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附紅體病

鎖定
附紅細胞體病(Eperythrozoonosis)是由附紅細胞體(Eperythrozoon)寄生於多種動物和人的紅細胞表面、血漿及骨髓液等部位所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傳染病。人附紅細胞體病可有多種臨牀表現,主要出現發熱、乏力、易出汗、嗜睡等症狀,嚴重者可有貧血、黃疸和肝、脾腫大、不同部位的淋巴結腫大等。

附紅體病歷史回顧

早在1928年,Schilling和Dingen等幾乎同時分別在齧齒類動物血液中查到類球狀血蟲體。後在1934年由Neitz等人在綿羊紅細胞上或在其周圍發現有多形態的微生物寄生,因其附着在紅細胞周圍而命名為綿羊附紅細胞體(Eperythrozoon ovis);同年,Adler等在牛體內也發現形態與類球狀血蟲體相似的微生物,命名為温氏血蟲體(E. wenyone);Kinsely等則揭示了豬的類邊蟲科病原體引起的疾病,但當時並沒有認識到豬的這種疾病與該病原體相關。直到1950年,Splittec才證實該病原體是引起豬貧血、黃疸病的病因,命名為豬附紅細胞體(Eperythrozoon suis)。以後,儘管不斷有人描述從齧齒類動物、綿羊、牛等動物的紅細胞內發現附紅體病的病原體,但世界上首例人的附紅細胞體病是Puntarie在1986年報道的。現在已經該病已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並已在人、多種家畜、家禽和野生動物中發現。
我國對此病的研究較晚,直至1981年以後才相繼報道在畜、禽中發現附紅體病。1991年,內蒙自治區邰秀珍等在國內首次報告人的附紅體病病例;1992年,馮立明、裴標等又先後報道了人附紅體病。1993年,我國在衞生部的關注下,組成了附紅體病調查組,由尚德秋等人對此病進行了系列的流行病學研究,並證實了附紅體病在人羣中的感染。

附紅體病病原學

附紅細胞體(eperythrozoon,簡稱:附紅體)是寄生於紅細胞表面、血漿及骨髓中的一羣微生物。附紅體既有原蟲的某些特點,又有立克次體的一些特徵。目前多將其歸於立克次體目,在不同動物中寄生的附紅體又各有其名。
血液懸液中的附紅體呈大小不一、形態多樣,多為環形、球形、半月形或卵圓形,少數呈桿狀或頓號形。附紅體一般直徑0.3~1.0um,最大可達1.5μm,在紅細胞表面單個或成團存在,鏈狀或鱗片狀。紅細胞上蟲體數多少不等,少則3~5個,也可遊離於血漿中,多則15~25個。懸液中的單個附紅體運動活躍,呈翻滾或扭轉運動。骨髓懸液中運動遠不如在血液中活躍,僅有小幅度的擺動和扭動。一旦附在紅細胞表面運動即停止。
附紅體病 附紅體病
附紅體對乾燥和化學消毒藥物抵抗力較弱,一般消毒藥幾分鐘即可殺死,在酸性溶液中活性反而會增強。60℃、30分鐘即可使附紅體失去致病活性。對低温抵抗力較強,在4℃的血液中可存活1個月,不受紅細胞溶解的影響,在低温冷凍情況下附紅體可存活數年之久。附紅細胞體外培養條件十分苛刻。

附紅體病流行病學

附紅體病傳染源

附紅體病患者及附紅體的攜帶者均是此病的傳染源,包括綿羊、山羊、牛、豬、馬、驢、騾、狗、貓、兔、鼠、鳥類和人等。人在患附紅體病而治癒後數年內仍可攜帶一定數量的附紅體。附紅體可長時期寄居於動物體內,病癒後的動物可終生攜帶。

附紅體病傳播途徑

包括接觸傳播、血源傳播、垂直傳播及昆蟲媒介傳播等。
(1)接觸傳播:動物之間、人與動物之間可通過直接接觸而發生傳播。
(2)血源傳播:感染了附紅體的獻血者可經血液傳染給受血者,尤其對幼年受血者危害更大。附紅體污染的注射器、針頭或勞動工具經破損傷口而傳播。
(3)垂直傳播:包括人類和動物在內,感染了附紅體的母體在生育過程中或通過胎盤可將病原體直接傳播給胎兒。
(4)昆蟲媒介傳播:吸血昆蟲如伊蚊、庫蚊、豬蝨、鱗蝨、蚤、吸血蠅、蠓等動物可通過叮咬而發生傳播。

附紅體病易感人羣

經常接觸牲畜的人是附紅體病的易感人羣,低齡、高齡、免疫功能缺陷者,附紅體的感染率高。

附紅體病流行特徵

(1)流行季節:夏秋季是各種吸血昆蟲活動繁殖的高峯期,也是本病的高發季節。
(2)流行地區:附紅體病廣泛分佈於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並已在人、多種家畜、家禽和野生動物中發現。我國於1981年在畜、禽中發現,1991年內蒙古發現首例人附紅體病,1992年以後,我國又陸續報道了一些人附紅體病的個案病例。江蘇、廣東、廣西、甘肅、寧夏、雲南、新疆、內蒙古等省、自治區的許多地區都有此病流行。在牲畜中,牛和豬的附紅體感染率最高,有些地區達50%~90%;驢和羊的感染率較低,家禽中也有感染。在人羣中,有些地區的附紅體感染率高達40%,青少年中甚至可達70%以上,一些獻血員的感染率也相當高。

附紅體病臨牀

附紅體病發病機制

附紅體病的發病機制的發病機制是複雜的、多方面的,目前尚不清楚。其病理解剖變化主要為血液稀薄,凝固不良;皮膚,粘膜和脂肪黃染;肝脾腫大,呈深黃褐色,脾出緣及尖端可有大小不等的暗紫色出血性梗死;淋巴結水腫、出血,呈大理石狀;腎貧血發黃,皮質上有點狀出血;以及胃腸粘膜出血,肓腸和結腸有“紐扣狀”潰瘍等。

附紅體病臨牀表現

附紅體病檢查 附紅體病檢查
潛伏期2~45天。多數病人在感染附紅體後不會出現臨牀症狀,只有受感染的紅細胞比例達到一定水平時才表現為附紅體病。因此,人附紅體病輕重不一,臨牀表現多樣。其輕重程度主要取決於感染者的免疫功能強弱和受到附紅體感染的紅細胞比例的多少。如果免疫力較強,它只能感染較少的紅細胞(小於30%)。這時,病原體僅會潛伏在體內,不發病,經過一段時間後自行消除。但在免疫功能低下者或兒童體內,附紅體有可能會感染較多的紅細胞(30%~60%),這時才會引起臨牀症狀。如果體內有60%以上的紅細胞受到附紅體的感染,就會出現較嚴重的臨牀症狀,甚至會導致死亡。
輕症病人中低度發熱、乏力、易出汗、嗜睡、四肢痠痛,部分患者出現關節痛以及皮疹、脱髮等症狀。
嚴重者可出現高熱,體温39~40℃,進行性貧血、黃疸,肝脾腫大及淺表的淋巴結腫大。由於長期發熱、貧血和肝脾腫大,常被誤診為瘧疾、黑熱病等。附紅體病還可引起代謝紊亂、酸鹼失衡、低血糖等。
小兒患病後尿色加深,不同患兒可出現不同表現。可表現為發熱、腹瀉、多汗、哭鬧、煩渴,常被誤診為感染性腸炎和貧血。
同人類一樣,家畜感染附紅體後,多數為潛伏狀態,只有少數情況下表現為家畜附紅體病。主要表現是發熱、進行性貧血、進食減少,精神抑鬱、粘膜黃染、貧血、消瘦、腰背及四肢等末梢處瘀血、淋巴結腫大等。還可以出現心心率和呼吸加快、腹瀉、生殖力下降、毛質下降等。

附紅體病化驗檢查

1.血象:
白細胞計數大多正常,少數可升高,分類正常;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降低,網織紅細胞比例及絕對值均升高;部分患者血小板計數減少。
2.肝功能:
轉氨酶基本正常,血清總膽紅素升高,間接膽紅素升高。
3.血糖:
部分嚴重患者血糖降低。
4.病原學檢查:
(1)直接塗片鏡檢:
是診斷人、畜附紅體病的主要手段。末梢血塗片,瑞氏染色,油鏡(1000倍)下計數100個紅細胞,凡染有附紅體的紅細胞<30個為輕度感染;30~60個為中度感染;>60個為重度感染。
(2)電鏡檢查:
主要用於研究附紅體的形態、結構、繁殖與紅細胞的關係、對紅細胞造成的破壞、影響等,也可用掃描及透射電鏡進行確診。
(3)生物學診斷:
用疑患附紅體病的人、畜血接種於健康小動物(如小鼠、兔、雞等)或雞胚,接種後觀察其表現,並採血檢查附紅體。用此法診斷耗時較長,但有一定的輔助診斷意義。
(4)血清學診斷方法:
用血清學方法檢查,不僅可以診斷附紅體病,還可以做流行病學調查及監測。但對附紅體的血清學診斷方法國內研究甚少。
(5)分子生物學技術:
目前國際上已建立了診斷附紅體病的DNA雜交和PCR技術。

附紅體病診斷

1.流行特點:本病多發生於夏秋季雨後濕度大時,患者多有與病畜接觸史。
2.臨牀表現:患者有發熱、乏力、出汗、嗜睡、關節痛等症狀。部分患者進行性貧血、黃疸,肝脾腫大及淺表的淋巴結腫大。
3.實驗室診斷:採集患者外周血作血塗片,用瑞士或姬姆薩氏染色法染色,油鏡下檢查有無蟲體。必要時作骨髓塗片檢查。
4.本病應注意與瘧疾、黑熱病、貧血等疾病鑑別。

附紅體病治療

主要是對症治療和病原治療。附紅體對對多種抗生素敏感,青黴素、鏈黴素效果不佳。一般用藥後3天體温明顯下降,一般療程7~10天。可從下列推薦方案中選擇一種藥物。
強力黴素 強力黴素
四環素,0.5克/次,6~12小時1次。(兒童、孕婦及腎臟功能不全者不宜使用)強力黴素,0.1克/次,12小時1次。(8歲以下兒童不宜)
慶大黴素,成人8萬單位/次,肌肉注射,12小時1次;或16萬單位,1次/日。
丁胺卡那黴素,成人0.2克/次,肌肉注射,8小時1次。
左旋氧氟沙星,0.2克/次,靜脈點滴,12小時1次。。

附紅體病預防

人附紅體病是一種人畜共患的傳染病,而且主要在牲畜中流行。流行的高峯為夏秋季,這可能是因為雨水較多,蚊蟲滋生的原因。目前沒有附紅體疫苗,附紅體病的預防主要是治療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在飼養牲畜和家禽的農村和牧區要注意預防附紅體病的流行,及時發現動物中的流行情況,並加以控制。對感染附紅體的畜、禽及時治療;定期消毒和驅蟲滅蚊,儘量減少傳播媒介;對疫區的血液進行篩查,防止血液傳播;醫療器械嚴格消毒,防止醫源性傳播。
經常接觸牲畜的人,尤其是兒童,出現發熱、貧血等症狀時,應注意想到感染附紅體的可能,在輕症感染時及時治療,以免發展為重症患者。治療人附紅體病最有效的藥物是都是一些非常古老的抗生素,如四環素、慶大黴素、土黴素和強力黴素。早期發現疾病,早期治療,病人會很快治癒。
作者:陳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