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雖,漢語一級字 [6]  ,讀作雖(suī),本義指蟲,似蜥蜴而大。 [1-3]  [5] 
中文名
拼    音
suī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kju
倉    頡
rlmi
鄭    碼
jiv
筆    順
251251214
注    音
ㄙㄨㄟˉ
總筆畫
9
部外筆畫
3
四角碼
60136
統一碼
867D

現代釋義

基本字義
雖suī
⒈ 連詞,把意思推開一層,表示“即使”或是“縱然”的意思,後面多有“可是”、“但是”相應:雖然。雖則。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5] 
基本詞義
◎ 雖suī
<連>
(1) (形聲。從蟲,唯聲。古讀 ( huī)。本義:蟲,似蜥蜴而大) [5] 
秦兵旦暮渡 易水,則雖欲長侍足下,豈可得哉?——《戰國策·燕策》
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2) 又如:雖故(雖然);他雖身負重傷,但堅決不下火線
(3) 即使…也;縱使 [even if]
雖人有百口,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先王之法,經手上世而來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損之,胡可得而法?雖人弗損益,猶若不可得而法。——《呂氏春秋·察今》
(4) 僅,只 [only]
雖有明君,能決之,又能塞之。——《管子》
(5) 原本,本 [originally]
你那裏休誇口,你雖是一人為害,我與那陳州百姓每分憂。——《陳州糶米》 [5] 
(6)假設 [assume]
“雖請退可也”者,雖,假令也。——《禮記正義·少儀》 [7]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戌集中】【隹部】 雖
〔古文〕《唐韻》息遺切《集韻》《韻會》宣隹切,音綏。《説文》似蜥蜴而大。從蟲唯聲。
又《玉篇》詞兩設也。《廣韻》助語也。《集韻》不定也。況辭也。《爾雅·釋訓》每有,雖也。《注》詩曰:每有良朋,辭之雖也。《禮·少儀》雖請退可也。《疏》雖,假令也。當此時假令請退則可也。
又《玉篇》推也。
又與唯通。《禮記·表記》唯天子受命於天。注:唯當為雖。
又《荀子·性惡篇》今以仁義法正為固無可知可有之理耶,然則唯禹不知仁義法正,不能仁義法正也。楊僦注:唯,讀為雖。
考證:〔《注》小雅棠棣曰,每有良朋〕 謹照原文小雅棠棣曰改詩曰。〔《吳語》吾雖之不能,去之不忍。〕 謹按原文作須不作雖。謹節去吳語以下十一字,而於上文少儀疏雖假令也下,照原文增當此時假令請退則可也二句。〔又獸名。《於逖聞奇錄》傅宏業宰天台縣,有人獵得一獸,形如豕,仰鼻,長尾有岐,謂之怪。宏業識之曰,其名雖,非怪也。雨則縣於樹,以尾塞其鼻。驗之,果然。《注》雖,以醉反。〕 謹按仰鼻長尾乃爾雅所謂蜼非雖也。聞奇錄誤刻為雖不可從。今省此段謹改為又與唯通。禮記表記唯天子受命於天。注唯當為雖。
又荀子性惡篇今以仁義法正為固無可知可有之理耶,然則唯禹不知仁義法正不能仁義法正也。楊僦注唯讀為雖。 [4] 

説文解字

雖【卷十三】【虫部】
蜥蜴而大。從蟲唯聲。息遺切

説文解字注

(雖)佀蜥易而大。易各本作蜴。誤。今正。此字之本義也。自藉以為語䛐。尟有知其本義者矣。常棣雲。每有良朋。又云。雖有兄弟。傳雲。每、雖也。凡人竆極其欲曰恣雎。雖卽雎也。按方言守宮在澤中者、東齊海岱謂之螔䗔。注云。似蜥易大而有鱗。䗔字疑雖之誤。從蟲。唯聲。息遺切。十五部。

方言集匯

粵語:seoi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