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階層板結

鎖定
農民工二代”、“貧二代”、“富二代”、“官二代”、“壟二代”的概念日漸清晰,在調侃中帶來了一種“階層板結”的概念。如果階層的流動性停滯,金字塔式的社會結構就更加牢固,就形成所謂的“階層板結”。
中文名
階層板結
形成原因
政治經濟對社會資源支配力太強
影    響
助長社會的絕望和無力感
反    映
二代”概念日漸清晰
打破方法
重視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
社會管理目的
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

階層板結簡介

階層板結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社會管理機制沒有及時跟上的結果。但及時發現並阻止階層板結,是非常有必要的。社會學家孫立平説:要建立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利益均衡機制。經濟學家郎鹹平説:要解決權力與財富勾結對公共產品掠奪的問題。英國曾推出《衡平法》以“正義、良心和公正”為基本原則,規範、調整商品經濟下的財產關係,美國的《反托拉斯法》也是想打破壟斷,把注意力放在節制資本、節制資本家上。如此作為的目的,都是為大眾創造財富,也就是藏富於民,讓老百姓更富裕。 [1] 

階層板結形成背景

人們不禁困惑,為什麼GDP數字一年比一年好,自己的生存狀態卻一年比一年差?“努力就有回報”這句話,究竟是真理,還僅只是一個傳説?或者真如一些人説的那樣,社會階層板結,人們通過努力改善社會地位、生活質量的“機會”在日漸減少?
近年來, “富二代”、“窮二代”、“官二代”、“民二代”,這些定義模糊而形象貼切的網絡詞彙,人們感到改變命運的渠道越來越窄。與“龍生龍,鳳生鳳”如出一轍,如果“富二代”、“官二代”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生活得很好,與其對應的是“窮二代”、“民二代”連住房、生孩子都成問題,那這句老話就有了新解。 [2] 
“我等了十八年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多年前流傳的這篇文章已經讓人夠心酸了,可現在看來都挺難,因為很多人這輩子都甭想。 [1] 

階層板結主要影響

有人研究中國封建社會何以能夠持續和穩定,得出的結論是除了傳統的鄉紳管理外,重要的一點是不分貧富、不分家庭出身的科舉制為底層提供了改變命運的機會。“朝為田野郎,暮登天子堂”點燃了底層的希望。而王朝的更迭,無不是因為階層流通渠道越來越窄,導致社會板結、階層固化,底層無可奈何之後只能揭竿而起。
現代社會研究也表明,階層流通是一個社會穩定和持續的保證;而階層板結或固化,將助長社會的絕望和無力感,最終導致社會不穩。“二代”概念日漸清晰,是社會板結、階層固化的反映。
2010年9月16日《人民日報》刊發的報道提到“窮會成為窮的原因,富會成為富的原因嗎?”,很容易讓人想到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青年》雜誌刊發的潘曉來信:“人生的路呵,怎麼越走越窄……”首次提出“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的潘曉之問在當時引發全社會的大討論,因為它代表了一代人的思想困惑。如今這種困惑捲土重來,而且解決困惑的難度更大。因為潘曉之問還僅在思想層面,而“窮會成為窮的原因,富會成為富的原因嗎?”這樣的困惑,卻是對盤橫在命運面前經濟資源和政治資源兩座大山的絕望。思想層面的困惑,我們可以自己改變、解決;而經濟資源和政治資源對改變命運的阻礙,卻不容易搬開。
相比改革開放初期,在社會階層流通上我們是倒退的。正如專家所言,那時候人們還有很多改變命運的機會,只要有膽識,下海當個體户、搞承包、考大學、出國留學,以及後來炒股、炒樓、弄創業板等,都可以改變自己的命運,而且不需要太多家庭關係。但現在,一個人生存越來越需要資源,這讓社會板結、階層固化。 [3] 
如果階層的流動性漸趨為零,那麼金字塔式的社會結構將愈加牢固,橄欖型社會的到來可能遙遙無期,少數高層掌握這個社會的絕大多數資源,處於底部的人們有着不甘落後的夢想,卻遭遇阻隔,要麼喪失進取的動力,要麼憤憤不平,充滿了仇富、仇官的情緒。而對於高層的後代來説,不是靠自己奮鬥得來的東西,也學不會珍惜,沒有鞭策就會不思進取。於是,整個社會失去了前進的原動力,還有可能影響穩定性。 [1] 
專家也稱,社會底層向上層流動受阻,流動機制不公平,“階層固化”所導致的嚴峻社會現實已經擺在我們面前,不可漠視。

階層板結形成原因

社會板結、階層固化的原因,説到底是政治資源和經濟資源對社會其他資源支配力太強。現實中流行“拼爹”遊戲,“拼爹”就是拼政治資源和經濟資源。而打破“拼爹”遊戲,唯一的做法是破除政治資源和經濟資源對社會的支配地位。
可這又是很難。因為掌握着政治資源和經濟資源的階層,是既得利益者,又是制度設計者。讓他們自我打破利益,要比當初改革開放還難。但不改革又不行,因為社會板結、階層固化帶給社會的將是絕望和無力感。當這種絕望和無力感成為整個社會底層的普遍焦慮時,社會就會動盪不安。 [3] 

階層板結打破方法

人的稟賦不因階層有差異,為了公平用人,政府應保障錄用渠道的暢通。不能讓平民中的精英,成為不公平制度的受害者,因而喪失進取精神,失去效力國家的機會。
經濟快速發展,社會管理機制不能及時跟上,就會出現“階層板結”現象。打破“階層板結”,需要的是艱難而深入的改革。温家寶總理提出,2010年要更加重視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要適應新形勢,推進社會管理體制改革和創新,合理調節社會利益關係。
社會管理的最終目的是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並在義務教育、公共醫療、社會保障食品安全、環境保護等民生方面有保障,税收、金融、慈善都需等待形成系統的、成熟的機制,這樣資源才能良性流動起來,讓人人有一個相對公平的舞台。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