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隴西王

鎖定
李貞(1303-1378)江蘇盱眙人,早年娶朱元璋的二姐(後追封曹國長公主)為妻,1339年生子保兒(李文忠)。1351年,曹公長公主去世。之後,李貞攜帶李文忠四處流離、躲避戰火,1353年投奔朱元璋。1368年朱元璋稱帝后,李貞被封為“恩親侯、駙馬都尉”,1370年加封為“特進、榮祿大夫、駙馬都尉、右柱國、曹國公”。
中文名
李貞
籍    貫
江蘇盱眙人
出生日期
1303年
逝世日期
1378年

隴西王簡介

李貞(1303-1378)江蘇盱眙人,早年娶朱元璋的二姐(後追封曹國長公主)為妻,1339年生子保兒(李文忠)。1351年,曹公長公主去世。之後,李貞攜帶李文忠四處流離、躲避戰火,1353年投奔朱元璋。1368年朱元璋稱帝后,李貞被封為“恩親侯、駙馬都尉”,1370年加封為“特進、榮祿大夫、駙馬都尉、右柱國、曹國公”。1378年去世,追封為“隴西王”,諡“恭獻”,贈李貞“三世皆王爵”。

隴西王《明太祖實錄》中關於李貞的文章

庚戌,駙馬都尉、右柱國曹國公李貞薨。貞世居泗州盱眙縣,後徒臨淮之東鄉,性孝友,敦約謙謹,尚皇姊長公主。元季,中原鼎沸,貞見里人有廣其田宅,厚自封殖者,輒嘆曰:“此何時也,乃欲為富家翁耶?”遂捐家資,椎牛豕,具酒食,會鄉里約,守望相助。居無何,亂兵入境,時淮東猶為元守,貞因挈家避地淮東。久之,聞上在滁陽,乃攜其幼子文忠西奔,出入亂兵中,草食露宿,幾不能存活,日夜籲天,冀保完父子。逾一月,始達滁陽見上,時甲午冬十有二月也。上見之大喜,衣服供具之甚厚,貞父子自慶幸曰:“吾與汝脱離禍亂,得至於此,可謂再生矣。況又得所依恩幸之厚,其何以報?”文忠時年十六,沉毅有智勇,上甚愛之,曰:“吾甥猶吾子也。”教養之備至,命從征討。歲戊戌,天兵下嚴、衢、婺、處諸郡,命文忠開閫於嚴州,以經略郡縣之未附者,貞自金陵往就養。乙巳,張士誠遣其部將由烏石山犯嚴州及諸暨,經兩月不解,嚴人大恐,貞心不自安,乃權掌軍務,令文忠引兵擊敗之,六日而還,人賴以安。丙午,上大發兵,平兩浙,命文忠以所部兵水陸並進,取杭州,貞復權掌軍務,兵出桐廬,俘其守關之卒,送居嚴州,俘卒至嚴,見城中勁兵悉出,陰有叛志,貞覺之,因饗其眾,至醉悉擒之,械送於京師,上甚喜。文忠兵所向,無弗下者,杭州平,留文忠鎮守,貞復來就養。又明年為洪武元年,上即皇帝位,封貞為恩親侯。初,貞將避兵淮東而皇姊薨,權厝裏中。及是,上念之不已,追封為孝親公主,敕有司其喪禮還葬於先隴。貞時在杭,上思見貞形於夢寐,時遣中使問起居。三年,上欲朝夕見貞,賜第於內城西遍,召貞就第,加特進榮祿大夫、駙馬都尉、右柱國、曹國公,追封孝親公主曹國長公主。貞年近七十,既就第,敕免常朝,贊拜不名。上幸其第,錫宴,皇太子暨諸王亦常往存問,貞局蹐不自安,但以手拊心曰:“恩義深重,言莫能報。”是時,北方既平,餘眾遁走沙漠。五年,上命將出師殄之,授文忠徵虜左副將軍以行,師出嶺逾五月,捷音未至,上頗以為憂,召貞入便殿諭意。貞進曰:“天生聖人承中華之運,陛下洪福齊天,海內盡歸職方,彼元氏區區餘孽,假息沙漠,不足憂也。捷音行且至矣,願勿勞聖慮。”未幾,文忠果奏凱而還,車駕復幸貞第,錫宴歡甚,貞以表謝,並辭祿賜。表曰:“臣伏蒙聖恩,以孝親公主之親寵賜府第,自揆何能叨榮至此?臣生長田疇,服勤稼穡,惟知食力,何望顯融?初年特蒙仁祖皇帝不以臣之庸愚,俾居子壻之列,久在侍下,撫教之恩,思之無窮,報之罔極。繼而中原兵起,室家無存,獨攜幼子避難他方,寄跡於豺狼之區,奔走於荊棘之地,命危朝露,豈意生全。欽惟陛下興師仗義,應天順人,握乾符而興帝業,奮神武而拯黔黎,四海歸心,羣雄率服。臣之父子幸遇聖明,脱塗泥於衽席,濟垂絕而更生,收養掖庭,待以肺腑,臣之幼子文忠蒙然童穉,承再造之恩,扶樹教育,俾成立,指授神筭,鎮守邊陲,未效纖毫,以禆聖治,是猶螢爝之光依於日月,蚊蚋之響附於雷霆,以致武功之成,亦預分封之例,祿食一品,位列上公,下至愚騃小孫景隆亦叨職於侍衞,衣冠焜燿於三世,恩澤滂沛於一門。揆今食祿之家未有過於臣者,緬思往時之艱苦,豈思今日之榮華?尺寸絲毫,莫非帝力,陛下憐臣之老,賜以免朝,憫臣之愚,待以殊禮,屢蒙車駕之幸臨,時沐皇儲之眷顧,寵錫每頌於天府,爵祿復厚於子孫,恩意之隆,言辭莫罄。方今朝廷清明,法度具舉,官不虛設,祿無幸食,臣每存知足之戒,恆切盈滿之懼,臣之俸祿在所當辭。伏望聖聰俯察微忱,準臣所請,庶幾情悃之獲伸,稍逭素餐之深愧,臣自憐衰邁,補報無由,伏願陛下壽同天地,宗社尊安,裕綿福祚之長,永樂太平之治。”蓋貞以國家為念,子雖在側,有晨昏之奉,不以為喜,或奉命征伐四方,久勞於外,亦不以為憂,其篤於忠誠如此。是年春三月,文忠扈從秦王、晉王之國,至六月還,僅五日,貞得疾忽不能言。上聞大驚,即幸其第問疾,上執貞手問曰:“還識朕否?”貞仰哭以對,上灑泣嗚咽不能止。有頃,上還宮中,使相繼問遺。至是薨,年七十有六。上震悼,輟視朝三日,車駕臨奠,追封隴西王,諡恭獻。十有二月庚申,葬於盱眙縣靈蹟鄉鬥光山之原,從長公主兆。發引之日,車駕復往,望哭於西城樓。長公主性至孝,未下嫁時事父母善承旨意,甚鍾愛,既嫁,助貞治家,尤極勤儉,事舅姑恭順,好修善行,平居鮮食葷肉,夜則禮北辰,日以為常,前貞二十八年薨,臨薨之時,神識不亂,端坐而逝。貞繼配陳氏,封淑德夫人,貞篤於孝敬太夫人,性嚴貞,微忤其意,輒加叱責。貞嘗侍食,值太夫人怒投其食器於地,貞徐拾之,食如初,恭敬愈至。有弟四人,父既沒,求分財異居,貞語之曰:“父沒而母在,苟分財異居,老母得無不可於意乎?先人田廬俱候老母百歲後,隨所欲取之,吾不較也。”諸弟皆愧服。及貴顯,姻族有流遇外方者,必請於上而收之。嘗言:“人之生世,貧賤富貴當不改所守,一旦富貴而忘貧賤,君子不為也。”平生衣取適體,食惟適口,上不時賜衣,弊必緝之,雖一帶弊亦必藏以待用,或奉養太豐,輒不自安,召子孫集於前,懇懇言未遇時事以曉之,曰:“吾家素涼薄,叨沐上恩,以至於此,雖日日羙食盛饌,何患不繼?然奢靡之事,吾性所不喜也,今上方以勤儉化天下,吾為戚里之長,苟為奢靡,何以勸率家人?汝曹念之。”其儉約蓋本於所性雲。

隴西王明朝第一駙馬——隴西王李貞

李龍
生封“公”,死恤“王”,這在封建時代,是人臣的最高官位和待遇了。而明仁祖淳皇帝朱世珍(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父親)的女婿李貞,則享有這一待遇,這在整個明朝歷史上也是唯一的。大約在中國曆代王朝的駙馬中,亦難找到第二人。[1]
從這個意義上來説,李貞堪當明朝第一駙馬。
李貞去世後歸葬現安徽省明光市大李村,與先前去世、後遷葬歸於李氏先隴的妻子曹國長公主朱佛女(即朱元璋二姐)合葬。
一、李貞基本情況及與朱元璋關係
李貞(1303~1379),“靈蹟鄉人,尚曹國長公主。初避兵淮東,後復居故土。倉卒遇變,有勘定功。洪武初年拜駙馬都尉、曹國公,追封隴西王,諡恭獻。”[2](靈蹟鄉,當時屬盱眙,今屬安徽省明光市)。李貞比朱元璋大25歲,早年取朱元璋的次姐曹國長公主朱佛女為妻。明洪武十一年十月庚戌(11月1日),李貞薨,享年76歲。今年是李貞誕辰712年,逝世636年。其子李文忠(1339年——1384年),是我國卓越的軍事家、政治家。
[1]夏玉潤:《一位鮮為人知的駙馬》,2009年中國明史學會會議論文集《明太祖與鳳陽》(下同)。夏玉潤,中國明史學會理事,南開大學歷史研究所兼職教授。
[2][清]李延基:《李氏族譜》,分上、中、下三卷,康熙四十三年(1704)刻本。以下所提《李氏族譜》均指李延基篡修的這部,有時簡稱《族譜》。
李貞一生,孝悌為重,識事明理,心胸寬廣,膽識卓越。其事蹟既有傳奇色彩,又感人肺腑。他當年跟隨朱元璋,曾二次出山權掌軍務,屢立奇功。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孝友為重,亂中助鄰,富不忘貧,謙遜和善,教子有方,德聲久遠。在以孝治國、以德治國的傳統中國社會里,他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完人了。
(一)李、朱兩家是父交子往,李家曾對貧困的朱家多有周濟。朱元璋一直對此感念不忘,對李貞情深意重。
李貞家族“其肇於盱眙者則恭獻王之上三世始,武靖王繼之”[3]據《李氏族譜》,李貞的祖父六二公娶有“蔡、胡”兩房夫人,應該算是殷實之家。李貞父親李七三,後取名李富,娶妻陳氏,居泗州盱眙縣明光集,他“世有令德,篤行為善,務耕讀,性孝友,公直無偏,鄉里敬服,有不平事,成為主決”。在家鄉是一位頗有影響力的人物。李貞母親陳氏,治家嚴謹,生五子,李貞為長子。
[3][清]光祿大夫郭廷祚序李延基修《李氏族譜》。清康熙四十三年。恭獻王,即李貞;武靖王,即李文忠。
龍鳳十年(1364年),朱元璋在應天城內就“吳王”位。第二年二月,他以吳王的身份同時下達了兩個“令旨”,在追封已故二姐為“孝親公主”、封姊夫李貞為“駙馬都尉、恩親侯”的同時,對當年朱、李兩家的親密關係作了如下回憶:
皇帝聖旨,吳王令旨。……駙馬李貞,年迨耆英,德稱鄉郡。修孝義於平素,聯姻眷於我家。昔居里閈之時,曾有周旋之益。篤生驥嗣,為我虎臣。……可封恩親侯、駙馬都尉。宜令李貞,准此。(《族譜》上卷《令旨》)
這兩段“令旨”,在《明太祖實錄》中亦有記載。“令旨”中“昔居里閈之時,曾有周旋之益”之句,説明朱、李兩家曾是鄰居,李家曾對朱家給予資助。
洪武元年(1368年)二月,朱元璋下達了《授鎮國上將軍駙馬都尉李貞誥》,在誥中對朱、李兩家的往事,再次提及:
駙馬都尉李貞,年既老成,性唯樸直。在昔,皇考與其慈父循良相類,意氣相孚,結為姻家,其來久矣。(《族譜》上卷,《制誥》)
明史專家夏玉潤認為,以上史料説明:在李貞父親李七三去世前,朱元璋父親朱五四不僅就與他相識,而且李七三、朱五四倆人之間“循良相類,意氣相孚”,“其來久矣”。他還考證得出,李貞是在28歲時娶的朱佛女(l3l5~l350年),當時朱佛女16歲。
據此測算,朱佛女比朱元璋大13歲,朱佛女嫁給李貞時,朱元璋才3歲,正是嗷嗷待哺之時,也是急需食物的時候。朱元璋二姐多次説“撫弟以慈”,所“撫”之來源即來自公婆家。李貞對朱元璋實是有養育之恩。
朱元璋在《祭隴西王李貞文》中,稱李貞為骨肉之親!文中説:“昔者,朕居元時,生理艱辛,後者妣甚為憂戚。惟姊孝專心,爾能同之,故有資助,雖歉不荒。”朱元璋在此明確肯定了李貞支持其姐朱佛女救助孃家之舉。當了皇帝后,朱元璋一直對李貞讚許有加,也便有了朱元璋在《授鎮國上將軍駙馬都尉李貞誥》開始部分即説:“惟皇姊之所歸,乃厚德之君子,朕鮮兄弟,視如同氣。”
朱元璋還説“皇姊夫鎮國上將軍駙馬都尉李貞,重厚朴直,自婿我家,學行惟謹,奈姊棄世不及偕老,朕從渡江,同居日久,已嘗授以爵秩,就養浙江。今還京師,密邇於朕,以樂壽康,宜加一品之封,用永安榮之福,表朕意焉。”
又據《明太祖實錄》,“貞時在杭,上思見貞形於夢寐,時遣中使問起居。三年,上欲朝夕見貞,賜第於內城西遍,召貞就第,加特進榮祿大夫、駙馬都尉、右柱國、曹國公,追封孝親公主曹國長公主。貞年近七十,既就第,敕免常朝,贊拜不名。上幸其第,錫宴,皇太子暨諸王亦常往存問。
李貞先封“鎮國上將軍駙馬都尉”,再封“榮祿大夫駙馬都尉”,最後又加爵“右柱國、曹國公”。這在明代公主駙馬官職史中“三次加封”,是絕無僅有的。尤其是李貞,他於洪武五年就被封為“曹國公”,成為大明王朝第5位封“公”者,竟早於湯和達6年之久。駙馬封“公”者,明代僅李貞一人。[4]
[4][清]光祿大夫郭廷祚序李延基修《李氏族譜》。清康熙四十三年。恭獻王,即李貞;武靖王,即李文忠。
李貞屢次授官進爵,賜甲第——西華門玄津橋之西。朱元璋數次臨幸,太子諸王時往起居,對其親重無人能比。
(二)李貞之品性
《明太祖實錄》中稱李貞:“性孝友,敦約謙謹”。
《明太祖實錄》中記載了幾個這樣的事例:
1、貞篤於孝敬太夫人,性嚴貞,微忤其意,輒加叱責。貞嘗侍食,值太夫人怒投其食器於地,貞徐拾之,食如初,恭敬愈至。
《論語》中有這樣一段話,子夏來問孝,孔子説色難。什麼叫色難呢?就是態度很難。而李貞做到了。
2、(貞)有弟四人,父既沒,求分財異居,貞語之曰:“父沒而母在,苟分財異居,老母得無不可於意乎?先人田廬俱候老母百歲後,隨所欲取之,吾不較也。”諸弟皆愧服。
3、及貴顯,姻族有流遇外方者,必請於上而收之。嘗言:“人之生世,貧賤富貴當不改所守,一旦富貴而忘貧賤,君子不為也。”----這説明,他是以君子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的!
(三)李貞之表率
李貞“平生衣取適體,食惟適口,上不時賜衣,弊必緝之,雖一帶弊亦必藏以待用,或奉養太豐,輒不自安,召子孫集於前,懇懇言未遇時事以曉之,曰:‘吾家素涼薄,叨沐上恩,以至於此,雖日日羙食盛饌,何患不繼?然奢靡之事,吾性所不喜也,今上方以勤儉化天下,吾為戚里之長,苟為奢靡,何以勸率家人?汝曹念之。”其儉約蓋本於所性雲。’”[5]
(四)李貞之識見
《明太祖實錄》中記載了李貞的不同常人的識見:“元季,中原鼎沸,貞見里人有廣其田宅,厚自封殖者,輒嘆曰:“此何時也,乃欲為富家翁耶?”遂捐家資,椎牛豕,具酒食,會鄉里約,守望相助。”[6]
[5]《明太祖實錄》卷一二0。
[6]《明太祖實錄》卷一二0。
(五)李貞之事功
據《盱眙縣誌》,李貞攜子投奔朱元璋後,朱元璋“每出征必令李貞居守”[7]。
[7]轉引自李大賚《明光岐陽李氏家族的源流與現狀》,《嘉山文史》第七輯。
又據《明太祖實錄》,在朱元璋打天下時,當時年已56歲的李貞雖已經在金陵養老,在此期間,也為軍中效力兩次:一次是至正二十五年二月,張士誠集20萬大軍攻打李文忠佔據的諸暨、嚴州,當地人大恐。危難之時,卻心不自安,乃前往嚴州,暫且主掌軍務,令李文忠引兵擊敗之,六日而還,嚴州百姓賴以安。二是至正二十六年十月(丙午),朱元璋大發兵,平兩浙,命李文忠以所部兵水陸並進,取杭州,李貞再次權掌軍務。兵出桐廬,俘其守關之卒,送居嚴州,俘卒至嚴,見城中勁兵悉出,陰有叛志,貞覺之,因饗其眾,至醉悉擒之,械送於京師,上甚喜。
文忠兵所向,無弗下者,杭州平,留文忠鎮守,這時,李貞才又到金陵去就養。
(六)為朱元璋排憂解難
威震天下的洪武大帝也有焦慮擔憂的心態,可能他不宜向別人示憂,於是向一直視為兄長的李貞吐露了心聲。李貞在言語之間便為之化解。《明太祖實錄》中是這樣記載的:“(洪武)五年,上命將出師殄之,授文忠徵虜左副將軍以行,師出嶺。逾五月,捷音未至,上頗以為憂,召貞入便殿諭意。貞進曰:“天生聖人承中華之運,陛下洪福齊天,海內盡歸。職方彼元氏區區餘孽,假息沙漠,不足憂也。捷音行且至矣,願勿勞聖慮。”未幾,文忠果奏凱而還,車駕復幸貞第,錫宴歡甚,貞以表謝,並辭祿賜。
李貞從全局大勢上進行的分析,合情合理,自然解了朱皇帝的心頭之憂。李文忠凱旋後,朱元璋又去找李貞,賜宴賜物,興奮之情可想而知。
綜合李貞各方面的行為品德,《明太祖實錄》中對李貞作了這樣的評價:“貞以國家為念,子雖在側,有晨昏之奉,不以為喜,或奉命征伐四方,久勞於外,亦不以為憂,其篤於忠誠如此。”
夏玉潤先生通過查資料發現,李貞“生前朱元璋給他數次下過“誥書”,去世後明初第一文臣李善長親筆為他書寫“壙志”;《明實錄》中記錄他的生平事蹟文字竟達2300字以上,幾乎與劉基持平;此外,在朱元璋僅存的幾件御筆中,就有一幅是給他的親筆御書......
李貞於洪武十二年冬病逝,追贈隴西王,諡“恭獻”。洪武十七年李文忠去世後,朱元璋仍越過李貞而“封贈三代”,且其爵位不作“遞降”,一律為“王”爵,即贈李貞之父七三公、祖父六二公、曾祖父五二公均為岐陽王;三代祖妣皆封王夫人。[8]
[8]洪武十三年吏部對功臣先祖的追封有如下規定:“吏部奏重定功臣及常選官封贈等第,凡功臣沒而加封者,公追封為王,侯追封為公,其封贈三代者,祖降父一等,曾祖降祖一等,父與子同,妻從夫貴。”故張紳《岐陽王家廟碑》一文中説:“嗚呼,皋夔德業,初非父予之親,方召功勳,豈有戚里之貴。李氏高、曾、祖、考,沐思九重,將相王侯,榮延四世,近代人臣有所未見!”這就是説,在明初乃至整個明代,只有李文忠一家追封上四代為“王”。(此據夏玉潤先生的研究)
上震悼,輟視朝三日,車駕臨奠,追封隴西王,諡恭獻。十有二月庚申,葬於盱眙縣靈蹟鄉鬥光山之原,從長公主兆。發引之日,車駕復往,望哭於西城樓。
縱觀李貞一生,對母孝,做到了孔子説的“不色難”;對鄰里助,散財而護家鄉,彰顯了大丈夫氣概;對弟友、棄財而重親情;對妻愛,惠助妻子孃家,對朱元璋有養育之恩;對子孫重視誨育、教育引導及時,造就了一代大英雄李文忠;對明朝創立有貢獻,早期在朱元璋領兵出征時,他職掌軍務;後二次出山,在軍事一線二次均取得勝利,又功成身退;對己高度自律,實為厚德之君子。他説的“富而忘貧,君子不為也”實為處世名言。其厚德之風,對今天明光市形成良好的民風和文化品格、地方人文精神有着重要的歷史支撐。
近年來,明光市委、市政府加強對明光歷史文化的重視和打造。希望這個有着600多年曆史的明代文物早日修復,以明文化園林的形式成為明光又一個文化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