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降(拼音:jiàng、xiáng)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降”的古字形像兩腳交替沿山而下,本義是從高處走下來,與“陟(向上行走)”字義正好相反。由本義引申,泛指下降、落下,如出世、出生叫“降生”;來到叫“降臨”。雖然有主動的,有被動的,但都反映出從高處向低處的變動。以上義讀jiàng。降又讀xiáng,指向對方屈服,或指制服、使馴服。
中文名
拼    音
jiàng;xiáng
部    首
阝(左)
五    筆
BTAH [3] 
倉    頡
NLHEQ [3] 
鄭    碼
YRMB [3] 
筆    順
橫撇彎鈎、豎、撇、橫撇、捺、橫、撇折、豎
字    級
一級(編號1321) [1] 
平水韻
去聲三絳(jiàng);上平三江(xiáng) [4] 
筆畫數
2+6
造字法
會意字
結    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異    體
夅、䧏、𡲣、𡲛、𨹓
統一碼
964D [3] 
四角碼
7725₄ [3] 
注音字母
ㄐㄧㄤˋ;ㄒㄧㄤˊ

字源解説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2]
會意字。甲骨文(字形1、2)的“降”字,左邊的耳朵旁是“”字簡化的寫法。這個“阜”字作形符。甲骨文的“阜”字是象形字,像古人在其所居住的地穴的牆上挖出的用以上下的腳窩形,就像樓梯。右邊的“(jiàng)”是形旁也是聲旁,像兩腳向下行走之形,與“阜”兩相會意,表示一個人從山坡上走了下來。這個“夅”字其實是“降”省去“阜”的字形,是“降”的同義異體字,其義仍不變。按從甲骨文、西周金文形體及其用法看,降字本從雙止向下,從阜,會從高處降下之意,與甲骨文、西周金文中的“”字構形之意正好相反。金文(字形4-6)的“降”字是由甲骨文直接變來的。小篆(圖7)的“降”字由金文演變而來,只是小篆中的雙腳由於篆化有點走形,楷書中的雙腳由於楷化不像腳了。 [2]  [5-6] 
“降”由下降這個本義或者從高到低的這個降落過程又引申出“降落”“落下”這樣的意思,例如“降雨”,即“下雨”。而“降”在這個引申義的基礎上,又可以表示“降臨”“誕生”的意思,例如“不拘一格降人才”中的“降”就可以理解為這個意思。此外,和“陟”一樣,“陟”可以表示提升、晉升,相對的“降”也可以表示相對的含義,即“降低”“貶低”,例如“降級”“降職”“降為庶人”等等。而“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中的“降”是賜予給予的意思,也是本義的引申義,“降罪”“降福”也作這個意思理解。 [19] 
降又讀為xiáng,意為投降、降伏。投降、降伏自然是低下的、卑下的,可能就是因為降有降下、降低、貶低的意義,故藉以代指投降、降伏。 [18] 

詳細字義

“降”的詳細釋義
讀音
語法屬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jiàng
動詞
〈文言〉從高處往下走(與“陟”相對)。
lower
《詩經·大雅·公劉》:“陟則在巘,復降在原。”
降輦
降落;落下(與“升”相對)。
fall;drop;
descend
荀子·議兵》:“若時雨之降,莫不説喜。”
降雨;降幅;下降;從天而降
使落下;使降低。
reduce;
belittle;
devalue;
cut down
《尚書·蔡仲之命》:“降霍叔於庶人。”
郭沫若《洪波曲》第十六章一:“國民政府由是降為地方政權。”
降壓;降級
〈文言〉喻指鳥死。

禮記·曲禮下》:“羽鳥曰降,四足曰潰。”

出生;出世,幼體脱離母體成為獨立個體的過程。
be born
屈原《離騷》:“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降生
〈文言〉賜給;給予。
grant
國語·周語下》:“王降狄師以伐鄭。”

〈文言〉蒞臨;臨幸。

潘岳《藉田賦》:“於是我皇乃降靈壇,撫御耦。”

〈文言〉流放,放逐。

山海經·大荒西經》:“耕既立,無首,走厥咎,乃降於巫山。”

(帝王之女)下嫁。
marry
《尚書·堯典》:“釐降二女於媯汭,嬪於虞。”

〈文言〉減;減退。

國語·魯語上》:“古者大寒降,土蟄發。”

〈文言〉脱。

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公子懼,降服而囚。”

〈文言〉停止;罷退。

莊子·外物》:“天之穿之,日夜無降。”成玄英疏:“降,止也。”

〈文言〉通“”。氾濫。

《尚書·大禹謨》:“降水儆予。”蔡沈集傳:“洚水,洪水也,古文作降。”

名詞
〈文言〉表示從過去某時直到一段時期。

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自茲以降,懷青拖紫。”

〈文言〉表示在此範圍之內。

劉勰《文心雕龍·誇飾》:“故自天地以降,豫入聲貌,文辭所披,誇飾恆存。”

xiáng
動詞
停止對抗,向對方屈服、歸順。
surrender
《春秋·莊公八年》:“夏,﹝魯﹞師及齊師圍郕。郕降於齊師。”
降服;投降;歸降;招降
制服,使馴服。
surrender
史記·絳侯周勃世家》:“﹝周勃﹞以將軍從高帝擊反韓王信於代,降下霍人。”
〈文言〉共同。

左傳·哀公二十六年》:“六卿三族降聽政,因大尹以達。”杜預注:“降,和同也。”

名詞
〈文言〉指投降者。

範鎮《東齋記事》卷一:“是時,梅公儀摯為御史,言杞殺降,失朝廷大信,請加罪。”

形容詞
〈文言〉歡悦;悦服。

《詩經·召南·草蟲》:“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 ”

〈文言〉用同“”。詳細。
detailed
孟漢卿《魔合羅》第三摺:“我這裏自斟量,則俺那官人要個明降。”

xiàng
非語素字
降婁】(xiànglóu)星次名。十二星次之一。



lóng
動詞
〈文言〉通“”。尊崇。

韓詩外傳》卷一:“君人者降禮尊賢而王。”許維遹校釋:“《荀子·天論篇》、《彊國篇》‘降’作‘隆’。”

[7-9]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十四下】【𨸏(阜)部】古巷切(jiàng)
下也。從𨸏(阜),夅聲。 [10] 

説文解字注

【卷十四下】【𨸏(阜)部】
“下也”注:此下為自上而下。故廁於隊隕之間。《釋詁》曰:降,落也,古多叚(假)降為夅。夂部曰:夅,服也。此今人讀下江切之正字。《詩·召南》:我心則降。毛傳曰:降,下也。《春秋經》:郕降於齊師。何注曰:降者,自伏之文。又齊人降鄣。穀梁傳曰:降猶下也,皆夅之叚借字也。分為平去韻,而昧其原委矣。以地言曰降,故從𨸏(阜)。以人言曰夅,故從夂㐄相承。
“從𨸏(阜),夅聲”注:此亦形聲包會意。古巷切。九部。 [11] 

廣韻

下江切,平江匣 ‖夅聲終部(xiáng)
降,降伏。又古巷切。
古巷切,去絳見 ‖夅聲終部(jiàng)
降,下也。歸也。落也。又音缸,伏也。 [12] 

康熙字典

【戌集中】【阜部】降;部外筆畫:6
古文:夅
《廣韻》:下江切。《集韻》《韻會》《正韻》胡江切,竝音缸。《爾雅·釋詁》:降,落也。《禮·曲禮》:羽鳥曰降。《釋文》:降,户江反。
又《爾雅·釋言》:降,下也。《書·堯典》:釐降二女於媯汭。《禹貢》:桑土既蠶,是降丘宅土。又:北過降水。《水經注》:鄭注尚書,北過降水,雲:降,下江反,聲轉為共。今河內北共山,淇水共水出焉,東至魏郡黎陽,入河,近所謂降水也。周時國於此地者,惡言降,故攺為共耳。
又《玉篇》:降,伏也。《春秋·莊八年》:師及齊師圍郕,郕降於齊師。
又《爾雅·釋天》:降婁,奎婁也。注:奎為溝瀆,故為降。疏:孫炎雲:降,下也。《左傳·襄三十年》:於是歲在降婁,降婁中而旦。注:周七月,今五月,降婁中而天明。《釋文》:降,户江反。◎按集韻、類篇收入絳韻,作胡降切,非。
又《集韻》乎攻切,音䃔。下也。
又屈原《離騷》: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注:降,乎攻反。班固《北征頌》:奉聖皇之明策,奮無前之嚴鋒。採伊吾之城壁,蹈天山而遙降。
又《唐韻》正:古音洪,凡降下之降,與降服之降,俱讀為平聲。故自漢以上之文無讀為去聲者。《詩·召南》:未見君子,憂心忡忡。亦既見止,亦既覯止,我心則降。
又《大雅》:瑟彼玉瓚,黃流在中。豈弟君子,福祿攸降。又:既燕於宗,福祿攸降。公屍燕飮,福祿來崇。《左傳·哀二十六年》:六卿三族降聽政。注:降,和同也。和同即切降字,乃疾言徐言之別耳。《楚辭·九歌》:靈皇皇兮既降,猋遠舉兮雲中。
又《天問》:皆歸射𥷚而無害厥躬,何後益作革而禹播降。◎按降下之降今讀去聲,相沿已久,然唐韻正歷有明據,應從之。類篇降字無平聲,非。
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竝古巷切,音絳。《玉篇》:下也,落也,歸也。《正韻》:貶也。◎按降以去聲為正音,自玉篇始。
又葉胡郞切,音杭。《楚辭·九歌》:青雲衣兮白霓裳。舉長矢兮射天狼,操餘弧兮反淪降。東方朔《七諫》:忠臣貞而欲諫兮,讒諛毀而在旁。秋草榮其將實兮,微霜下而夜降。
又葉胡貢切,鴻去聲。郭璞《山海經》巫咸贊:羣(羣)有十巫,巫咸所統。經技是𢯱,術藝是綜。採藥靈山,隨時登降。北齊《享廟樂章》:彝斝應時,龍蒲代用。藉茅無咎,福祿攸降。
又葉餘亮切,音漾。習鑿齒《燈詩》:煌煌問夜燈,修修樹閒亮。燈隨風煒𤍞,風與燈升降。
又葉覃韻。梁鴻《適吳》詩:遊舊邦兮遐徵,將遙集兮東南。心惙怛兮傷悴,志菲菲兮升降。欲乗策兮縱邁,疾吾俗兮作讒。◎按諸韻書無葉覃韻者,存俟考證。 [13]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字形書寫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宋體) 字形對比(宋體) [14]

書寫提示

“降”字書寫演示 “降”字書寫演示
【筆順】①㇌(橫撇彎鈎)②丨(豎)③ノ(撇)④㇇(橫撇)⑤㇏(捺)⑥一(橫)⑦㇗(豎折)⑧丨(豎)
【寫法】❶“阝”窄“夅”寬,頂部“阝”低,底部“夅”低。❷“阝”㇌(橫撇彎鈎)的鈎底在橫中線。❸“夅”,“夂”寬“㐄“窄,“夂”罩住“㐄”。❹“夂”,首筆撇斜跨豎中線上端;㇇(橫撇)的撇尖伸向㇌(橫撇彎鈎)下;捺收筆於橫中線。❺“㐄”,首筆橫在橫中線下側,㇗(豎折)的豎段在豎中線左側,左上留缺口,末筆豎對準“夂"的夾角交點下行。 [15]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6]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k

王力系統
k
euŋ
董同龢系統
k
周法高系統
k
rəwŋ
李方桂系統
k
rəngwh


rong


rong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冬鍾江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k
ɔŋ
擬音/王力系統

k
ɔŋ
擬音/董同龢系統

k
ɔŋ
擬音/周法高系統

k
擬音/李方桂系統

k
ång
擬音/陳新雄系統
k
ɔŋ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7]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反切
聲母
清濁
韻目/韻部
韻系
聲調
擬音
韻攝
廣韻
下江切
全濁
上平四江
平聲
二等
開口呼
ɣɔŋ
古巷切
全清
四絳
去聲
二等
開口呼
kɔŋ
集韻
乎攻切
全濁
上平二冬
平聲
一等
合口呼
Ɣoŋ
胡江切
全濁
上平四江
平聲
二等
開口呼
Ɣɪɔŋ
古巷切
全清
四絳
去聲
二等
開口呼
kɪɔŋ
𨜕
胡洚切
全濁
四絳
去聲
二等
開口呼
ɣɪɔŋ
中原音韻

全清
江陽

陽平

齊齒呼
xiaŋ


全清
江陽

去聲

齊齒呼
kiaŋ

洪武正韻
胡公切
全濁
一東
平聲




胡江切
全濁
十七陽
平聲


ɣiaŋ

古巷切
全清
十七漾
去聲


kiaŋ

分韻撮要

全清
第十剛講降角
陽平





全清
第十剛講降角
陰去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7] 

方音彙集

注意:發音用國際音標標註,僅作參考,可能與實際發音有異
方言區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備註
北京官話
北京
tɕiaŋ
51
去聲
降落
北京官話
北京
ɕiaŋ
35
陽平
投降
北方官話
濟南
tɕiaŋ
21
去聲
降落
北方官話
濟南
ɕiaŋ
42
陽平
投降
中原官話
西安
tɕiaŋ
55
去聲
降落
中原官話
西安
ɕiaŋ
24
陽平
投降
西南官話
武漢
tɕiaŋ
35
去聲
降落
西南官話
武漢
ɕiaŋ
213
陽平
投降
西南官話
成都
tɕiaŋ
13
去聲
降落
西南官話
成都
ɕiaŋ
21
陽平
投降
江淮官話
合肥
tɕiɑ̃
53
去聲
降落
江淮官話
合肥
ɕiɑ̃
55
陽平
投降
江淮官話
揚州
tɕiæ̃
55
去聲
降落
江淮官話
揚州
ɕiæ̃
34
陽平
投降
晉語
太原
tɕiɒ̃
45
去聲
降落
晉語
太原
ɕiɒ̃
11
平聲
投降
吳語
蘇州
tɕiɒŋ
412
陰去
降落,文讀
吳語
蘇州
kɒŋ
412
陰去
降落,白讀
吳語
蘇州
ɦɒŋ
24
陽平
投降
吳語
温州
kuɔ
42
陰去
降落
吳語
温州
ji
31
陽平
投降
湘語
長沙
tɕian
45
陰去
降落
湘語
長沙
ɕian
13
陽平
投降
湘語
雙峯
tɕiɒŋ
35
陰去
降落
湘語
雙峯
ɣiɒŋ
13
陽平
投降
贛語
南昌
kɔŋ
45
陰去
降落
贛語
南昌
hɔŋ
24
陽平
投降
客家話
梅縣
kɔŋ
52
去聲
降落
客家話
梅縣
hɔŋ
11
陽平
投降
粵語
廣州
kɔŋ
33
陰去
降落
粵語
廣州
hɔŋ
21
陽平
投降
粵語
陽江
kɔŋ
24
陰去

閩語
廈門
kaŋ
11
陰去
降落
閩語
廈門
haŋ
24
陽平
投降
閩語
潮州
kaŋ
213
陰去
降落
閩語
潮州
haŋ
55
陽平
投降
閩語
福州
kauŋ
213
陰去
降落
閩語
福州
xouŋ
52
陽平
投降
閩語
建甌
kɔŋ
22
陰去
降落。未註明異讀原因
閩語
建甌
kaŋ
22
陰去
閩語
建甌
21
平聲
投降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3]  、《漢語方音字彙》 [20]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4-21]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1259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11-03]
  • 4.    三絳  .搜韻[引用日期2019-04-21]
  • 5.    顏煦之 編著.一字一世界HJ[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5.01:139
  • 6.    常文禮著.智慧漢字[M].貴陽:貴州大學出版社,2012.06:481-482
  • 7.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11卷 [M]: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963-964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423;644
  • 9.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7[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4439-4440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2092
  • 11.    [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説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2928
  • 12.    蔡夢麒 校釋.廣韻校釋[M].長沙:嶽麓書社,2007.06
  • 1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338
  • 14.    字形對比、異體字  .漢典[引用日期2019-04-27]
  • 15.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59
  • 16.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4-27]
  • 17.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06-14]
  • 18.    殷傑編著.漢字春秋:生活風貌[M].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03:89-90
  • 19.    鄭春蘭著. 傳統文化經典讀本.漢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1:96
  • 20.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2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