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雍熙鎮

鎖定
雍熙鎮位於貴州省納雍縣屬縣城所在地,地處東經105°20′-105°25′,北緯26°39′-26°48′,雍熙鎮建於1941年,地處高中低山緩丘地帶,由南向西南轉向,西南地勢較高,屬中高山地帶,特別是南面,屬高寒山區,常年為陰雨多霧天氣,中部、東部、北部為丘陵谷地,整個地形由南向東、向北傾斜。
中文名
雍熙鎮
地理位置
貴州省納雍縣屬縣城
人口數量
60276人
户    數
16387户

雍熙鎮地理位置

雍熙鎮 雍熙鎮
雍熙鎮位於貴州納雍縣屬縣城所在地,地處東經105°20′-105°25′,北緯26°39′-26°48′,東鄰王家寨鎮,西連勺窩鄉和龍場鎮,南接張家灣鎮,北靠沙包鄉,面積115.6平方公里,居住16387户60276人,均為漢、苗、布依、白、仡佬、彝、滿、侗、回、蒙古、穿青、菜等民族,1991年底建並撤前雍熙鎮僅轄十四個居委會、一個村、建並撤後併入了三十個村,一個居委會,現共轄三十一個村,二百七十二個村民組十五個居委會,五十個居民小組。

雍熙鎮簡介

雍熙鎮老凹仲九獅鬧蓮 雍熙鎮老凹仲九獅鬧蓮
雍熙鎮建於1941年,在之前,清朝中葉,雍熙鎮(縣城)荒無人煙,後由於村民放牧踩出一塊草坪,因四周勞動羣眾不滿土司的殘酷壓榨,橫徵暴斂,自發在草(今電影院)前設立場集,由於場期逢“卯”故叫大兔場,到民國年間,大兔場改名宣化鎮,1942年又更名為雍熙鎮,取安樂繁盛之意,解放後,1953年撤消雍熙鎮,改名為城關鎮,歸城關區所轄,1957年,改撤消城關區,恢復雍熙鎮,1959年,又撤消雍熙鎮,恢復城關區,1981年12月,又恢復雍熙鎮,撤消城關區,1987年12月,雍熙鎮又分為雍熙鎮,城關區,1991年建並撤時保留了雍熙鎮,並交城關區的楊家營鄉、鬧地鄉、家貓鄉的果支、左翼河兩村劃歸雍熙鎮管理。

雍熙鎮概況

雍熙鎮
雍熙鎮(3張)
雍熙鎮地處高中低山緩丘地帶,由南向西南轉向,西南地勢較高,屬中高山地帶,特別是南面,屬高寒山區,常年為陰雨多霧天氣,中部、東部、北部為丘陵谷地,整個地形由南向東、向北傾斜,最高是海壩大箐,海拔2248米,最低點為北面麥子溝,海拔1326米,主要山坡有望哨坡、楊二貴、鬥蓬箐,白泥箐、雷打坡、獅子山、老蓬坡等,主要河流有魚洞河、普哂河、野雞河、旮旯河、花魚洞河,有面積為3萬立方米的天然水塘一個,全年氣候温和,漫涼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氣温13度,年均降雨量1239毫米,無霜期258天。

雍熙鎮農業

雍熙鎮
雍熙鎮(4張)
全鎮以農業為主,有耕地29168.1畝,其中田12276.4畝,土16893.7畝,荒山草坡27000畝,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麥洋芋豆類等。經濟作物有烤煙、油菜,糧食產量在5840噸左右,豆類產量255左右,烤煙產量在16噸左右,為了解決吃菜難問題,1989年建起了以環城村、沙鍋寨村為主體的蔬菜基地,種植面積在4000畝,年產蔬菜2375號,1995年又建起了大棚蔬菜基地,全鎮畜牧業發展勢頭較旺,現有耕牛10684頭、馬1477匹、生豬存欄31650頭,山羊2080只,年肉類總產量達442多噸,鬧地、中寨、坐勒、果支四村有荒山荒坡17000多畝,是縣內大牧區之一,1994年地區牧科所在這裏建立發展黑山羊基地,現已初見成效,,由於氣候温和,雨量充沛,適宜林木生長,除縣林場外,全鎮有林地25000為,家500餘畝林地的鎮屬林場一個,村級聯護林場7個,共18650畝,種植的經濟林木有杉、松、化稿、木桐;果木有梨、蘋果板栗、桃等,藥材有黃柏、杜仲、漆等,為了發展農業生產,全鎮修建了大海壩、苗衝、小河、小湖壩四座水庫,灌溉水渠30多公里。

雍熙鎮發展

雍熙鎮
雍熙鎮(4張)
雍熙鎮的市鎮建設在改革開放後發展較快,解放初期,全鎮只有600多户3000餘人,兩小條街,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經過全鎮人民的努力,雍熙鎮已成為一個新型城鎮,僅城區就有5732户20000餘人,街道路增至十八條,近幾年修建了環城路,農貿大街,居民的住房也由破木房、爛土牆房變成了磚瓦房,主街兩旁立起了黨政機關的辦公大樓、郵電大樓、銀行大樓、百貨大樓、電影院,形成了中華路商貿一條街,新街路小右傾商品市場,華納路飲食服務一條街,在農村、羣眾住房也得到了改善和發展,磚木、磚混房屋比比皆是,解放前,雍熙鎮既無電,又無自來水,六十年代初,在楊家河修建了第一個小水電站,以後又修建了蔡家灣八一電站,之後又在雙水井村修建火電廠一座,在上級的扶持下,一九九五年與國家電網聯網成功,除縣城外,農村有23個村通了電,這給雍熙的工農業生產、羣眾生活帶來了便得,促進了發展。此外,一些村也建起了小水電站,為了解決縣城飲水問題,一九六三年在大海壩水庫建成後,修建了八公里的人畜飲水渠,使縣城用上了自來水,以後,從鬧地安裝了十五公里的飲水管道,一九九四年杉木箐引水工程修通雍熙後,在雙水井白巖腳修建了水廠,從而解決了縣城及周圍部分村寨的飲水問題,近幾年,在國家的扶持下,相當一部分村和自然村寨也用上了自來水。

雍熙鎮內設機構

按照《關於畢節地區鄉鎮分類的通知》(畢地機編辦[2006]26號)誶精神,雍熙鎮為一類鎮。設置5個綜合辦事機構:
1、黨政辦公室
2、社會事務辦公室(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辦公室與其合署辦公)
3、經濟發展辦公室(村鎮建設管理辦公室與其合署辦公)
4、人口和計劃生育辦公室
鎮人民代表大會、紀律、政法委、人民武裝部等不設專門辦事機構,其具體事務由黨政辦公室承擔。
撤銷城鎮管理辦公室,其職能劃入黨政辦公室。
工、青、婦等組織按有關規定和章程設置。
1、從事關係由鎮管理的事業單位:
(1)農業服務中心(含農業技術推廣、農業經濟、農業機構等工作和扶貧工作)
(2)科技教育文化服務中心(含科技、文化、體育、廣播電視、精神文明指導、農村經濟信息網、農村黨員遠程教育和中小學遠程教育等工作)
(3)人口和計劃生育技術指導站(掛流動人口管理辦公室牌子)
(4)財政所
(5)勞動保障事務所
撤銷村鎮建設站,其行政職能劃入經濟發展辦公室,人員編制劃入農業服務中心。
2、由縣政府工作部門和鎮雙重領導、雙重管理,從事管理權在縣政府工作部門的延伸機構有:
(1)林業站
(2)水利站
(3)中、小學校
(4)衞生院
(5)畜牧獸醫站
(6)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站(加掛鄉鎮企業管理站牌子和煤炭管理站牌子)
3、由縣政府工作部門和鎮雙重領導、雙重管理、從事關係和人員管理由縣政府工作部門管理為主的派駐機構有:公安派出所、司法所、國土資源管理所。 [1] 

雍熙鎮發展口號

“生態立鎮、工業強鎮,城鎮帶動”這一條主線、突出“謀劃聚集區、服務大項目、建設新農村、推動大發展、展示新形象、實現新跨越”六大重點、實現“特色農業產業化、基礎設施便捷化、農村面貌生態化、城鎮形象城市化、工業產業規模化、商貿物流集聚化”六個突破、達到“城鎮化水平、城鄉居民收入、城鄉一體化水平”三個提高,團結奮進,紮實工作,為打造經濟實力較強、人民富裕、文化發達的新興城鎮。

雍熙鎮交通

解放前,雍熙鎮不通公路,1957年納雍修建了畢納公路,以後相繼修通了納水線、大納線、織納線、納六線等四條公路,溝通了雍熙有22個村通了公路,在工業和鄉鎮企業方面,改革開放前,雍熙鎮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小廠礦、煤窯、改革開放後,在雍熙鎮建起了火電廠、復烤廠、電石廠、化工石、水泥廠、碳素廠、大理石廠、化肥廠、質巖磚廠、硅鐵廠、礦藏在雍熙鎮主要以煤為主,已探明的儲量在兩億噸左右,除集體、個體辦的21個煤窯(廠)外,雍熙鎮在石塊坡村黃家溝修建了一個年產3萬噸的煤廠。此外,雍熙鎮境內還有銅、硅石。

雍熙鎮衞生事業

解放後,雍熙鎮的文教衞生事業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在教育方面,解放前,僅有一所初級中學和兩所小學,今天發展到有完中二所,職業中學二所,教師進修學校一所,初級中學一所,公辦小學八年,民辦小學十九所,學生入學率達95%,衞生方面,解放前,只有一所破回診所,幾個中草藥醫生,至今,擁有縣人民醫院,縣中醫院、縣保健站、皮防站、防疫站、鎮衞生院等醫療保健機構,還建有農村衞生室五所,為了推行計劃生育,提高人口素質,嚴格控制人口過快增長,還建立了縣、鎮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站。

雍熙鎮革命歷史

雍熙鎮具有光榮的革命歷史,1935年4月初,中國工農紅軍二方面軍長征經過雍熙鎮北上,為了紀念解放納雍而犧牲的烈士,在現雍熙一小背後的小山坡上建有革命烈士陵園,供人們掉念和祭祀。此外,建於民國初年的“百歲碑”種於清朝中期的至今已有兩百多年的貓小桂花樹,以及鬧地村大神土司城堡遺址等都具有文化考古價值,永豐村徐家寨已有白餘年的砂棠欖大神樹也是有名的景觀,徐家寨大神樹上往有白鷺,最多時達上百隻,最少時也有十多隻,成為一自然景觀,大海壩水庫建成後,今天已成為人們春天進行春遊的地方,城在旮旯河上,有瀑布從山頂飛流直下,形成自然景觀,有清名士羅星燦任詩讚賦,以前雍熙鎮廟宇較多,有名的有文昌閣、財神閣、地母廟、山王廟、黑神廟、三楚宮、萬壽宮、觀音廟、乘龍寺、壽福寺等,這些廟宇大都已經毀壞不存,僅有文昌閣遺存,此廟修建於清光緒十年,工藝精湛,1986年撤建電視差轉站後,有人在電視天線座碑上留有詩文作紀念,1995年在政府的批准下,由羣眾自發集資在雍熙公園(猴子巖)修建大雄寶殿。

雍熙鎮下轄村民委員會

(共計31個)
貓場、後寨、石板河、沙鍋寨、黃包包、木井、果支、左翼河、環城、河尾巴、海壩、友誼、苦李河、龍井、木蘭、高原、岔河、高坡、雙水井、楊家河、餘家巖、經營、永明、永豐、燎原、興隆、中寨、鬧地、坐勒、浪廠田、石板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