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陸林

(原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鎖定
陸林(1957年12月-2016年3月9日),男,漢族,安徽省望江縣人,出生地安徽省合肥市,歷任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副主編、江蘇省明清小説研究會副會長等職。主要從事古典戲曲理論和文獻研究、明清文學史實和實證研究、明清文言小説整理研究。
著名學者陸林先生於2016年3月9日16點15分在南京因病去世,享年60歲。 [1] 
中文名
陸林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安徽省望江縣
出生日期
1957年12月
逝世日期
2016年3月9日
畢業院校
安徽大學
職    業
教師

陸林教育背景

1982年,安徽大學本科生,獲文學學士學位
1987年,南開大學碩士研究生,獲文學碩士學位。

陸林研究方向

主要學術方向是古典戲曲理論和文獻研究、明清文學史實和實證研究、明清文言小説整理研究等。

陸林學術成果

陸林科研綜述

發表學術論文一百四十餘篇。曾獲江蘇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二、三等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金聖嘆史實研究”、“金聖嘆年譜長編”;另曾主持“國家‘八五’重點規劃圖書”、“中國古籍整理出版‘九五’重點規劃”項目各一項,承擔全國高校古籍整理研究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子項目以及省、部級社科基金項目多項。 [2] 

陸林主要著作

1、陸洪非林青黃梅戲劇作全集(合編)安徽文藝出版社2112出版;
2、求是集——戲曲小説理論與文獻叢稿,中華書局2011年出版;
3、知非集——元明清文學與文獻論稿,黃山書社2006年出版(江蘇省社科二等獎);
4、元代戲劇學研究,安徽文藝出版社1999年出版(江蘇省社科三等獎);
5、清人別集總目(合撰),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江蘇省社科一等獎),2001年、2011年再版;
6、明代戲劇研究概説(合撰),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
7、元雜劇研究概説(合撰),天津教育出版社1987年出版.1989年再版;
8、金聖嘆批評本《西廂記》(校點),鳳凰出版社2011年版;
9、金聖嘆批評本《水滸傳》(校點),鳳凰出版社2010年版;
10、皖人戲曲選刊·龍燮卷,黃山書社2009年出版;
11、金聖嘆全集(整理輯校),鳳凰出版社2008年出版;
12、朱柏廬詩文選(標點選注),鳳凰出版社2002年出版;
13、太平天國演義(整理校點),黃山書社2000年出版;
14、舌華錄(整理校點),黃山書社1999年出版;
15、明語林(整理校點),黃山書社1999年出版;
16、青泥蓮花記(整理校點),黃山書社1998年出版;
17、道聽途説(整理校點),黃山書社1998年出版;
18、清代筆記小説類編(主編),黃山書社1994年版.1998年再版;
19、黃小田評本紅樓夢(輯校,合撰),黃山書社1989年出版。

陸林主要論文

01.二十世紀金聖嘆史實研究的濫觴,《明清小説研究》2011年第4期;
02.胡適《〈水滸傳〉考證》與金聖嘆研究,《文學遺產》2011年第5期;
03.陳登原《金聖嘆傳》的學術貢獻及缺憾,《文藝研究》2011年第8期;
04.試論清初戲曲家龍燮及其劇作,《社會科學輯刊》2010年第4期;
05.清初戲曲家龍燮生平、劇作文獻新考,《文獻》2010年第2期;
06.金聖嘆清初事蹟編年,《明清小説研究》2009年第3期;
07.金聖嘆佚文新考,《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
08. “才名千古不埋淪”:金聖嘆精神風貌和批評心路簡論,《江蘇社會科學》2009年第1期;
09.金聖嘆晚明事蹟編年,《明清小説研究》2008年第4期;
10.金聖嘆佚詩佚聯新考,《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8年第6期;
11.《文章辨體匯選》“四庫提要”辨誤——兼論“施伯雨”撰《水滸傳自序》的來源,《文學遺產》2008年第3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同年第9期轉載;
12.也談寅半生之“八應秋考”及其他,《明清小説研究》2008年第1期;
13.馮夢龍、袁于令交遊文獻新證,《文獻》2007年第4期;
14.朱國祚生卒年小考,《辭書研究》2007年第2期;
15.讀杜桂萍《清初雜劇研究》,中華書局《書品》2007年第1期;
16.明人之當代戲劇研究論略,《中華戲曲》2006年第2期;
17.清初戲曲家徐懋曙事蹟考略,《藝術百家》2006年第4期;
18.古典白話小説整理的又一創舉——評黃山書社新版《紅樓夢》,《學術界》2006年第4期;
19.清初文言小説《觚剩》作者鈕琇生年考略(合撰),《文學遺產》2006年第1期;
20.金聖嘆詩選俞鴻籌“讀後記”考辨,黑龍江大學《學府》2006年卷,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壓縮版:金聖嘆基本史實考論——《沉吟樓詩選》“讀後記”史實探源與辨誤,《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8年第1期轉載;
21.清代指畫名家高其佩小傳異説辨誤,《文獻》2005年第4期;
22.金聖嘆所作“元暉”詩本事考——兼論清初戲曲家葉奕苞的生卒,《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5年第5期;
23.金聖嘆與周莊戴氏交遊探微,《文史哲》2005年第4期;
24.金聖嘆早期扶乩降神活動考論,《中華文史論叢》第77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出版;
25.《午夢堂集》中“泐大師”其人——金聖嘆與晚明吳江葉氏交遊考,《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
26.“焦東周生”即丹徒周伯義——清代文言小説《揚州夢》作者考(合撰),《明清小説研究》2004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同年第9期轉載;
27.晚明書畫家邵彌生年新説,《中國典籍與文化》2003年第4期;
28.周亮工參與刊刻金聖嘆批評《水滸》、古文考論,《社會科學戰線》2003年第4期;
29.讀“書”雜“品”,中華書局《書品》2003年第4期;
30.《王漁洋事蹟徵略》拾遺補缺,《中國詩學》第8輯,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6月版;
31.金聖嘆與吳江沈氏交遊探微,《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2期;
32.清初總集《詩觀》所收徽州詩家散論,《徽學》第2卷,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33.蔣寅《王漁洋事蹟徵略》(書評),商務印書館《中國學術》2002年第4期;
34.《王漁洋事蹟徵略》商訂和獻疑,《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2年第4期;
35.也談《給青年二十四封信》是否朱光潛作——兼議章啓羣.商金林先生對其作者的“考證”,《學術界》2002年第6期;
36.清代文言小説家潘綸恩生卒定考,《明清小説研究》2002年第4期;
37.教育家的執著和理學家的憤世——明遺民朱用純的心路歷程和散文創作,《求是學刊》2002年第6期;
38.夏庭芝生活時代及其他——《元曲家考略》讀書筆記,《文學遺產》2002年第5期;
39.金聖嘆與王鏊後裔關係探微,《江海學刊》2002年第4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同年第11期轉載;
40.金聖嘆與長洲唯亭顧氏交遊考——兼論顧予鹹與清初三大史獄之關係,《藝術百家》2002年第2期;
41.金批《西廂》、《水滸》的參與者:王斫山、王道樹事蹟探微,《戲曲藝術》2002年第2期;
42.由稀見方誌《越中雜識》作者緣起,《文獻》2002年第2期;
43.明代《弘正詩鈔》輯者考,《中國典籍與文化》2002年第1期;
44.金聖嘆與周計百交往揭秘,《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同年第10期論點摘編;
45.《晚明曲家年譜》金聖嘆史實研究獻疑,《文學遺產》2002年第1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同年第6期轉載;
46.歙人張潮與《虞初新志》,《古典文學知識》2001年第5期;
47.晚明曹臣與清言小品《舌華錄》(合撰),《中國典籍與文化》2001年第1期;
48.讀《清初人選清初詩匯考》,中華書局《書品》2001年第2、3期;
49.《中國文言小説總目提要》初讀——有關作者史實缺誤商兑補苴,《文學遺產》2001年第1期;
50.《吳江詩粹》所收沈璟軼詩辨析,台北《書目季刊》第34卷第3期,2000年12月出版;
51.陸長春評傳(合撰),《明清小説研究》2000年第4期;
52.生命中的最後一次歡會——金聖嘆晚期事蹟探微,《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6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1年第5期轉載;
53.楊維楨戲劇序跋新論,《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0年第5期;
54.金聖嘆與“哭廟案”中的“二丁”——從金詩《丁蕃卿生日二章》談起,《中國典籍與文化》2000年第2期;
55.楊維楨籍貫考,《辭書研究》2000年第3期;
56.夏庭芝戲劇思想新論,《藝術百家》2000年第1期;
57.明代前期元劇研究論略,《河北學刊》2000年第1期;
58.歐陽兆熊生卒及其他,中華書局《書品》1999年第4期;
59.《舌華錄》作者和版本考述,《明清小説研究》1999年第3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2000年第2期轉載;
60.繼承和影響——試論《錄鬼簿》歷史地位,《戲劇》1999年第2期;
61.元代戲劇學研究導論,《文教資料》1999年第2期,人大複印資料《戲劇、戲曲研究》同年第8期轉載;
62.梅鼎祚與《青泥蓮花記》,《中國典籍與文化》1999年第1期;
63.清代文言小説家宋永嶽事蹟系年,《明清小説研究》1998年第4期;
64.叛逆和創新──鍾嗣成《錄鬼簿》劇學思想綜論,《藝術百家》1998年第3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同年第11期轉載;
65.理學家與曲學家的統一——元初胡祗遹曲學思想的重新審視,《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3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同年第10期轉載;
66.鍾嗣成《錄鬼簿》外論三題,《戲曲研究》第54輯,文化藝術出版社1998年版;
67.《明語林》校點後記,《文教資料》1998年第2期;
68.明雜劇《一文錢》本事考述,《中國典籍與文化》1998年第1期;
69.宋遺民的獨特視角——試論元初周密的戲劇學思想,《戲曲藝術》1997年第3期;
70.包公藝術形象的早期塑造——宋金筆記.話本.雜劇摭談,《中國典籍與文化》1997年第3期;
71.宋元明清家訓禁燬小説戲曲史料輯補,《明清小説研究》1997年第2期;
72.《誌異新編》—《亦復如是》作者考;《文教資料》1997年第1期;
73.試論先秦小説觀念,《安徽大學學報》1996年第6期,人大複印資料《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7年第3期轉載;
74.“善道”封建末世的“俗情”——試論潘綸恩《道聽途説》,《明清小説研究》1996年第3期;
75.朱柏廬生卒和別號,《中國典籍與文化》1996年第1期;
76.漫説《三字經》,《中國典籍與文化》1995年第1期;
77.錢謙益詩文集版本知見錄續補,《文教資料》1994年第1期;
78.試論周德清為代表的元人戲曲語言聲律論,《戲曲研究》第45輯,文化藝術出版社1993年版;
79.金聖嘆佚文佚詩佚聯考,《明清小説研究》1993年第1期;
80.清代文言武俠小説簡論——兼談文言武俠小説發展軌跡,《明清小説研究》1992年第3、4期合刊;
81.錢謙益詩文集版本知見錄,《文教資料》1992年第6期;
82.元人趙半閒《構欄曲》漫論,《中國典籍與文化》1992年第3期;
83.賈仲明評傳,中州古籍出版社《中國古代戲曲家評傳》1992年版;
84.徐復祚評傳,中州古籍出版社《中國古代戲曲家評傳》1992年版;
85.近年“湯沈之爭”研究綜述,《文史知識》1989年第7期;
86.《魚兒佛》原作者及改編者新考,中央戲劇學院《戲劇》1989年第2期;
87.元人戲劇史論初探,《安徽大學學報》1989年第2期;
88.元人戲曲功能論初探,《文學遺產》1989年第1期;
89.書會才人自風流——關漢卿[南呂一枝花]《不伏老》賞析(合撰),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版;
90.幽豔顯情深,清麗寓情濃——鄭光祖[雙調蟾宮曲]《夢中作》賞析(合撰),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版;
91.鍾嗣成戲曲文學創作論新探,《戲曲研究》第26輯,文化藝術出版社1988年版;
92.元雜劇喜劇研究綜述,《中華戲曲》第4輯,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93.元人戲曲表演論初探(下),《戲曲藝術》1987年第4期;
94.元人戲曲表演論初探(上),《戲曲藝術》1987年第3期;
95.白樸劇作不同風格之成因淺探,《光明 日報》1987年1月27日,《文學遺產》第724期;
96.《“元曲四大家”質疑》的質疑——“鄭”是鄭廷玉説不能成立,《戲曲研究》第21輯,文化藝術出版社1986年版;
97.簡論張潮的小説批評,《藝譚》1986年第5期;
98.淺談祁彪佳的戲曲人物論,《藝譚》1985年第2期,人大複印資料《戲曲研究》同年第7期轉載;
99.對包公藝術形象應有個正確的評價,《江淮論壇》1981年第6期。

陸林獲獎記錄

曾獲江蘇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二、三等獎。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