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表記

(《禮記》篇名)

鎖定
《禮記》篇名。因總論君子及小人為行之本,兼論虞夏商周質文之異,又論為臣事君之道,故劉向作《別錄》將它列入“通論”類。本篇的得名,鄭玄的《三禮目錄》認為是通篇記君子之德見於儀表。也有人認為,“表”的本義是測高低、深淺之度的標尺。篇中引孔子“仁者,天下之表也”之語,而且論仁尤為詳盡,故名《表記》。  [1] 
中文名
表記
出    處
《禮記》
類    別
古典文學
全篇共55章,分為8節,每節都以“子言之”起首,層次分明。第一節,論君子持身莊敬、恭信之道。認為君子重視修身而致道德隆盛,雖然隱處於下而德行聞於上,外表不矜持而自然莊敬,不待嚴厲而自有威儀,不待言語而別人信任之。君子持身謹慎,“不失足於人,不失色於人,不失口於人”,與人“無辭不相接也,無禮不相見也”,故能避禍遠恥。第二節,兼論仁、義、報三者之道。以仁為天下的儀表,以義為裁決天下事物的標準,以報為驅使人民背惡向善的手段。主張“以德報德”、“以怨報怨”。又把人們對仁的態度分為“仁者安仁,智者利仁,畏罪者強仁”三等。認為仁是體、道為用。兼有仁義者為王,有仁無義者為霸,通過稽考先王之道來行動者只能沒有過失而已。第三節,專論仁之道。認為仁是一種修身的最高境界。如果把仁比做器物,則其重為人力所不能勝;比做道路,則其遠無人能到達。君子以追求仁為己任,追求外表的容貌、言辭與內在的德行相一致。第四節,專論義之道。認為臣民奉事天子,天子奉事上帝,都是理所當然的,這就是義。因此君子恭儉仁讓以求仁、禮,“不自尚其事,不自尊其身,儉於位而寡於欲,讓於賢,卑己而尊人,小心而畏義”,以此為事君之道。第五節,以虞、夏、商、周的政教得失,明“凱弟君子”之義。第六節,論事君之道,提出“慎始而敬終”,“軍旅不避難,朝廷不辭賤”等處事原則。第七節,論言行的準則,如“不以口譽人”,“不以色親人”等。第八節,論卜筮。
本篇所記,以君子修身為主,與《禮記·坊記》專記治民之道相為表裏。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孔子基金會.中國儒學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448-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