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雙(拼音:shuāng)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 [2]  ,其古字形像一手抓住兩隻鳥。雙的本義指兩隻鳥,引申泛指成雙成對的,又引申為二或二的倍數的、偶數的。
中文名
拼    音
shuāng
繁    體
部    首
[12] 
五    筆
CCY [3] 
倉    頡
XEE [3] 
鄭    碼
XSXS [3] 
筆    順
橫撇、點、橫撇、捺 [12] 
字    級
一級(編號:0187) [1] 
平水韻
上平三江 [4] 
注音字母
ㄕㄨㄤ
總筆畫
2+2
造字法
會意字
結    構
左右結構
異體字
㕠、䨇、𩀱
統一碼
基本區 U+53CC
四角碼
7744₀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會意字。此字始見於戰國文字。戰國文字作圖1,字形上部為兩個並排的“”字(“”),“隹”的古字形像小鳥。兩個小鳥並排,表示一對小鳥。下部的“又”字表示手。這兩個字形組合在一起,指一隻手捉住一對小鳥。本義是兩隻鳥。戰國文字所從之“又”,變易作“乂”。篆文承自戰國文字,下部作“又”。隸書承自戰國文字,下部從“乂”。楷書承自篆文而定體。現代通行的簡化字始見於唐代敦煌變文寫本中,由兩個“又”字組成,成了兩隻手了。用兩隻手來表示一雙手。 [2]  [5] 
“雙”由本義引申為“一對”,如“白璧一雙”,就是“白璧一對”的意思。由“一對”之義也可以引申為“偶”的意思,與“單”或“只”相對,如:“唐朝故事,隻日視事,雙日不坐。”(《宋史·禮志》)這幾句話的大意是:過去唐朝的典章制度,單日坐堂辦公,雙日則不坐堂。凡“偶”就有比較的可能,所以“雙”字又可以引申為“比較”或“匹敵”之義,如“其像無雙”(宋玉《神女賦》)。也就是説:其相貌無人能與她匹敵(相比)。 [16]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禽鳥兩隻。

《周禮·秋官·掌客》:“乘禽日九十雙。”

(Shuāng)姓氏用字。參看“雙姓”。



形容詞
屬性詞。兩個的;偶數的;成對的(與“單”相對)。
double;
twin;dual
唐·岑參 《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周禮·秋官·掌客》:“乘禽日九十雙。”
雙方;雙數;雙休日;雙親
量詞
用於成對的東西。
pair
《國語·晉語二》:“黃金四十鎰,白玉之珩六雙。”
《兒女英雄傳》第二回:“見那人生得大鼻子,高顴骨,一雙鼠眼,幾根黃鬚。”

古代一種田畝計算單位。摺合畝數,説法不一。一般以為五畝為雙。

《新唐書·南蠻傳上·南詔上》:“凡田五畝曰雙。上官授田四十雙,上户三十雙,以是為差。”
王庭筠《黃華亭》詩之一:“山僧乞與山前地,招客先開四十雙。”

動詞
〈文言〉匹敵。
match
《莊子·盜蹠》:“生而長大,美好無雙。”
趙樸初《歷史博物館》詩之一:“天安門外莊嚴海,環宇名都未有雙。”
舉世無雙
〈文言〉匹配;配對。
double
《詩經·齊風·南山》:“葛屨五兩,冠緌雙止。”
漢·劉向《列女傳·魯寡陶嬰》:“悲黃鵠之早寡兮,七年不雙。”

〈文言〉相從;相伴。
follow
《文子·符言》:“惡少愛眾,天下雙。”
宋·王安石《金陵懷古》詩之一:“豪華盡出成功後,逸樂安知與禍雙。”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6]  《漢語大字典》 [7]  《現代漢語詞典》 [14]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四】【雔部】所江切(shuāng)
雙,隹二枚也。從雔,又持之。
【註釋】雔(chóu):成對的鳥。 [8] 

説文解字注

“雙,隹二枚也”注:見隹部只下。《方言》:飛鳥曰雙。雁曰乘。
“從雔,又持之”注:所江切。九部。 [9] 

廣韻

所江切,平江生 ‖雙聲東部(shuāng)
雙,偶也。兩隻也。又姓,出《姓苑》,後魏有將軍雙仕洛。所江切。七。 [10] 

康熙字典

【戌集中】【隹部】 雙;部外筆畫:10
《唐韻》所江切。《集韻》《韻會》疎江切,並音䉶。《説文》:隹二枚也。從雔,又持之。《後漢·王喬傳》:有雙鳧,從東南飛來。
又《玉篇》:兩也。《儀禮·聘禮》:凡獻執一雙。
又《玉篇》:偶也。《詩·齊風》:冠綏雙止。箋:五人為奇,而襄公往從而雙之。
又獸名。《山海經》:南海之外,赤水之西,流沙之東,有三靑獸相幷,名雙雙。注:郭璞曰:言體合為一也。公羊傳所云雙雙而俱至者,蓋謂此也。吳任臣雲:獸經曰:文文善呼,雙雙善行。《駢志》雲:雙雙合體,蛩蛩假足。《麟書》曰:雙雙俱來,孟極是覆。
又鳥名。《公羊傳·宣五年》:其諸為其雙雙而俱至者與。疏:舊説雲:雙雙之鳥,一身二首尾,有雌雄,隨便而偶,常不離散,故以喩焉。○按《公羊傳》疏與《山海經》注異。
又《正字通》:温庭筠詩:招客先開四十雙。王弇州注云:雙,五畝也。四十雙,二百畝也。或曰唐書南詔傳:官給田,四雙為二百畝。
又《雲南雜誌》:俗耕田,三人使二牛,前牽,中壓,後驅,犂一曰為一雙。
又陶九成《輟耕錄》謂一雙為四畝。佛地以二畝為一雙,蓋各從其方俗而名之,非有成數也。
又姓。《正字通》:南北朝孝子雙泰貞。
又《集韻》朔降切。音淙。偶也。
又葉所終反。謝惠連《七夕》詩:弄杼不成藻,聳轡騖前蹤。昔離秋已兩,今聚夕無雙。 [11]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廣韻》書影 《廣韻》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上:U+53CC;下:U+96D9) 字形對比(上:U+53CC;下:U+96D9) [3]

書寫提示

雙字書寫筆順 雙字書寫筆順
【規範提示】左旁“又”的第二筆捺改點。
【寫法】❶左“又”略小,右“又”略大。❷左“又”的㇇(橫撇)與長點相交於橫中線。❸右“又”的㇇(橫撇)起筆於豎中線,撇尖伸向左“又”下;捺腳低於左“又”並超出上部。 [12]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s
ŭŋ
王力系統
ʃ
eɔŋ
董同龢系統
s
周法高系統
s
rewŋ
李方桂系統
s
rung
西漢



東漢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東冬鍾江

roŋ
北魏後期北齊
冬鍾江

齊梁陳北周隋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ʂ
ɔŋ
擬音/王力系統

ʃ
ɔŋ
擬音/董同龢系統

ʃ
ɔŋ
擬音/周法高系統

ʂ
擬音/李方桂系統

ång

參考資料: [13]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上平四江

開口呼
全清
所江切
ʃɔŋ
集韻
平聲
上平四江

開口呼
次清
踈江切
ʃɔŋ
去聲
四絳

開口呼
次清
朔降切
ʃɔŋ
禮部韻略


平聲





踈江切

增韻


平聲





踈江切

中原音韻

陰平
江陽

合口呼

全清

ʂaŋ
中州音韻


平聲
江陽





師莊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七陽


全清
師莊切
ʃuaŋ
切韻

平聲

開口呼
全清
所江切

分韻撮要

陰平
第九張掌帳着







參考資料: [13]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ʂuaŋ
55
陰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ʂuaŋ
51
去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ʂuaŋ
213
陰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ʂuaŋ
21
去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faŋ
21
陰平
未註明異讀原因
faŋ
55
去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suaŋ
55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suaŋ
44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ʂuɑ̃
212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suaŋ
21
陰平

晉語
太原
suɒ̃
11
平聲
未註明異讀原因
tsʰ uɒ̃
45
去聲
吳語
蘇州
sɒŋ
44
陰平

吳語
温州
ɕyɔ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ɕyan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sɒŋ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sɔŋ
42
陰平

客家話
梅縣
suŋ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ʃœŋ
53/55
陰平

粵語
陽江
ʃɔŋ
33
陰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sɔŋ
55
陰平
文讀
siaŋ
55
陰平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saŋ
33
陰平

閩語(閩東片)
福州
søyŋ
44
陰平

閩語(閩北片)
建甌
sɔŋ
54
平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5]  、漢典 [3]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2-21]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323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11-12]
  • 4.    平水韻 三江  .搜韻[引用日期2020-02-21]
  • 5.    陳政 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203
  • 6.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11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850
  • 7.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7[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4416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515
  • 9.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2-21]
  • 10.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39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357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23
  • 13.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2-21]
  • 14.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215
  • 15.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28
  • 16.    左民安著.細説漢字 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 插圖珍藏本[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6.12:52-5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