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雙領鴴

鎖定
雙領鴴(學名:Charadrius vociferus)屬中小型涉禽。背褐色,腹白色,胸有兩條黑色帶。飛行時顯現出黑白相間的翅和褐色的尾。跗蹠修長,脛下部亦裸出。中趾最長,趾間具蹼或不具蹼,後趾形小或退化。翅形尖長,第1枚初級飛羽退化,形狹窄,甚短小;第2枚初級飛羽較第3枚長或者等長。三級飛羽特長。尾形短圓,尾羽12枚。是遷徙性鳥類,具有極強的飛行能力。通常沿海岸線、河道遷徙。生活環境多與濕地有關,離不開水。棲息於海濱、島嶼、河灘、湖泊、池塘、沼澤、水田、鹽湖等濕地之中。分佈於美洲地區。
中文名
雙領鴴
拉丁學名
Charadrius vocifer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鴴形目
鴴科
鴴屬
雙領鴴
亞    種
3亞種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保護級別
無危(LC) IUCN標準 [1] 
英文名稱
Killdeer

雙領鴴形態特徵

雙領鴴
雙領鴴(24張)
雙領鴴體長在20-28釐米之間,翼展46-48釐米,體重75-128克,背部褐色,腹白色,胸有兩條黑色的帶狀長紋。飛行時顯現出黑白相間的翅和褐色的尾。腿粉紅色,尾巴,臀部和較低的背後,有顯着的橙色斑紋,棕色的眼睛兩性同形,有繁殖羽和冬羽之間的差異。 [2] 

雙領鴴棲息環境

棲息于田野,牧場和乾燥的高地。高爾夫球場、航空地坪、多草泥灘、短草牧場是首選棲息地。 [2] 

雙領鴴生活習性

遷徙原因僅為避雪,春天早於大多數鳴禽返回繁殖地。鳴聲嘹亮,連續不斷。以甲蟲、蝗蟲類、蜻蜓和其他昆蟲為食。 [2] 

雙領鴴分佈範圍

安圭拉安提瓜巴布達、阿魯巴、巴哈馬巴巴多斯伯利茲、百慕大、加拿大、開曼羣島、智利、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古巴、多米尼加、多米尼加共和國、厄瓜多爾、薩爾瓦多、法屬圭亞那、格林納達、瓜德羅普、危地馬拉、海地、洪都拉斯牙買加馬提尼克島、墨西哥、荷屬安的列斯羣島、尼加拉瓜、巴拿馬、秘魯、波多黎各、聖·馬丁(法國部分)、聖皮埃爾和密克隆特里尼達和多巴哥、特克斯和凱科斯羣島、美國、委內瑞拉、英屬維爾京羣島。
旅鳥:法國、巴西、法羅羣島、格陵蘭島、圭亞那、匈牙利、冰島、愛爾蘭、挪威、葡萄牙、聖基茨和尼維斯、聖盧西亞、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國。 [1] 
雙領鴴分佈圖 雙領鴴分佈圖 [3]

雙領鴴繁殖方式

在地面上挖淺坑為巢,內墊以石塊。雄鳥造幾個巢,而雌鳥從中選擇一個。每窩產卵4枚,呈淡灰色,具黑色斑紋。雙親交替孵卵,孵卵期24天,共同照料幼雛,幼雛出殼後不久即自己行走進食。若有入侵者走近其巢,親鳥即在地面上跛行或拍打翅膀,裝成受傷樣子,把敵害從營巢地引開,這種行為稱為“折翅”。 [2] 

雙領鴴亞種分化

雙領鴴(3亞種)

中文名稱
拉丁學名
1.
雙領鴴北美亞種
Charadrius vociferus peruvianus
2.
雙領鴴安島亞種
Charadrius vociferus ternominatus
3.
Charadrius vociferus vociferus
[4] 

雙領鴴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1]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2級。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