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敬熊

鎖定
陳敬熊(1921年10月16日—2022年3月16日),男,漢族,出生於浙江省鎮海縣中國工程院院士,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專家,航天工業總公司第二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第一代航天人 [1]  [11] 
1947年,陳敬熊本科畢業於上海大同大學;1950年,獲得交通大學 [12]  碩士學位;1950年—1952年,在北京郵電部研究所工作;1952年—1957年,在通訊兵部電信研究所工作;1957年—1965年,擔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副所長;1965年—1980年,擔任七機部二院二十三所副所長;1980年,在航天工業總公司第二研究院工作;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2-3]  ;2022年3月16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1 [13] 
陳敬熊長期從事電磁波地面波傳播、電磁場理論、天線與微波技術的研究與應用 [1] 
中文名
陳敬熊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浙江省鎮海縣
出生日期
1921年10月16日
逝世日期
2022年3月16日
畢業院校
大同大學
交通大學 [2]  [12]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中國工程院院士(1995年)
性    別

陳敬熊人物生平

1921年10月16日,陳敬熊出生於浙江省鎮海縣。
1943年—1947年,在上海大同大學工學院電機工程系學習,畢業後獲得學士學位。 [4] 
1947年—1950年,在交通大學 [12]  電訊專業學習,畢業後獲得碩士學位 [2] 
1950年1月—1952年1月,在北京郵電部研究所工作。
1952年1月—1957年1月,在通訊兵部電信研究所工作。
1957年1月—1965年1月,擔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副所長。
1965年1月—1980年1月,擔任七機部二院二十三所副所長。
1980年1月,在航天工業總公司第二研究院工作。 [3] 
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 [2] 
2022年3月16日,陳敬熊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1歲。 [13-14]  3月20日,陳敬熊院士遺體告別儀式在八寶山殯儀館舉行。 [15] 
陳敬熊院士

陳敬熊主要成就

陳敬熊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20世紀50年代,在通信兵電子科學研究院從事研究工作期間,陳敬熊為解決軍事通信天線的設計問題,開展了地表面波及貼近地面或埋入地下軍用短波天線的研究,在沒有資料可以借鑑的情況下,他通過理論推導和實驗核實,解決了特殊天線常數、輸入阻抗、方向圖及傳捕特性等系列關鍵問題,為軍事通信天線提供了設計依據併為部隊所採用,圍繞飛行器上天線的理論與設計問題,陳敬熊從事了電磁波在高速飛行器上繞射的研究,為彈上天線的沒計做了系列開創性的工作,在此期間,他提出麥克斯韋爾方程的直接解法,從而簡化了麥克斯韋爾方程在各種邊界條件下的漏項。
20世紀60年代中期,陳敬熊主持了中國第代地空導彈武器系統一一紅旗號制導雷達天線的研製工作,仿製完成後,發現天線存在較大的系統誤差,產品不符合要求,他為此做了理論分析,並在有關工程技術人員的配合下,得出了系統誤差是由於“二次本徵模”干擾這一結論,他通過改進工藝設計抑制了 “二次本徵摸”,這項關鍵問題的解決,不僅使當時十多個即將報廢的天線起死回生, 減少了中國的損失,也為大批量生產高性能天線提供了技術保證,滿足了部隊的戰備急需。
20世紀70年代,陳敬熊參加了天津“715”相控陣雷達會戰,負責“102”相控陣達技術抓總,在相控陣天線的研究中,他從麥克斯韋爾方程出發推導出整套天線輸入阻抗隨掃描角變化的計算公式,並從理論上弄清了相控陣天線產生盲區的機理是由於天線的輸入電導為零所致,而不是Oliner等人提出造成盲區是由於天線的輸入電納為無限大造成的,這項成果為以後的相控陣天線設計提供了理論依據。
20世紀80年代,陳敬熊從事微帶天線的研究,做了一系列基礎性的理論工作,在設計衞星通信地面站天線中提出了一整套在實踐中行之有效的降低天線旁瓣的公式,同時還將Shannon採樣公式應用於天線方向圖的計算,其效果明顯優於其它方法,在探地衝擊雷達的研究中,根據電磁場理論提出了種提高目標信噪比的方法,使對地 目標探測的效果有了提高。 [5] 
  • 學術專著
據2020年4月中國工程院官網顯示,陳敬熊有1986年由科學出版社出版的《電磁理論中的直接法與積分方程法》專著一本,曾在墨尼赫國際博覽會展出。 [1] 
  • 科研獲獎
獲獎年份
獲獎項目名稱
獎項名稱
1979年
相控陣天線產生盲區的機理是由於天線的輸入電導為零所致
國防科工委重大科研成果二等獎 [5] 
1985年
地空導彈制導雷達設計的天線系統誤差關鍵技術
國家發明獎一等獎 [1] 

陳敬熊人才培養

  • 教材編寫
陳敬熊在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生講授“電磁波理論”時,因為是一門全新的課程,沒有現成的教材可用,陳敬熊自己動手編寫了《電磁波理論》。 [6] 
  • 教育理念
陳敬熊認為,要讓年輕人儘快成長起來,可以通過“傳幫帶”的方法解決,於是他開始在二分院倡導並實踐“師傅帶徒弟”的方法,他鼓勵有技術基礎的徒弟勇於實踐,對沒有專業知識基礎的則手把手的教。 [6] 
陳敬熊對低年級的同學提出了高要求,勉勵他們要夯實數理基礎,透徹理解物理概念,對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寄予了殷切的希望,鼓勵他們敢於提出問題、嘗試新方法,陳敬熊還告誡同學們要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要勇於思考,勇於反駁。 [7] 

陳敬熊榮譽表彰

年份
榮譽稱號
1991年7月
政府特殊津貼(國務院發放) [6] 
1995年
中國工程院院士 [6] 
2011年10月
上海交通大學“傑出校友卓越貢獻獎” [8] 

陳敬熊社會任職

陳敬熊擔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兼職教授,《電子學報》《航空學報》編委,中國電子學會理事。 [1]  [9] 

陳敬熊個人生活

  • 家庭背景
出生在寧波商賈之家的陳敬熊自小就是個聰明孩子,父親陳葆珊沒有像很多寧波人那樣讓孩子“學以致商”,而是將子女帶到上海,讓他們“好好讀書,掌握本領,將來靠自己的本事吃飯。” [6] 
  • 晚年生活
陳敬熊的晚年生活可謂多彩,他喜歡養花,但他家離花鳥市場較遠,來回不便,單位同事知道他有這一“癖好”,來看望他時,就會帶上幾盆,時間一長,陽台上的花就多了起來,如同一個小型苗圃,他喜歡春蘭、蝴蝶蘭之類的蘭科植物,少説也有五六盆。為了養好這些花草,陳敬熊不僅自己琢磨,還向單位大院裏的園丁討教經驗。閒來無事,看着這些爭奇鬥豔的綠葉紅花,是陳敬熊晚年的一大樂趣。陳敬熊還喜歡優雅抒情的歌曲,是“金嗓子”周璇和“一代歌后”鄧麗君的粉絲,尤其是鄧麗君的《何日君再來》,更是讓陳敬熊的眼前浮現出中學時期師生們同仇敵愾、共赴國難的那段崢嶸歲月,陳敬熊愛吃魚,也愛烹製魚。 [10] 
  • 相濡以沫的夫妻生活
1955年,陳敬熊與夫人常菊芳喜結連理,一直以來,舉案齊眉,相濡以沫,哪怕是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是相互扶持,不離不棄。曾有人問陳敬熊:“這麼多年來,您和夫人的生活中有沒有經歷過一些不愉快的事?”陳敬熊回答:“可以這樣講,基本上沒有,至少我對這樣的事沒有一點印象。我這個人脾氣比較急躁,但她的性情很温和,我們互相諒解,所以爭吵是從來沒有的,更不用説動手,最多是開開玩笑,那樣倒是有的。” [10] 

陳敬熊人物評價

陳敬熊一生都在為國家的科學和航天事業竭盡所能發揮作用,正應了那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6] 人民網評)
陳敬熊院士是中國著名電磁場理論和天線設計專家,是中國製導雷達天線設計早期開拓代表人物之一,為中國國防現代化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5]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二研究院科學技術委員會秘書長侯萍梅評)
陳敬熊院士在學術上卓有成就,是學界楷模;在思想上追求進步,是黨員典範;在工作中甘為人梯,是引路良師。我們一定要牢記初心使命,堅定理想信念,大力弘揚航天精神,傳承奮鬥品格。(航天科工二院黨委書記 馬傑)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