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寶麟

鎖定
陳寶麟(1898—1965),字冠靈,河北東光縣秦村人。本科畢業於北京大學經濟系,先後任職於浙江法政專門學校,廣東民國大學。後由學入政,長期主政寧波鄞縣,造福一方,是近代浙江省愛國官僚。 [1-3] 
中文名
陳寶麟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河北滄州
出生日期
1898年
逝世日期
1965年
畢業院校
北京大學
主要成就
建設鄞縣
出生地
河北東光縣秦村

陳寶麟人物生平

陳寶麟求學經歷

陳寶麟(1898-1965),字冠靈,河北東光縣人。幼隨其父玉樹公(字子蘭)遷南京,在寧郊大成村,組織天寶基植公司,經營農場,致力實業,遂佔籍南京。陳寶麟也因此,入讀江蘇省立第一中學。中學肆業後,進入北京大學預科,並順利升入北京大學經濟系。在校六年,深得蔡孑民(元培)校長及馬寅初等諸名師之獎借。

陳寶麟由學入政

北大畢業後,陳寶麟曾與友人創辦民鐸中學,併合辦《經濟半月刊》。後又響應孫中山革命號召,毅然南下,先後任教於浙江政法專門學校、廣東民國大學。
北伐結束後,新成立的浙江省政府舉行第一屆縣長致試,選拔人才。以此考試為契機,陳寶麟步入仕途,任浙江省民政廳第三科科長,參與了浙江省自治專修學校,浙江省警官學校的籌備工作。

陳寶麟主政鄞縣

民國時期鄞縣縣長陳寶麟 民國時期鄞縣縣長陳寶麟 [7]
民國十八年(1929年)1月,陳寶麟出任鄞縣縣長。 [11]  作為一縣之長,陳寶麟有其治縣之理念,他認為:政治兩字之涵義,最簡單明瞭者莫如政為眾人之事,治為管理。管理眾人之事日政治。故凡一切行政之分類,均不過就事類之所近,歸納而部署之。行政之分類,均不過就事類之所近,歸納而部署之。實則民生四大需要,與俗所謂“開門七件事者”,熟能分享而不兼籌者?則政治又何能養其一指而失其肩臂,是故政治之進行,在常態中系萬殊一致,各方有賴於相互助長,平均發展;當然須百廢俱舉,不偏不倚,庶社會得以平穩安定而日即繁榮。苟行政失序,畸輕畸重,使其一部門騙形突進,其他部門不能協和適應,則必釀成政治上之不安。猶之社會上經濟或生活方式有變化,而其他如教育宗旨,道德觀念,或法律制度仍呆滯不足相符,則必釀成社會之變革也。至於在變態中,則須先視其癥結,分其緩急先後,而速謀補偏教弊,為急劇之調繁,自不能再以雍容遷闊之態度,抱百廢俱舉之奢望。蓋如是則不惟“治絲愈紊”、一事無成,抑且瓜繁蔓稀民患其擾。故“政”有“常”有“變”。而“治”亦有“經”有“權”;持政以“常”為本,治亦以“經”為體。“變”則復歸其“常”,“權”必不離其“經”(摘自陳氏《鄞縣建設序》)
陳寶麟主政鄞縣十年,期間全縣安謐,市無苛擾,野無嘯聚,政清刑簡,形成社會良好秩序,被公認為縣治楷模。他的主要政績如下:
(一)實行二五減租,協調佃業情感,亦即調和階級矛盾。所謂“二五減租”,即從原有租額減去百分之二十五為繳租額。以全國而論, 浙江為獨有,就漸省而言,唯鄞縣為徹底。
(二)開拓回境公躋,以利交通。寧波府城明猜兩朝代有修緒,金城湯池。在以往歷次戰爭中,為兵家守禦所利賴;近世科學進展,進入立體戰爭,城垣不僅失其效用,反而裹足自封,徒成障礙,故在北伐後,即有隳城之議,且見諸實施。至是全城拆除,城壕填平,新築環城馬路,擴建市內街道,市容為之一整。又新築鄞奉路以達奉化,鄞橫路以達鄞東橫山,渡象山崗郡為象山縣境;鄞穿路以鎮海穿山為終點,渡海即為舟山。平時有利客運,一旦海疆有事,則運兵轉餉,唯此最為要道。故在舟山未解放前,此一公路一再遭受嚴重轟炸;尚有鄞、慈、姚路,自鄞北經慈溪餘姚。杭戰中抗、雨路拆毀,幸賴此路得以到達杭州,雖路線略有變更,要當以此為發軔。此四條主幹公路開闢以後,四通八達,全縣之農村離縣最遠不出二十華里,即可搭乘汽車,交通既便,風氣亦開。今天全縣之公路雖逾達各鄉鎮,而上列四公路實為一大動脈。
(三)力爭白水權益,取得外交勝利。“白水權” 之名不惟為人所罕知,亦外交史所未聞。蓋自“五口通離”以後,雨江之北岸,在喪權辱國之條件下,曾允英人開降租界。其後英人傾其全力經營上海,無暇及此,故寧波迄無租界。但有天主教堂一所,屹立在江北岸江濱。陳寶麟為整頓市容,拓寬馬路,將江北岸濱江路測量完竣;正在從事築路之際,天主堂神父竟出而阻撓。聲言:教堂門前馬路直到甬江見水之處,均屬教堂權利範圍,中國政府不得侵犯,欲讓前門牆垣,更所不許。陳寶麟以理據爭,不卑不亢,最終順利解決此事,取得了外交的勝利。
1934年6月1日,天一閣修葺運書入篋開工紀念 1934年6月1日,天一閣修葺運書入篋開工紀念 [4]
(四)重視文化教育視野,保存文化遺產。陳寶麟重視教育事業,促進了鄞縣教育的發展。不僅如此,還大力推動了“天一閣”的保護工程,使得這一中華文明的寶庫得以順利保存下來。1933年,天一閣遭受颱風,東圍牆及書樓屋頂受損,萬卷藏書岌岌可危,範氏後人已無力維修。 [4] 鄞縣縣長陳寶麟支持下,馮孟顓楊菊庭等地方人士成立包含範氏後人的重修天一閣委員會, [5]  並在全國範圍內為修繕天一閣奔走呼籲,捐資出力,古閣才得以舊貌換新顏。 [4] 
(五)主修《鄞縣縣誌》,保存了地方的特色文化。
(六)關心地方水利事業,促成了東錢湖、大松江鐵閘等水利工程建設。 [2] 
1936年靈橋落成時所印發的紀念照片 1936年靈橋落成時所印發的紀念照片 [10]
1931年四月四日,時任鄞縣縣長的陳寶麟邀同陳蓉館、徐鏞笙、周炳文、林琴香、應鳴和等在縣府開會,商討寧波靈橋改建事宜。之後,建橋工程逐步有序展開。 [8]  寧波靈橋於1934年5月1日開始改建,至1936年5月25日竣工。1936年6月27日,寧波舉行靈橋通橋大典,陳寶麟與樂振葆、金廷蓀、張繼光等四人分別為橋堍四座紀念塔揭幕。 [9] 
1932年7月,時任鄞縣縣長的陳寶麟制定《鄞縣建設事業五年計劃》(1932-1936)及分年實施年度計劃,對大寧波口岸的建設提出了系統的看法和較完整的計劃,計劃分市政工程、交通、水利、農礦、工商五部分,其中市政建設佔主要篇幅。五年計劃的內容較為廣泛,並具有近代的特色,反映陳寶麟不同於當時其他地方官員建設思想和管理才能。五年計劃實施較為順利,但由於隨後戰爭的爆發,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之後再沒有繼續建設計劃。 [11] 
1934年8月1日,鄞縣爆發大蝗災,田間未收的稻穀幾天內啃咬殆盡。陳寶麟在8月6日、7日、8日三天時間走遍了鄞縣東、西鄉,隨後發佈了捕蝗五法:組織省、市、鄞縣專家下鄉,各鄉鄉長組織捕蝗隊,並親任隊長,不合格者事後懲戒;要求農民在夜間和清晨捕捉蝗蟲,此時蝗蟲戰鬥力較低;捕捉方法還在稻穗上的稻穀用手捉,其餘用捕蟲網捉;政府採購蝗蟲價格每斤1角;捉來蝗蟲統一運往城內縣府,登記造冊,待日後集中銷燬。到9月初,蝗災得以緩解;同樣遭受大蝗災的奉化鎮海慈溪餘姚迅速效仿鄞縣做法。 [7]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陳寶麟積極投身於救亡圖存大業之中,組織“飛鷹團”進行訓練,為維護戰時地方安定貢獻了一份力量。 [2]  在飛鷹團遊擊幹部訓練班中,陳寶麟任團長,浙東臨特委員鮑浙朝任副團長,竺揚為聯絡股長。 [6]  在組織過程中,陳寶麟還欣然接受了中國共產黨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共赴國難。“飛鷹團”雖然很快被迫解散,但許多隊員受到感召加入了共產黨,為後來黨建立四明山根據地,進行遊擊戰爭做好了準備。 [2] 

陳寶麟整理財税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浙省府調陳寶麟為浙江省政府會計長,由抗戰以至勝利,凡八年餘,對於維護主計制度,培養會計人員諸端,莫不竭力以赴。至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當局以他最諳浙江度文,薦舉為浙江省省府委員兼財政廳廳長,闌兼浙江省田賦管理處處長,陳寶麟秉其所學暨在浙數十年經驗,悉心籌劃,力求開源節流,卒使省、縣財政收支平衡,步上正軌。對於税收,力主清收舊欠着手。他説:税捐收入原應全數收起,除特殊情況外,由於頑户抗欠及催收不力,以致拖欠;若任其抗欠,良民起而效尤,財源短絀,迫使政府增加税目或税率,徒增良民負擔。似此因果相循,將永無收足之税,影響政令推行,故整頓税收,必自催欠税始。誠切中時弊之見。又如鄞縣市區各項税捐,均系因襲舊寧波市税目、税宰徵收,名目繁多,如道路使用費一項,實效法於上海之租界,其他跡近苛擾者尚多,均經陳寶麟主動報省廢除。他的理財方略,重在開源,從大處落景,不以苛察為能。 [2] 

陳寶麟去往台灣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立後,陳寶麟雖有心返回大陸,卻因種種現實因素的制約,最終無奈去到台灣。在台灣,陳寶麟先是以會計為職。1953年出任台灣省財政廳副廳長,後又調任煙酒公賣局局長。1958年離開政界,重操會計舊業。1964年兼任復興書局總經理。1964年因心臟病於台灣自宅中去世,終年六十有七。其子女均在大陸發展,學有所成。 [2] 

陳寶麟人物評價

周採泉:先生美丰儀,善辭令,發言清晰洪亮,無疾額房色。其時“簡縣”的縣長,多兼司法;鄞為一等縣,司法獨立。故先生得專心於管、教、養、衞。先生治事勤敏,而御下以寬,他常説:“ 每個人的聰明才力有限,不能百事精通、樣樣都能。凡為主管者,如不能鹿心採納部屬之合理建議,切唯我獨尊,唯我獨對,他的部屬絕不能分層負責做事的。我們身任大、小主管,著希望所屬河仁自動自發地努力盡責,必須矯正主管萬能的自滿病。”所以他對部屬量才錄用,知人善任,和易可親,人亦樂為其效力。判牘精細,一絲不苟。縣署之公文往來,均親自批閲,從不假手他人:其任財政廳長及兼浙江省用賦管理處處長時,凡度文出納之傳票,均親自稻核,發現有問題的,則招經辦人逐一釋出錯誤所在,及應如何政正,無不悉中機宜。傺屬蒙其熬陶,競以精細郴勉,瀟成風氣,概不敢馬虎,更不忍馬虎也。 [2]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