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恆義

鎖定
陳恆義(1901~1982) 北京人。1928年(民國17年)畢業於北京協和醫學院,獲醫學博士學位,留校任教多年。1933年後,歷任南京中央醫院、重慶寬仁醫院、上海仁濟醫院外科主任、成都中央大學醫學院教授、外科主任,曾為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診治手臂骨折。其間曾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院及紐約殘廢人醫院進修一年。抗戰勝利後滬行醫,兼任中美、瞿直甫、南洋、西門婦孺等醫院外科主任。1949年後,任上海紡織工業局第二醫院外科主任、院長,以外、骨科著名。對腕關節、肘關節、股骨、脛骨等骨折治療造詣尤深,在上海較早開展三刃釘內固定治療股骨骨折,使用無水酒精注射治療三叉神經痛等。1953~1955年三次被評為上海市勞動模範。曾被推選為上海市第一、二、三、四屆人大代表。1973年,患病去美國醫治。1982年病逝於加拿大多倫多市。
本    名
陳恆義
所處時代
民國
民族族羣
出生地
北京
出生日期
1901年
逝世日期
1982年

目錄

陳恆義人物簡介

陳恆義,北京人。幼年在教會學校讀書。民國8年(1919年)參加五四運動。民國17年畢業於協和醫學院,獲博士學位。民國23年任南京中央醫院外科主任醫師,民國24年赴美,在哥倫比亞大學醫學院進修、見習,曾發表論文多篇。民國25年回國,帶回骨科牽引手術枱和三刃釘手術的全套設備,成為知名的骨科專家。民國26年抗戰爆發後,陳去重慶、成都,自設診所,並在中央大學醫學院任教,兼任仁濟等醫院外科主任。曾為周恩來作骨折手術,為蔣介石等國民黨高級官員治病。民國34年來上海,1950年起在上海紡織工業局第二醫院任外科主任、院長。滬東地區有10餘萬紡織工人,醫院僅有病牀30張,醫療設施差。他深感責任重大,於是放棄私人開業,全力投入醫院建設和醫療業務。經常查門診、查病房,提出預約門診,解決掛號的排隊問題。親自指導疑難複雜的手術,用三刃釘固定代替石膏固定治療骨折,療程從7—8個月縮減到1個月。改脊椎麻醉為局部麻醉,保證病人安全。用無水酒精注射治療三叉神經痛的骨結核病,效果很好。因此,不少外地病人慕名前來就治。由於他的傑出貢獻,1953年和1955年被評為上海市勞動模範。1956年參加全國先進工作者會議。1959年參加中國共產黨。歷任上海市第一至四屆人民代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衝擊,由於患有糖尿病,發展到左腿壞疽,不得已高位截肢。1973年經周恩來總理批准赴美治療。 [1] 

陳恆義家庭

陳恆義的家庭背景是老協和學生的典型。 祖父陳大鏞(1840-1900)和伯父陳維屏(1876-1972)是著名的基督教牧師,使他從小受到西方教育和宗教影響。在協和時,家中多位親戚,包括妹妹陳梅伯,表姐李萬芝(協和醫院營養師),表姐夫沈雋淇(協和生理系教授)等也在那裏學習和工作。陳恆義夫人朱碧輝1926年畢業於協和高級護校,曾任中華護士學會上海分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是中國護理界的前輩。陳恆義朱碧輝育有兩女一子。
陳恆義有弟妹各一。弟弟陳德義是作曲家,音樂教育家,曾留學意大利和法國學習音樂,回國後任天津音樂學院,哈爾濱藝術學院等校教授。
妹妹陳梅伯(1907-2004)天資過人,1929年從燕京大學醫預畢業,1934年從協和醫學院畢業,獲醫學博士。1935-1937年同易見龍,王世浚一起,師從協和生理系林可勝教授研究血壓的中樞神經調控,在“中國生理學雜誌”發表了一系列論文(Chen MP, Lim, RKS, Wang SC, Yi, CL. On the question of a myelencephalic sympathetic center I-VI.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ology, 10:445; 11:355, 367, 385; 12:197; 13:49),是中國早期極少數的從事基礎醫學研究的女學者之一。1938年後放棄醫學研究,頃畢生之力傳教。
參考資料
  • 1.    施叔華主編;上海市楊浦區志編纂委員會編,楊浦區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5.12,第101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