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附紅細胞體病

鎖定
附紅細胞體病是由附紅細胞體寄生於多種動物和人的紅細胞表面、血漿及骨髓等部位所引起的一種人畜共患傳染病。人附紅細胞體病可有多種臨牀表現,主要出現發熱、乏力、易出汗、嗜睡等症狀,嚴重者可有貧血、黃疸和肝、脾腫大、不同部位的淋巴結腫大等。
就診科室
感染科
常見病因
病原體為附紅細胞體
常見症狀
發熱,乏力,易出汗,嗜睡
傳染性

附紅細胞體病病因

附紅細胞體簡稱附紅體,是寄生於人、畜紅細胞表面、血漿和骨髓中的一羣微生物。在一般塗片標本中觀察,其形態為多形性,如球形、環形、盤形、啞鈴形、球拍形及逗號形等,大小波動較大。寄生在人、牛、綿羊及齧齒類中的附紅體較小,直徑為0.3~0.8μm。附紅體既有原蟲特點,又有立克次體的特徵,長期以來其分類地位不能確定,直至1997年Neimark等採用DNA測序、PCR擴增和16SrRNA序列分析,認為應屬於柔膜體科的支原體屬。到目前為止已發現附紅體屬有14個種,其中主要為五個種。在不同動物中寄生的附紅體又各有其名。附紅體的抵抗力不強,在60℃水中1分鐘後即停止運動,100℃水中1分鐘全部滅活,對常用消毒藥物一般很敏感,可迅速將其殺滅,但在低温冷凍條件下可存活數年之久。

附紅細胞體病臨牀表現

潛伏期2~45天。多數患者在感染附紅體後不會出現臨牀症狀,只有受感染的紅細胞比例達到一定水平時才表現為附紅體病。因此,人附紅體病輕重不一,臨牀表現多樣。其輕重程度主要取決於感染者的免疫功能強弱和受到附紅體感染的紅細胞比例的多少。如果免疫力較強,只能感染較少的紅細胞(小於30%),這時,病原體僅會潛伏在體內,不發病,經過一段時間後自行消除。但在免疫功能低下者或兒童體內,附紅體有可能會感染較多的紅細胞(30%~60%),這時才會引起臨牀症狀。如果體內有60%以上的紅細胞受到附紅體的感染,就會出現較嚴重的臨牀症狀,甚至會導致死亡。
主要臨牀表現有以下幾方面。
1.發熱
體温一般在37.5℃~40℃,並伴有多汗、關節痠痛等。
2.貧血
貧血為本病最常見的表現,嚴重者可出現鞏膜及皮膚黃染,並有全身乏力、嗜睡及精神萎靡等症狀。
3.淋巴結腫大
有些患者出現淺表淋巴結腫大,常見於頸部。
4.其他
尚有皮膚瘙癢、肝脾腫大、腹瀉(小兒多見)、脱髮等。

附紅細胞體病檢查

1.血象
白細胞計數大多正常,少數可升高,分類正常;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量降低,網織紅細胞比例及絕對值均升高;部分患者血小板計數減少。
2.病原學檢查
(1)直接塗片鏡檢是診斷人、畜附紅體病的主要手段。末梢血塗片,瑞氏染色,油鏡(1000倍)下計數100個紅細胞,凡染有附紅體的紅細胞60個為重度感染。
(2)電鏡檢查主要用於研究附紅體的形態、結構、繁殖與紅細胞的關係、對紅細胞造成的破壞、影響等,也可用掃描及透射電鏡進行確診。
(3)生物學診斷用疑患附紅體病的人、畜血接種於健康小動物(如小鼠、兔、雞等)或雞胚,接種後觀察其表現,並採血檢查附紅體。用此法診斷耗時較長,但有一定的輔助診斷意義。
(4)血清學診斷方法用血清學方法檢查,不僅可以診斷附紅體病,還可以做流行病學調查及監測。但對附紅體的血清學診斷方法國內研究甚少。
(5)分子生物學技術目前國際上已建立了診斷附紅體病的DNA雜交和PCR技術。
3.血液生化檢查
總膽紅素增高,以間接膽紅素為主,血糖及血鎂均較低,常有肝功能異常。
4.超聲檢查
肝、脾超聲檢查異常。

附紅細胞體病診斷

根據流行病學和臨牀表現及實驗室檢查做出診斷。
1.流行特點
本病多發生於夏秋季雨後濕度大時,患者多有與病畜接觸史。
2.臨牀表現
患者有發熱、乏力、出汗、嗜睡、關節痛等症狀。部分患者進行性貧血、黃疸,肝脾腫大及淺表淋巴結腫大。
3.實驗室診斷
採集患者外周血作血塗片,用瑞士或姬姆薩氏染色法染色,油鏡下檢查有無蟲體。必要時作骨髓塗片檢查。

附紅細胞體病鑑別診斷

本病應注意與瘧疾、黑熱病、貧血等疾病鑑別。

附紅細胞體病治療

主要是對症治療和病原治療。
常用抗生素有:①四環素,6~12小時1次。(兒童、孕婦及腎臟功能不全者不宜使用)。②強力黴素,12小時1次。(8歲以下兒童不宜)。③慶大黴素,肌肉注射,12小時1次。④丁胺卡那黴素,肌肉注射,8小時1次。⑤左旋氧氟沙星,靜脈點滴,12小時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