最佳水平的各上下一級設計L9(34)正交實驗,確立耬鬥菜總生物鹼的提取工藝。發現4個因素對耬鬥菜總生物鹼提取率的影響順序為B=D>A>C,即浸提温度=乙醇濃度>浸提時間>料液比,較優實驗組合為B2D2A2C2,即浸提温度為70℃、乙醇濃度為80%、浸提時間為60min、料液比為1:25。 [4]  4耬鬥菜總生物鹼的分離純化及結構鑑定耬鬥菜乙醇提取液及乙醇超聲波輔助提取液對生物鹼定性試劑均有沉澱反應,乙醇超聲波輔助提取液對於改良碘化鉍鉀試劑和Frob de試劑的定性反應較乙醇提取物明顯。説明乙醇提取液和乙醇超聲波輔助提取液中均含有生物鹼,而超聲波輔助提取比單純乙醇溶劑提取法更具有優越性。我們從耬鬥菜總生物鹼乙醇提取液中共分離出2種生物鹼,均為希夫鹼類化合物,分別是酰腙類希夫鹼2,6-二甲氧基苯甲醛氨甲酰腙和酰肼類希夫鹼2-(3-對氯苯氧)N-(-2,4二甲氧基苄叉)乙酰肼。綜上所述,通過對耬鬥菜的基礎性研究,分別確立了耬鬥菜的最佳食用和藥用採摘時間。綜合考慮認為,食用耬鬥菜時候選擇生物鹼含量較低且蛋白質和維生素C含量較高的以6月份為宜,而採摘藥材時候選擇生物鹼含量較高的8月份為宜;耬鬥菜乙醇提取物對黑腹果蠅具有延壽抗衰老作用;耬鬥菜總生物鹼的最佳提取工藝為:浸提温度為70℃、乙醇濃度為80%、浸提時間為60min、料液比為1:25;從耬鬥菜乙醇提取物中分離出2種希夫鹼類生物鹼。上述實驗結果為耬鬥菜有效成分的研究及合理的開發利用提供了實驗數據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