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附捐郵票

鎖定
也叫慈善郵票,這和郵票既用於郵政,也用來為某些慈善事業籌款,世界上最早的慈善郵票是1897年新南威爾士(現澳大利亞的一個洲)發行的,以比郵票面值高12倍的價格出售,所得收入除去郵票面值的金額外,全部用於慈善事業·依照萬國郵政公約的規定,郵票的面值寫在前面,附加金在後,而且它的字體應較前者為小·
中文名
附捐郵票
別    名
福利郵票
慈善郵票
半郵政郵票
最早發行時間
1897年
最早發行地點
新南威爾士(今屬澳大利亞)
用    途
為社會公共福利事業籌集基金
我國發行時間
1920年12月1日
簡    介
福利郵票或慈善郵票

附捐郵票郵票介紹

附捐郵票 附捐郵票
附捐郵票是在郵票的原有面值上另外增加一小部分捐款費,用來為社會公共福利事業籌集基金而發行的附加捐資郵票,也叫福利郵票或慈善郵票,在附捐郵票上,郵資面值和附捐金額的表示方法是:郵資面值+附捐金額 。附捐金額不能充作郵資,故又稱“半郵政郵票”。
中國最早的附捐郵票是1920年北京一版帆船加蓋“附收賑捐”郵票,所得捐款用於救濟黃河決口區的災民。新中國成立後,發行過多次附捐郵票。1984年2月16日我國發行的《兒童》和1985年3月15日發行的《中國殘疾人》兩套郵票是建國後發行的附捐郵票,每枚郵票由當時的8分郵資和2分捐資組成,捐資由郵電部門統一撥付給兒童福利和殘疾人福利基金會。
世界最早的附捐郵票是前英國在大洋洲的殖民地新南威爾士(今屬澳大利亞)1897年6月發行的,面值為l便士,售價為1先令,超出部分即為附捐之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附捐郵票發行國家大為增加,多為賑濟難民和傷兵而募集各項基金而發行,後擴展到為社會公共福利事業籌集基金,所以又稱福利郵票、慈善郵票。個別國家認為附捐郵票售價含捐款金額,屬非郵政因素,故以半郵政郵票、準郵政郵票命之。若干國家發行專項附捐郵票形成系列,如新西蘭的健康郵票,法國的紅十字郵票,芬蘭的防癆郵票,荷蘭、瑞士的兒童福利郵票等。
附捐郵票指為福利、健康、賑災、慈善等事業籌款而在郵資外另加附捐金額的郵票。又稱福利郵票、慈善郵票、半郵政郵票。它與普通郵票的區別是除郵票面值外,另加捐資。捐資部分用於福利事業。
依照萬國郵聯的規定,附捐郵票面值寫在前,附加值寫在後,且字體小於後者。
世界上最早的附捐郵票是1897年英屬新南威爾士(今屬澳大利亞的一個州)發行的。
附捐郵票的發行,不少國家有其傳統。西歐國家每年發行的種數最多。比利時自1910年起現階段至現階段已經發行了1千餘種。有些國家每年春秋各一套,自成系列。芬蘭自1930年起,連年發行“紅十字郵票”,每枚郵票都印有一個鮮豔的紅十字。新西蘭自1930年起每年發行帶有"健康"字樣的附捐郵票,稱作“健康郵票”。
我國發行的附捐郵票
我國第一套附捐郵票發行於1920年12月1日。1919年黃河決口,沿岸氾濫成災,為了賑濟災民,中華民國郵政發行了我國郵票史上的第一套慈善郵票---附收賑捐郵票。全套共計三枚,是由當時的財政部印刷局用早年發行的《帆船》普通郵票中的三枚,加蓋“附收賑捐壹分”字樣而成。這套郵票原來的面值分別為一分、三分和五分,加蓋以後則相應改為二分、四分和六分,仍按郵票面值出售。這樣每枚郵票的真正郵資等於郵票面值減去1分,而這1分則集資用於賑濟黃河災民。因此從形式上看它和現階段成熟的附捐郵票有着明顯的不同。
1944年10月10日,為了救濟抗日戰爭中的難民,中華民國郵政發行了第二套附捐郵票六枚、小全張一枚,均為難民圖,左右兩側分別印有“附捐郵票、賑濟難民”字樣,只是刷色有所區別,由紐約美國鈔票公司印刷。這套郵票原來的面值和附捐金額分 別為五十分、八分、二十一分、二十八分、三十三分和一元,但由於郵資調整並未發行,於1948年10月10日加蓋改值以後發行,改值以後的面值和附捐金額分別為二元、四元、五元、六元、十元和二十元,這套郵票的市場價格約為一千五百元;同時還發行小全張一枚,內含全部六枚郵票,上面印刷有“共拯飢溺”字樣。
1948年7月5日,中華民國郵政發行第三套附捐郵票“資助防癆”,全套三枚,同時發行無齒票一套,由上海大業印刷公司印刷,圖案均為長城,但刷色有所不同,面值分別為五千元、一萬元和一萬五千元,附捐金額均為二千元,無齒票的面值和附捐金額與之相同。這兩套郵票的正票都很便宜,新票舊票均不過十元左右,但有齒票的第三枚有漏印紅色標誌的變體出現,價格比較貴。
新中國最早發行的附捐郵票是1984年2月16日發行的T92發行的《兒童》特種郵票,一套2枚。第一枚叫“在陽光下”,圖案是一個抱着玩具球的小女孩,第二枚叫“健康成長”,圖案是一個摟着玩具熊的男孩,發行量一千五百九十六萬,面值均為八分,附捐金額均為兩分。每枚郵票的金額寫為8分+2分,郵局按一角出售,其中8分作為郵資,另外的2分則為郵政局收集起來後,捐贈給“中國兒童福利基金會”。這套郵票全部售出後,可以為兒童的福利事業徵集120萬元的基金。
1985年3月15日,郵電部又發行了一套附捐郵票,即T105“中國殘疾人”,全套四枚,發行量七百四十七萬,面值均為八分,附捐金額均為兩分,圖案內容分別是與殘疾人息息相關的盲文、啞語、假肢和輪椅,由吳建坤設計。
1989年的兒童節時郵電部再度發行了T137“兒童生活”附捐郵票,全套四枚縱向連印,面值和附捐金額的結構與“中國殘疾人”完全相同,發行量一千四百四十五萬。
附加票 附加票
國家郵政局1998年9月10日發行《抗洪賑災》特種郵票1枚,附捐郵票1枚。郵票畫面以“眾”字為主圖,將“眾”字變形,顯現出眾多的“人”手挽手。組成一道道人牆,有力地抵禦着洪水。在郵資部分,上書“愛心同在,眾志成城”八字;其附票為附捐票,印有附捐面額。8月12日國家郵政局決定增發這套郵票,到8月24日郵票全部印製完成,其印版於9月8日銷燬。
眾志成城抗震救災 眾志成城抗震救災
2008年5月20日,為了進一步向汶川地震災區提供社會援助,國家郵政局、中國郵政集團公司決定於2008年5月20日特別發行《抗震救災 眾志成城》附捐郵票一套一枚,售價2.20元,其中郵票面值1.20元,附捐金額1元,發行量1300萬套。
本來附捐郵票是一個單獨的類別,但新中國發行附捐郵票均排在特種郵票的序列裏,還有一套郵票也與附捐郵票性質相同,那就是1991年9月14日發行的T168“賑災”郵票。這套郵票全套一枚,面值八十分,雖然沒有印刷附捐金額,但其銷售收入全部捐獻給了遭受洪澇災害的江蘇和安徽等地災區,因此從實質上講也是一套附捐郵票。這套郵票本來計劃發行1500萬,為了對付炒風,後來加印到了4000萬。按照常規,附捐金額不能超過面值的百分之五十,這套附捐郵票的附捐金額和麪值一樣,雖然有悖常理,但因為事出有因,集郵愛好者想來也能理解是郵電部門的一片愛心。

附捐郵票歷史沿革

附捐郵票 附捐郵票
19世紀末,歐洲正流行肺結核病。1897年,作為英屬新南威爾士的政府(現澳大利亞的一個州),為了募捐款項資助肺結核療養院開展結防工作,並幫助患者的家庭,曾發行了1套2枚的郵票,以郵票面值高12倍的價格出售,所得收入除去面值金額外,全部用於上述慈善事業,這確實是一項發明創造,開了附捐郵票的先河。據聞,這2枚世界公認最早的附捐郵票在的價值約為400多美元。 附捐郵票是通用郵票的一種,一般可以貼用於各種郵件。附捐郵票較之其它票種的最大不同,就是其票面往往有兩個面值標註數字,一般的常見形式為:郵資面值+附捐金額,且二者字體也有大小區別,大字為郵資面額,小字為附捐金額。附捐金額是不能計作郵資使用的。附捐郵票的這一特點,也使其有了“附加值郵票”或“附加金已付郵票”的別稱。
自1897年到現階段,全世界已有200餘個國家和地區先後發行了附捐郵票。縱觀100多年來各國(地區)發行的形形式式的附捐郵票,可以歸納為賑災、戰地救護、慈善、紅十字、改善福利、健康事業、護理事業、助殘疾人、兒童保健、婦女保健、醫療衞生事業、防疫、防癌、牙防、防病、募集各種基金,甚至還有抵償國債等等。故附捐郵票又有“福利郵票”、“慈善郵票”、“自願郵票”之稱。因而郵票上大多數都有紅十字標誌,這樣的附捐郵票也可稱為“紅十字附捐郵票”。
據説, 在發行並使用紅十字附捐郵票的國家和地區有60餘個。其中發行最多的是荷蘭、比利時、法國、瑞士、芬蘭、德國、等國家。如荷蘭發行的郵票幾乎40%都是紅十字附捐郵票。比利時自1910年起到現階段已發行了1000餘種紅十字附捐郵票。瑞士的紅十字附捐郵票一向聞名,不僅是因為發行年代較早(1913年起),可貴的是堅持每年都要發行1--3套,從不間斷。法國自1950年起,也連年發行紅十字附捐郵票,而且其附捐郵票附捐平均值最高,達1/3以上。以上這些國家常常每年春、秋兩季發行,已形成系列,品種達到較大規模。新西蘭自1930年起,每年都發行帶有“health”(健康)字樣的附捐郵票,別有一格,稱作“健康郵票”。
中國在解放前曾發行過3套附捐郵票(賑災、防癆方面),解放後也曾多次發行過附捐郵票(兒童、殘疾人、賑災、非典等),但未發行過紅十字附捐郵票。

附捐郵票基本特徵

附捐郵票 附捐郵票
按照萬國郵政聯盟規定,附捐郵票上的郵票面值在前,字體稍大,附捐金額在後,字體稍小,便於區別的特性。新中國附捐郵票面值標註存在不同形式:T92《兒童》採用8+2分標註方式,8大2小,符合萬國郵政聯盟公約;T105《中國殘疾人》採用8+2分標註方式,但8和2同大;T137《兒童生活》採用8+4分面值標註方式,8大4小,符合萬國郵政聯盟公約。 但1998-31T《抗洪賑災》郵票面值標註卻另闢蹊徑,該票分正票和副票兩部分,正票標註郵資50分,副票標註附捐金額50分;特7—2008《抗震救災 眾志成城》也分正票和副票兩部分,正票標註郵資1.2元,副票標註附捐金額1元,並在下方註明“附捐”二字。但有郵人認為,附捐郵票分正票和副票兩部分分開標註金額不太合適,因為副票標註的數字是附捐金額,不具備郵資功能,容易引起誤會,會發生單獨貼用副票實寄的現象,也不符合附捐郵票儉省節約的宗旨,改為“郵資+附捐金額標註”更為妥當。
另據有關規定,附捐金額高於郵票面值50%的被視為濫用。雖然T92《兒童》、T105《中國殘疾人》、T137《兒童生活》遵循了此規定,但1998-31T《抗洪賑災》的附捐金額卻與郵票面值相等,特7-2008《抗震救災 眾志成城》的附捐金額是郵票面值的80%。不知附捐郵票附捐金額設置過大,還是有關規定該與時俱進了。
舊中國發行過三套附捐郵票。1920年為黃河決口發行附收賑捐郵票,全套3枚,是在帆船郵票上加蓋附加值。1944年為救濟抗日戰爭難民發行的“賑濟難民”郵票全套6枚,另有小全張1枚。1948年為防癆籌募基金髮行的《資助防癆》郵票,分有齒、無齒兩組,共6枚,主圖是長城。

附捐郵票性質

有幾個國家規定在一年之中一定的日期內,交寄郵件必須在規定的郵資外支付附加費,為此發行了強制性附捐郵票,以供這種郵件貼用。葡萄牙首先從1911年到1928年發行過這種郵票,用以為窮人、為里斯本節日、為在弗蘭德的葡萄牙軍隊、為馬爾基斯·龐巴爾紀念碑、為參加阿姆斯特丹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葡萄牙運動員籌款。
附捐郵票 附捐郵票
希臘在1914年發行強制性附捐郵票,為巴爾幹戰爭期間的紅十字會和愛國基金籌款,從此一直到1956年繼續發行了各種附捐郵票,援助過愛國慈善聯合會、社會福利、郵政職工防癆基金、愛奧尼亞羣島地震受害者和馬其頓文化基金。羅馬尼亞(1915一1936年),南斯拉夫(從1933年起),哥倫比亞(1935一1970年)和厄瓜多爾(1920一1961年),也使用過類似的郵票。葡萄牙、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部發行了欠資郵票,以備未貼強制性附捐郵票的郵件貼用作為處罰。有些國家在特殊情況下也發行過強制性附捐郵票,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一切郵件都收取附加費。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許多殖民地發行了戰爭税郵票(參見此條),用以籌款。較近的年代裏,有些國家發行了強制性税票,如聯邦德國(為了柏林空運;1948年),伊拉克(救濟巴勒斯坦難民,1949年),巴林(救濟巴勒斯坦難民),1974年人塞浦路斯(救濟難民,1974年、1977年)和印度(救濟孟加拉難民,1971年)。墨西哥在1923年發行1分郵票,用以為滅蝗運動募款。

附捐郵票表現方法

1.郵票上未印出附捐的金額,只是出售時要加收附捐,如1897年前英國大洋洲殖民地維多利亞(今屬澳大利亞)發行的附捐郵票。
2.郵資面值與附加金額同時分別印出,如1897年南威爾士附捐郵票。
3.在郵票上加印“附收××(金額)”字樣,如中國1920年帆船加蓋附收賑捐郵票。
4.瑞士1937年開始採用加法符號“+”來處理,如10+5,前面的10為郵政郵資面值,後面的5分為附加的捐款金額。這個一目瞭然的公式已普遍為世界各國所採用。附捐郵票上的附加捐款數值,起初無明確規定,有為面值十來倍,甚至上千倍的,規定附加金額高於郵票面值50%的被視為濫用。

附捐郵票發展現狀

附捐郵票 附捐郵票
仍在發行並使用附捐郵票的國家和地區有60餘個。捐款多是為了公益事業,如為紅十字會、防癆、防癌等團體,為兒童、婦女、老人或殘疾人及各種福利事業等等。所以又稱為“福利郵票”。
新中國成立後發行過4套附捐郵票:上個世紀80年代中、後期的T92《兒童》、T105《中國殘疾人》和T123,每枚都印有“8+2”或“8+4”,即面值8分,附捐2或4分。1998-31《抗洪賑災》(附捐郵票)則以正票50分加附票50分的形式為洪災賑捐。除正常的附捐郵票外,還有一個與之相似的票種,叫郵政捐税郵票。有一些國家在指定的日子裏,所有郵件在按郵資貼好郵票外,還必須加貼這種郵票,作為捐款,多供慈善團體和或科學事業使用。如巴西20年前基本上每年12月24日後的一週內,所有郵件必須加貼郵政捐税郵票,税款專供麻風病人治療之用。這種郵票與附捐郵票不同,它是強制性的,所以稱“捐税”。發行較多這類郵票的國家有土耳其、前南斯拉夫、巴拿馬、多米尼加、哥斯達尼加等國。
2010年1月19日,法國郵政臨時追加發行了一枚“支援海地”附捐郵票,以募集資金幫助海地大地震的受害者。 法國此次發行的“支援海地”附捐郵票採用的是在普通郵票左側加印附捐附票的形式。該枚附捐郵票售價為1歐元,其中包括轉交給法國紅十字會的0.44歐元的附捐金額。該附捐郵票原票選用的是正在流通使用中的紅色無面值法國國內郵資“瑪麗安娜”普通郵票,該郵票價值為0.56歐元,可用於郵寄一封20克以內重量的法國國內平信。左側添加的附捐附票上則印有“支援海地”、“捐助0.44歐元予法國紅十字會”的法文字樣和紅十字標誌。
加勒比島國海地當地時間2010年1月12日下午發生7.0級強烈地震,首都太子港等多個地區大量房屋被震毀,導致大量人員傷亡。在此次地震中,位於海地首都太子港的大多數建築均在地震中遭到損毀,其中包括海地總統府、國會大廈、太子港大教堂、醫院和監獄等。包括聯合國海地穩定特派團團長赫迪·阿納比和8名中國維和警察在內的多名聯合國工作人員也在地震中不幸遇難。據海地政府內政部22日在一份公報中宣佈,1月12日大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達到111499人。而美國軍隊在海地的負責人估計死亡15至20萬人。聯合國估計受地震打擊的災民達到300萬人。
為了幫助遭受地震打擊的海地人民,世界多國政府和大量的非政府組織向海地提供了援助。法國政府於呼籲一些國家免除海地數百萬歐元的債務。法國民間也向海地提供了大量的援助,本次法國郵政發行的附捐郵票所募金額即由法國紅十字會用於援助海地。 法國以前也曾採用過在普通郵票上添加相關圖文的方式來發行附捐郵票。2005年1月10日,為了援助2004年底的印度洋大海嘯受害者,法國利用了當時流通的“瑪麗安娜”普票圖案添加圖文後,發行了一枚名為“支援亞洲”的附捐郵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