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文章辨體匯選

鎖定
人們談起文章辨體,大概都會想到明代兩部著名的文體學著作,即吳訥的《文章辨體》和徐師曾的《文體明辨》。其實在明清之際,還有一部重要的文章辨體著作,即賀復徵《文章辨體匯選》。該書收錄先秦至明末(個別清初)經、史、諸子、百家、山經、地誌等各體文章,類聚區分,合一百三十二類,七百八十卷。規模之巨大,甄錄之廣博,辨體之精嚴,為歷來總集所罕見。可惜,此書長期湮沒無聞,未能沾溉學林。
中文名
文章辨體匯選
作    者
賀復徵
朝    代
明代
分    類
文章辨體

文章辨體匯選四庫提要

明賀復徵編。是書,首無序目,書中有復徵自著,道光和尚述雲:“先憲副昔宦夔門,時為天啓甲子六月。越歲乙丑,予入蜀,悉其事,先憲副為郎南都,嗣後入粵歸吳”,又云:“先宮保中泠公請師演説《金剛經》。又吳吟題詞雲,辛未秋,家大人粵西命下,予以病侍行。”考丹陽賀氏一家,登科名者,邦泰,嘉靖己未進士;邦泰孫世壽,萬曆庚戌進士,官總督倉場户部尚書;世壽子王盛,崇禎戊辰進士,按之復徵所序祖父官階年月,俱不相合。又每冊首,有晉江黃氏父子藏書印記,而《千頃堂書目》乃不載是編,均莫詳其故也。復徵以吳訥《文章辨體》所收未廣,因別為?討,上自三代,下逮明末,分列各體為一百三十二類。每體之首,多引劉勰《文心雕龍》及吳訥、徐師曾之言,間參以己説,以為凡例。其中有一體而兩出者,如“祝文”後既附“致語”,後復有“致語”一卷是也。有一體而強分為二者,如既有“上書”,復有“上言”,僅收《賈山至言》一篇;既有“墓表”,復有“阡表”,僅收歐陽修《瀧岡阡表》一篇;“記”與“紀事”之外,復有“紀”,“雜文”之外,復有“雜著”是也。有一文而重見兩體者,如王褒《僮約》,一見“約”,再見“雜文”;沈約《修竹彈甘蕉文》,一見“彈事”,再見“雜文”;孔璋《請代李邕表》,一見“表”,再見“上書”;孫樵書《何易於事》一見“表”,再見“紀事”是也。又於金、元之文,所收過略。而後人擬仿偽撰之作,如張飛《新都縣真多山銘》之類,乃概為收入,未免失於別裁。意其卷帙既繁,稿本初脱,未經刊定,不能盡削繁蕪。然其別類分門,蒐羅廣博,殆積畢生心力,抄撮而成,故墜典秘文,亦往往有出人耳目之外者。且其書只存抄本,傳播甚稀,錄而存之,固未始非操觚家,由博返約之一助爾。

文章辨體匯選古籍簡介

《文章辨體匯選》·七百八十卷(浙江巡撫採進本)。
《文章辨體匯選》三代至明末詩文總集。780卷。明賀復徵輯。有海寧陳氏春暉堂鈔本,《四庫全書》本。本書編者以吳納《文章辨體》所收未廣,因悉心蔸羅,積畢生精力鈔撮而成。全書輯錄上自三代下逮明末詩文,標列各體,分門別類,依類相從,為132類,每體之首。皆有凡例,多引劉勰《文心雕龍》及吳納、徐師曾之語,間參以己説。此書卷帙繁富,稿本初脱,未經刊定,不能盡削繁蕪,不免珠礫兼收。有一體重出者,一體強分為二者,或一文重見兩體者,甚至收入後人擬仿偽撰之作,未免失於別裁,而於金元之文所收過略。然書中時有為人所不經見之“墜典秘文”,《幹頃堂書目》不載本書,《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指出:“其書只存鈔本,傳播甚稀。”故此書有一定的資料價值,對文體學研究有參考作用。 [1] 
關於《文章辨體匯選》一書的作者,《四庫全書總目》卷一八九集部“總集類”日:“《文章辨體匯選》七百八十卷,浙江巡撫採進本。明賀復徵編。復徵,字仲來,丹陽人。”認為此書為明代丹陽人賀復徵所編。《欽定續文獻通考》卷一九八“經籍考”、《欽定續通志》卷一六三“藝文略”著錄略同。此書版本,今日所見,只有四庫本。而四庫館臣當時見到的,也只是傳播甚稀的抄本(見該書提要)。
《文章辨體匯選》的編纂始於何時,已無從考證。不過按《四庫全書》的前後編排次序,顯然是把它放在明代的,意其為明代後期編纂的文集。然而,該書收賀復徵所作《楊爾寧經山詩草題辭》既説楊爾寧丙戌前後所作為《經山詩草》,則賀文必撰於順治三年之後,《文章辨體匯選》之成書,則又當在賀文之後。又據陸林《文章辨體匯選》“四庫提要”辨誤——兼談“施伯雨”撰《<水滸傳自序>的來源》(《文學遺產》2008年第3期)考證,賀書所錄《道光和尚述》撰於順治八年,則其成書下限,至少也在此之後了。《四庫全書總目》由於認為此書編於明代,所以又謂此書“冊首有晉江黃氏父子藏書印記,而《千頃堂書目》乃不載是編,均莫詳其故”。推其原因,大抵黃虞稷《千頃堂書目》不錄清人著作,而《文章辨體匯選》成書已在人清之後,故“不載是編”。至於編纂原因和成書過程等具體細節,由於此書沒有作者自序或他人題跋,因此缺少直接的説明材料。然而。從書名看,選文辨體,無疑是賀復徵從事這項浩大工程的主要原因和直接動力。而明代文壇盛行的辨體思潮,則是催生此書的深厚土壤。 [2] 

文章辨體匯選作者簡介

賀復徵(1600-1631),明,字仲來、景來,大參少子。天啓時恩貢,善讀書,無貴介氣。積書萬卷,因自號卷人。丹陽人。善詩文,愛收藏玩賞古玩字畫。熱衷佛事。作品有《雲社約》(卷五一)、《吳吟題辭》、《楊爾寧徑山草詩題辭》、《楊爾寧經山詩革題辭》(卷三六三)、《比丘尼海義補陀齋僧募緣疏》(卷三七九)、《救荒末議》(卷四二六)、《道光和尚述》(卷六二九)等。 [2] 

文章辨體匯選生平事蹟

關於此書編者賀復徵,四庫館臣以賀復徵為明人,查《明史》,賀復徵無傳。
《重修丹陽縣誌·書籍》著錄明賀復徵作品,有“《自門詩草》、《吳吟》、《紀遊》、《煙鬟堂集》,又選《明詩品彙》”,今多失傳。
又《丹陽縣誌補遺·文苑》亦以復徵為明末文士,其傳曰:“賀復徵,字仲來、景來,大參少子。天啓時恩貢,善讀書,無貴介氣。積書萬卷,因自號卷人。當時薦於朝,徵修《熹宗實錄》,事畢即歸隱,遍遊山水,惟以著作自娛。”雖對傳主的性情才學有所介紹,然生平敍述過簡。參修國史,乃士人極高榮譽。此時復徵年歲幾何,競無從得知,殊為憾事。所幸《文章辨體匯選》中收錄了賀復徵本人數篇文章,為進一步探究其行跡提供了可貴線索。
《雲社約》詳細記載了雲社結社緣起、活動內容、規章制度等,為了解明代文社活動提供了可貴的第一手資料。更重要的是,社約記載了雲社諸子的姓名、字號、生年,從中得知賀復徵出生於萬曆庚子年(1600)。據《明史》記載,《熹宗實錄》約撰於崇禎六至九年間。則復徵人京,當在35歲以後。雲社諸子中,復徵最年長,可能是雲社的發起人和組織者。從“生同鄉,業同道,行同志”來看,雲社為丹陽一邑之文社,十二社友都是丹陽人,因志同道合而結為一體。結社時間不詳,但從其中最小的兩位成員湯愚公、張範我都出生於萬曆甲寅年(1614)來看,至少要到崇禎元年(1628)以後;其持續時間,則不會遲於清兵入關之年(1644)。社友的活動是豐富多彩的,或商榷古今,或吟詩作賦,或觥籌交錯,或登山臨水,表現了雍容自得、風流儒雅的文士生活。從現存材料可知,賀復徵本人善詩文,曾自編《吳吟》詩集,又為社友楊爾寧編《楊爾寧徑山草詩》、《楊爾寧經山詩草》,可惜都未傳世。又《石渠寶笈》卷四三載“元錢選《觀鵝圖》一卷”,中有“賀仲來鑑定珍藏”之語。《清河書畫舫》卷七下:“與可墨竹妙絕,古無其人。後惟補之叔雅畫梅子,固所南蘭蕙水仙,差堪繼響。此外如日觀葡萄,世人以得草書法稱之。然鄙性絕不喜也。”注日:“練水湯愚公攜示楊補之梅卷,後有元人題識。”可見賀復徵、湯愚公都愛收藏、玩賞古字畫,這可能也是雲社諸子的日常生活內容。 雲社諸友中,除賀魯縫弟、賀古愚侄外,與復徵過往最密、感情最深的,當為楊爾寧。這可從賀復徵兩次為他編次詩集、撰寫題辭表現出來。楊爾寧小復徵九歲,性情超絕,寡合於世。復徵於其人,不以“世法”接之;於其詩,不以“世法”讀之,可謂深具瞭解之同情。蓋爾寧行事雖如閒雲野鶴,心中自有塊壘。《楊爾寧經山詩草題辭》日:“嗟乎,江海橫流,不遑安處,而猶切切不廢嘯歌,寄情吟詠,則其心更苦甚。故於丙戌。”丙戌年,為順治三年(1646),即清兵人關的第三年。“江海橫流,不遑安處”數語,當非泛泛之嘆,而是寄託着神州陸沉的深哀巨痛的。易代之際,士人的出處去就,最能表現其志節操守。賀氏為丹陽望族,復徵父及同宗叔伯皆有仕宦功名,自己又曾參修國史,而入清之後,形跡不顯,當與爾寧一樣,心念舊朝,歸隱山水,“其心更苦甚”,是他們的共同感受。除了人京修史外,賀復徵一生至少還有兩次遠遊。據《道光和尚述》,第一次是天啓乙丑年(1625),復徵26歲時,因父仕宦夔門而入蜀,並開始與道光和尚密切交往,時有詩文酬答,直至道光去世。第二次是崇禎辛未年(1631)秋,“家大人粵西命下”,復徵“以病侍行”,時年32歲;《吳吟》集中的吟詠,即為此而發。復徵父、祖皆信奉佛法,優養沙門。道光和尚在蜀時即倚仗其父;其後雖雲遊四方,而每年必一至丹陽,最後定居丹陽城西,亦賴復徵與祖宮保公贊成其事。這種因緣關係,自會對復徵的思想產生一定影響。《道光和尚述》載其贈道光詩日:“丹陽郭裏舟,白嶽巖前寺。去住本無心,了此一大事。”又日:“惠遠非逃世,深公寧買山。齊雲巖上路,何日共躋攀。”表現了對佛法的領悟和高僧的欽仰。復徵知交楊爾寧息影山阿,“與--Z禪衲談金仙之學”,可謂同聲相應。復徵還有《比丘尼海義補陀齋僧募緣疏》一文,可看出他對佛事的一貫熱心。《救荒末議》一文,滲透着對荒年百姓苦難的深切同情,並以歷史上著名的救荒善政為借鑑,提出具體可行的應對措施。從中可以看出,賀復徵並非忘情世事之人,而是有着傳統儒士蒿目時艱、關心民瘼的情懷。 以上是對賀復徵平生事蹟和思想的簡單勾勒,雖片鱗只爪,也大略可以瞭解其人其事了。 [2] 
參考資料
  • 1.    範培松等編.《中國文學通典:散文通典》:解放軍文藝出版社,1999-01 第1版:第600頁
  • 2.    吳承學,何詩海編.《中國文體學與文體史研究》:鳳凰出版社,2011-04:第34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