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玲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鎖定
陳玲,女,浙江衢州人,畢業於清華大學,2008年留校任教,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博士、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清華大學產業發展與環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碳中和研究院氣候治理與碳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以及清華大學中國科技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清華大學國家治理與全球治理研究院研究員。 [2] 
中文名
陳玲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畢業院校
清華大學
職    業
教師
性    別
職    稱
教授

陳玲人物經歷

陳玲 陳玲
199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中文系(新聞傳播方向),獲學士學位;2001年於清華大學人文社科學院(經濟學研究所) 獲法學碩士學位,2005年於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公共管理學)獲博士學位 [1]  。2005-2008年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擔任博士後研究員,2008-2010年在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擔任助理研究員, 2010-2017年為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副研究員/副教授。現為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長聘教授、CIDEG主任 [2] 

陳玲主講課程

博士生課程《公共政策II》、《定性研究方法II》、《公共政策理論與實踐前沿》;
碩士生課程《公共政策分析》、《產業發展與治理政策》;
學堂慕課《綠色創新理論與實踐》 [2] 

陳玲主要貢獻

專著
《制度、精英與共識:尋求中國政策過程的解釋框架》. 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11月. 北京.
主要論文
英文論文
1. Chen, Ling; Yang, Wenhui(2019),R&D tax credits and firm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China.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年2019,卷146,頁233-241
2. Chen, L.,Naughton, B. (2017). A Dynamic China Model: The Co-Evolution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s in China.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26 (103): 18-34.
3. Chen, L., Naughton, B. (2016). An Institutionalized Policy-making Mechanism: China’s Return to Techno-Industrial Policy, Research Policy, 45 (10): 2138-2152.
4. Yang, W.H., Chen, L. (2016). Political Capital and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Evidence from Elite College Admissions in China, 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 2 (2): 194-213.
5. Xue, L., Chen, L. (2014). “China”, Currie-Alder, B., Kanbur, R., Malone, D. M., & Medhora, R. (Eds.).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ideas, experience, and prospect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551-666.
6. Chi, Cheryl S.F., Chen, L. (2012). The Sources of Divergent Practices in China's Nuclear Power Sector, Energy Policy, 48(9): 348-357.
7. Chen, L., Xue, L. (2010).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 and the Upgrading of China’s Integrated Circuit Industry, China and World Economy, 18(6): 109-126.
8. Chen, L., Zhang, G. (2008). China: How One Child Was Deemed Enough. Nature, Vol. 454: pp403-404.
9. Chen, L.(2008). Bureaucratic System and Negotiation Network: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China’s industrial Policy, at OECD Reviews of Innovation Policy: CHINA. Paris: OECD Press, pp595-611.
10. Ferrantino, Michael J., Koopman, Robert, Wang, Zhi, Yinug, Falan, Chen, L., Qu, Fengjie and Wang, Haifeng, “Classification and Statistical Reconciliation of Trade in Advanced Technology Products: The Case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May 2008).
中文論文
11. 陳玲:《產業政策決策如何迎面“深度不確定性”》,《探索與爭鳴》,2017年第2期,第70-76頁。
12. 陳玲,楊文輝:《研發税收抵扣的分配機制和政策效果》,《科研管理》,2017年第38卷第7期,第37-43頁。
13. 蔣凌飛,羅婧,陳玲:《地方政府決策的社會合法性建構——基於環境羣體性事件的案例研究》,《公共管理評論》,2016年第23卷第三期,第51-68頁。
14. 薛瀾, 陳玲, 王剛波,蔣凌飛:《中美產業創新能力比較:基於對IC產業的專家調查》,《科研管理》,2016年第37卷第4期,第1-8頁。
15. 陳玲,楊文輝:《政府研發補貼會促進企業創新嗎?——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科學學研究》,2016年第34卷第3期,第470-479頁。
16. 陳玲,李利利:《政府決策與鄰避運動:公共項目的社會穩定風險觸發機制與改進方向》,《公共行政評論》,2016年第1期,第26-38頁。
17. 陳玲:《中國高層領導小組的運作機制及其演化》, 俞可平等 主編,《中共的治理與適應:比較的視野》,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年9月,第20-47頁。
18. 陳玲,楊文輝:《制度化、分權化和適應性治理:中國政策過程研究的三大流派及其理論創新》,鄭永年、莫道明、劉驥主編,《改革:困境與出路》,東方出版社,2015年9月,第229-261頁。
19. 楊文輝,陳玲:《社區自治的信任關係和制度基礎:以北京YF小區為例》,《公共管理評論》,2015年5月,第18卷,第3-16頁。
20. 薛瀾,林澤梁,梁正,陳玲,周源,王璽:《世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趨勢對我國的啓示》,《中國軟科學》,2013年第5期,18-26頁.
21. 趙靜,陳玲*,薛瀾:《地方政府的角色原型、利益選擇和行為差異:一項基於政策過程研究的地方政府理論》,《管理世界》,2013年第2期,第90-106頁。 【通訊作者】
22. 陳玲,薛瀾:《“執行軟約束”是如何產生的?——揭開中國核電迷局背後的政策博弈》,《國際經濟評論》,2011年第2期,第134-147頁。
23. 陳玲,林澤梁,薛瀾:《雙重激勵下地方政府發展新興產業的動機與策略研究》,《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0年9月,第50-56頁。
24. 陳玲,薛瀾,趙靜,林澤梁:《後常態科學下的公共政策決策:以轉基因水稻審批過程為例》,《科學學研究》,第28卷第9期,第1282-1289頁。【此文被《新華文摘》2010年23期(總第467期)轉載,第139-141頁。】
25. 陳玲,趙靜,薛瀾:《擇優還是折衷?——轉型期中國政策過程的一個解釋框架和共識決策模型》,《管理世界》,2010年第8期,第59-72頁。【此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0年12月號轉載,題為《如何達成共識:中國政策形成的過程與方式》,第106-107頁。】
26. 薛瀾,陳玲:《制度慣性與政策扭曲:實踐科學發展觀面臨的制度轉軌挑戰》,《中國行政管理》,2010年第8期,第7-9頁。
27. 陳玲,王曉丹,趙靜:《發展型政府:地方政府轉型的過渡態——基於滬、蘇、錫的海歸創業政策案例調研》,《公共管理學報》,2010年第七卷,第3期,第47-51頁。
28. 陳玲,薛瀾:《中國高技術產業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及產業升級:以集成電路產業為例》,《中國軟科學》,2010年第6期,第36-46頁。
29. 陳玲:《集成電路產業與相關服務業研究》(書章),見:李善同,高傳勝 編著.《中國生產者服務業發展與製造業升級》. 上海三聯書店, 2008年11月,上海.
30. 陳玲:《官僚體系與協商網絡:中國政策過程的理論建構與案例研究》,《公共管理評論》,2006年第5卷,第46-62頁。
31. 薛瀾、陳玲:《中國公共政策過程的研究:西方學者的視角及其啓示》,《中國行政管理》,2005年第7期,第99-103頁。
32. 陳玲:《公務員激勵機制研究——模型與實證》,《公共管理學報》,第2卷第2期,2005年5月,第87-91頁。
33. 陳玲,蘇竣,茅炫:《自然科學基金資助政策研究》,《科學學研究》, 2004年第6期,第583-588頁。
34. 薛瀾,陳玲,董秀海,喻彤鈺,王本東:《創建世界一流大學:AAU提供的參照與借鑑》,《清華大學教育研究》,第24卷第3期,2003年6月,第18-32頁。
35. 蘇竣,陳玲:《政府介入戰略技術聯盟的知識產權制度安排模式研究》,《中國軟科學》,第144期, 2002年12月,第114-118頁。
36. 林淼,蘇竣,張雅嫺,陳玲:《技術鏈,產業鏈和技術創新鏈:理論分析與政策含義》,《科學學研究》,第19卷第四期, 2001年12月, 第28-31頁。
37. 馮彩莉,陳玲:《WTO與綠色貿易壁壘》,《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第21卷,2000年第11期,第31-33頁。 [1] 
研究項目:
1. 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基於市場導向的創新體系中政府作用邊界、機制與優化》,項目負責人,2019-2021年;
2. 自然科學基金專項基金項目《重大突發公共衞生事件快速風險評估、決策支持和響應機制》,子課題負責人,起止時間 2020.4-2021.4;
3. 清華大學自主科研項目《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的創新生態系統培育研究》,項目負責人,2020-2022年;
4. 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委託課題《全球科技創新中心指數研究2020》,項目負責人,2020年;
5. 國家發改委委託課題《結構性產業政策的國際比較及其對我國的啓示》,項目負責人,起止時間 2020年8-12月;
6. 蓋茨基金會《中國公共衞生治理和服務供應體系研究——基於新冠肺炎疫情案例》,主要參加人,起止時間 2020.4-2022.4;
7. 美國環保協會《黃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立法研究》,項目協調人,起止時間2020.8-12;
8. 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健全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體制優勢的實現機制研究》,一般參加人,起止時間2020.4-2022.4;
9.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信息與自由裁量:我國公共決策機制的理想模式及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決策研究》,項目負責人,2015 2018年;
10. 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基於若干領域政策實踐的中國公共決策模式及其現代化路徑研究》(項目號:71233005),(子課題負責人),2013-2017年;
11. 中美合作研究項目《中美產業創新能力的專家調查》;主要參加人,2012-2015年.
12. 北京市青年英才項目《中國政策過程研究》,項目負責人,2013-2015年;
13. 國資委委託課題《國企改革幾個重點問題研究》,項目負責人,2014年;
14. 科技部《改進政府支持新興產業發展的方式》,項目負責人,2013年;
15. 能源基金會《中美新能源產業的創新系統和政策研究》,項目負責人,2012-2013年;
16. 國家信息化專家諮詢委員會《以信息化引領經濟轉型的研究》,項目負責人,2013-2014年;
17. 科技部《若干重大創新問題研究》,項目負責人,2010年;
18. 國家社科基金《中國政策制定過程的實證研究和優化理論》,項目負責人,2007-2010年。
19.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應急項目《創新驅動發展面臨的新形勢、新挑戰與應對政策研究》,一般參加人,2014年;
20. 中國工程院,《“十三五”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與發展規劃研究規劃組》, 一般參加人,2014-2015;
21. 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項目《技術示範與政策試驗:我國新能源汽車示範工程的政府作用研究》,一般參加人,2014年;
22. 科技部政策法規司,《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頂層設計研究》,主要參加人,2014年;
23. 科技部政策法規司,《科技體制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研究》,主要參加人,2014年
24. 清華大學自主科研計劃《中國公共政策決策機制研究》(項目號:2012Z11142), 主要參加人,2013年;
25. 國家發改委宏觀院重點課題《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研究》,主要參加人,2013年;
26. 中國、歐盟與印度的合作項目《氣候變化減緩的技術路徑:電動汽車產業研究》,一般參加人,2011-2013年;
27. 清華大學985專項《低碳技術創新的國際合作與全球治理》,一般參加人,2010年。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