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阿詩瑪

(雲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地方傳統民間文學)

鎖定
阿詩瑪,雲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地方傳統民間文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阿詩瑪使用口傳詩體語言,講述或演唱阿詩瑪的故事。阿詩瑪不屈不撓地同強權勢力作鬥爭的故事,揭示了光明終將代替黑暗、善美終將代替醜惡、自由終將代替壓迫與禁錮的人類理想,反映了彝族撒尼人“斷得彎不得”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2006年5月20日,阿詩瑪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Ⅰ—28。 [1] 
中文名
阿詩瑪
批准時間
2006年5月20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申報地區
雲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
遺產類別
民間文學
遺產編號
Ⅰ—28

阿詩瑪歷史淵源

阿詩瑪的原形態是用撒尼彝語創作的,是撒尼人民經過千錘百煉而形成的集體智慧結晶,具有廣泛的羣眾性。它主要流傳於雲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彝族撒尼人聚居區,分為南北兩個大同小異的流派。 [1] 
《阿詩瑪》源遠流長。關於《阿詩瑪》起源時間,學界看法不一,有研究者認為萌發於刀耕火種的原始社會時期,形成於封建社會時期,跨越了若千人類社會發展歷程,用撒尼彝語創作並以口耳相傳的方式一代又一代地流傳至今。由於千百年來都用撒尼語傳播,直到近現代,外界才知道《阿詩瑪》。 [2] 
《阿詩瑪》的傳播
《阿詩瑪》傳播經歷了口頭、書面和現代傳播媒介三個階段。口頭傳播是以口耳相傳的方式進行,發生在面對面的熟人社會,其傳播一般出現在特定區域內,傳播者和受眾遵循同樣的傳統習慣,傳播同一價值觀念,可以説,口頭傳播的《阿詩瑪》滲透在撒尼人的社會生活之中。《阿詩瑪》被寫成文字之後,開啓了書面有文字傳播形式,人們不僅可以聽,而且可以讀。
自20世紀50年代初開始,《阿詩瑪》以漢語言文字作為主要載體,輔以彝文、英文、日文、俄文等多種文字,以印刷物的形式先後出版發行過多個不同版本。書面傳承以印刷物方式拓展了人們交流的形式和內容。通過受眾主動地閲讀、理解和接受,書面傳播階段的《阿詩瑪》成為民族共享的優秀文化。1953年,雲南省軍區劇團的金素秋和吳楓兩位藝術家把《阿詩瑪》搬上舞台。隨後又有眾多藝術家將《阿詩瑪》改編成舞劇、撒尼劇等藝術樣式。之後《阿詩瑪》作為中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音樂故事影片上映。廣播、電視、電影、網絡等現代傳播媒介使每個接受者均可隨機地選擇和接受“阿詩瑪”。《阿詩瑪》在海外傳播發生在19世紀末期,1898年法國傳教士保羅·維亞爾在巴黎天主教外方總部的內刊上發表了一篇題為《撒尼保保》的文章,其中引用了一大段撒尼詩,即《阿詩瑪》。
20世紀50年代《阿詩瑪》在國內出版,先後被譯為英、日、俄、法、德、泰、捷克等30餘種文字,在世界範圍產生深遠影響。1957年日本詩人宇田禮,原名阿部俊明,將《阿詩瑪》翻譯到日本,隨後出現了三個翻譯版本的《阿詩瑪》,這些版本在日本產生了廣泛影響,至今日文版本的《阿詩瑪》仍以多種形態傳承。
1961年,日本著名編劇家木下順二將《阿詩瑪》改編為廣播劇劇本。他編寫的廣播劇《阿詩瑪》是以1957年未來社出版的宇田禮譯本為藍本,保留了譯本的1/3的內容,共編為“阿詩瑪17歲時”“阿詩瑪被搶”“哥哥阿黑去追趕”“比賽”“射虎”“歸途”“回聲”等七章,廣播劇《阿詩瑪》於1961年2月23日在日本東京文化放送廣播電台(NCB)的“現代劇場”播送。作為舞台劇的《阿詩瑪》,1996年7月由日本人民劇團首次上演,標題為“阿詩瑪——愛與勇氣的幻想曲”,由森井睦編劇並導演,採用木下順二的廣播劇為藍本。這些都説明了《阿詩瑪》在海外的深厚影響,《阿詩瑪》的傳播在海外呈現出多樣化的傳承和傳播形式。 [12] 

阿詩瑪文化特徵

阿詩瑪主要內容

歌舞劇劇照 歌舞劇劇照
阿詩瑪使用口傳詩體語言講述或演唱阿詩瑪的事蹟:從前,在阿着底地方,貧苦的格路日明家生了個美麗的姑娘,爹媽希望女兒像金子一樣珍貴閃光,便給她取名叫“阿詩瑪”。阿詩瑪姑娘不僅長得漂亮,也能歌善舞,許多小夥子都喜歡她。她愛上了青梅竹馬的孤兒阿黑,立誓非他不嫁。一年的火把節,她和聰明勇敢的阿黑訂了親。財主熱布巴拉的兒子阿支也看上了美麗的阿詩瑪,便請媒人去説親,但不管怎樣威脅利誘,都無濟於事。熱布巴拉家趁阿黑到遠方放羊之機,派人搶走了阿詩瑪並強迫她與阿支成親,阿詩瑪誓死不從,被鞭打後關進了黑牢。阿黑聞訊,日夜兼程趕來救阿詩瑪,他和阿支比賽對歌、砍樹、接樹、撒種,全都贏了阿支。熱布巴拉惱羞成怒,指使家丁放出三隻猛虎撲向阿黑,阿黑三箭將猛虎射死,並救出了阿詩瑪。狠毒的熱布巴拉父子不肯罷休,勾結崖神,趁阿詩瑪和阿黑過河時,放洪水捲走了阿詩瑪。十二崖子的應山歌姑娘,救出阿詩瑪並使她變成了石峯,變成了回聲神。從此,你怎樣喊她,她就怎樣回答你。她的聲音,她的影子永遠留在了人間。阿詩瑪不屈不撓地同強權勢力作鬥爭的故事,揭示了光明終將代替黑暗、善美終將代替醜惡、自由終將代替壓迫與禁錮的人類理想,反映了彝族撒尼人“斷得彎不得”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3] 

阿詩瑪藝術特徵

  • 主體思想
阿詩瑪共十三章,各章以塑造阿詩瑪這一人物形象為中心來展開故事情節。從阿詩瑪出生、成長、熱布巴拉家託海熱説媒、搶親、再到阿詩瑪坐牢、拔箭被救、以及回聲、將阿詩瑪的“一生一死”悲劇命運抒寫得淋漓盡致、繪聲繪色,動人心魄。在不屈不撓同強權勢力作鬥爭的阿詩瑪身上,反映了彝族撒尼人“斷得彎不得”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阿詩瑪在人民中間廣為傳唱,其藝術魅力歷久彌新。 [4] 
雖然,有關阿詩瑪傳説的版本內容繁多,可是不管是哪種版本都表現了阿詩瑪和阿黑之間曲折動人的愛情故事,塑造了美麗善良、勤勞勇敢的撒尼姑娘阿詩瑪的藝術形象,表現出了彝族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堅強意志,歌頌了彝族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反抗邪惡勢力的鬥爭精神。 [5] 
  • 傳唱特色
阿詩瑪以五言句傳唱,其中使用了伏筆、誇張、諷刺等手法和諧音、頂針拈連、比喻等技巧,內容和形式完美統一。其作為敍事詩可講述也可傳唱,唱調有“喜調”、“老人調”、“悲調”、“哭調”、“罵調”等,傳唱沒有固定的場合,可在婚嫁、祭祀、葬儀、勞動、生活等多種不同場合中傳唱、講述。 [1] 
阿詩瑪傳唱的空間主要有私人空間和公共空間兩類。私人空間主要指住所;公共空間則包括:廣場、山林、道路、水塘周圍、公房以及羣體性聚會與祭祀的空間。但對空間的體驗並不單純地存在於空間本身,這兩種空間可以轉換,當一羣撒尼人在某處居所時,作為私人空間的居所就成了公共空間,當一個撒尼人在村寨的廣場、山林時,原本作為羣體所有的公共空間也成為一種私人空間。 [6] 
  • 傳承流派
阿詩瑪可以在婚嫁、祭祀、葬儀、勞動、生活等多種不同場合傳唱,並形成了兩個流傳系統,一個是民間調,一個是畢摩調。王玉芳唱的是民間調,精通畢摩調的則是畢華玉
畢摩是彝族的祭司,也是民族文化的傳承人,在彝族社會中具有特殊的地位。畢摩通常是世代相傳,他們除了負責祭祀占卜外,還要將歷史和民間故事編成歌謠口口傳唱。畢華玉就是一位畢摩世家的傳人。阿詩瑪的畢摩調,均是由畢摩傳唱的,多用於祭祀、婚嫁、喪葬等儀式場合。
與畢摩調不同,民間調是一般民眾傳唱的,多見於勞動、生活等場合。王玉芳會唱多種版本與演唱形式的阿詩瑪:小時候的阿詩瑪、幹活的阿詩瑪、織布的阿詩瑪。 [7] 

阿詩瑪傳承方式

  • 培訓
由傳承人每年都要參與石林縣民委開辦民族文化傳承人培訓班的授課,傳承阿詩瑪文化,教授釋族文字、畢摩文化與民俗禮儀等。 [8] 
  • 家傳
傳承人王玉芳的徒弟有大兒媳金榮芳和孫女普瑞等。 [8] 

阿詩瑪演唱方式

撒尼民間的阿詩瑪主要以演唱形式傳播,其演唱時有不同的旋律和不同的調式。在悲傷的場景裏用帶有傷感的旋律演唱;在喜慶的場景裏,用帶有歡快的旋律演唱。 [9] 
傳承人王玉芳的阿詩瑪傳唱以傳統曲調為主,內容卻不乏即興發揮。比如唱到勞動片段時,有時她會一邊編麻繩一邊唱歌,大意是好好織麻獻給國家。小調、曲調不斷重複,歌詞時有即興發揮。這也就是王玉芳自己所説的“想怎麼唱就怎麼唱,心裏怎麼想就怎麼唱”。 [7] 

阿詩瑪傳承保護

阿詩瑪傳承價值

  • 文學價值
電影《阿詩瑪》劇照 電影《阿詩瑪》劇照
《阿詩瑪》是生長於撒尼彝區並深深紮根於民間,富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學作品,她對撒尼敍事詩的形成與發展有着重大的影響。自《阿詩瑪》成形後,後人借鑑其創作手法創作了《逃到甜蜜的地方去》、《圭山彩虹》、《竹葉長青》、《放羊人小黃》等敍事長詩,後4部有明顯摹仿前者的痕跡,可見《阿詩瑪》對撒尼敍事詩的形成與發展有着深遠的影響。
作為古老文學作品的《阿詩瑪》,在敍事方法上採用了順敍、倒敍、插,敍、疊敍。在描寫技巧上使用了肖像描寫、語言描寫、行為描寫、心理描寫等。在構思技巧上使用了伏筆、夯張、諷刺等。在修辭藝術上使用了諧音、頂針、拈連、比喻等,其中的諧音修飾是撒尼人獨有的,部分諧音修飾方法還是《阿詩瑪》獨有的。在遙遠的年代,撒尼先民就能綜合運用多種藝術手法打造古老的作品,這在世界上也是罕見的。《阿詩瑪》還配以多種曲調,用多種樂器伴奏演唱,比一般的敍事詩賦予了更多的文化內涵。
口傳敍事長詩《阿詩瑪》內容和藝術的完美統一,使其達到了較高的境界。從敍事詩角度而言,她堪稱同類作品的典範和代表作。近年在評選中國百年百部經典作品時,《阿詩瑪》毫無爭議地列為中國20世紀百年百種優秀文學圖書之一。 [2] 
  • 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價值
《阿詩瑪》是彝族撒尼人傳統文化的突出表現形式,寓含撒尼人的精神、信仰、價值取向,涉及撒尼人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具有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研究素材的特殊價值,已受到國內外學界關注。 [2] 
  • 社會學價值
《阿詩瑪》植根於石林彝族撒尼人羣體的文化傳統或文化歷史之中,在該民族羣體中起着確認文化身份的作用,已成為撒尼人及彝族的一張有代表性的“名片”。阿詩瑪也是被認同的中華民族具有美好象徵意義的女性形象之一。對於加強民族團結,構建和諧社會起到重要的積極作用。
《阿詩瑪》是現存的一種鮮活的彝族傳統文化,在族際交流、國際交流中已成為“形象大使”。雲南新出現的民謠“十八怪”之一就有“阿詩瑪會説goodbye”,可知“阿詩瑪”在現代社會繼續傳承彝族撒尼人好客、友善的優良傳統。 [2] 

阿詩瑪傳承狀況

隨着生活方式、教育體制以及少數民族語言使用的社會空間的改變,阿詩瑪的傳承正面臨着危機。 [1] 
阿詩瑪一直根植於撒尼人的生活世界和文化空間之中,以最初的家庭、村落傳統為主,逐漸發展到以政府推動社會傳承、社區傳承、學校傳承的綜合體系,傳承的內容也從單一的民間敍事文學,發展到圍繞“阿詩瑪”符號呈現的整個撒尼人文化體系。但在城鎮化、現代化的影響下,村落的傳統日常生活和神聖活動遭到了嚴重破壞,隨着現代傳播媒介的發明創造及其普遍應用,民眾的生活方式、文化接受和傳播方式都產生了極大變化,對於口頭傳統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阿詩瑪》來説,其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在保護和傳承過程中面臨着諸多考驗。 [12] 
隨着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彝族撒尼人的日子越來越紅火,傳承人卻越來越擔心阿詩瑪會失傳。“因為村子裏的人大多都外出打工,小孩很多也到城裏讀書。有的小孩慢慢地連自己本民族語言都不會説,更別説唱了。傳唱的人會越來越少。”“文化傳承需要一個環境,我們那個年代是在勞動中唱。現在我希望有更多的人來唱阿詩瑪,如果只有幾個人唱,沒有形成一個氛圍,那也不能保證它會永遠傳承下去。 [7] 

阿詩瑪傳承人物

傳承人王玉芳 傳承人王玉芳
畢華玉,男,彝族,1952年生,2013年3月卒,雲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人。2007年6月,畢華玉入選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雲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申報。 [8] 
王玉芳,女,彝族,1941年生,雲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長湖鎮宜政村人。2007年6月,王玉芳入選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雲南省石林彝族自治縣申報。她能演唱不同版本和不同演唱形式的弊族撒尼語口傳敍事長詩阿詩瑪,唱詞曲調質樸感人,聲情並茂,具有濃烈的鄉土氣息,被彝族撒尼人譽為活在民間的“阿詩瑪”。 [8] 

阿詩瑪保護措施

2000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2000年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彝族撒尼人以勤勞、堅強、富有創造性而著稱於世。石林縣歷屆人民政府和各族人民對本土文化極為重視,他們視本土文瑰寶,為擁有豐富的傳統文化而自豪。在傳統文化的保護、發掘研究、推介方面做了很大的投入。現出版與本土文化有關的著作數十部,影視數部。 [9] 
1953年5月,雲南省人民文工團深入到彝族撒尼人聚集的路南縣圭山區進行發掘工作,蒐集到阿詩瑪的異文傳説20種。後由公劉、黃鐵、劉知勇、劉綺等對異文進行了整理、潤色,於1954年發表。1959年,李廣田在此基礎上作了加工,出版了長詩《阿詩瑪》。 [3] 
2004年8月6日至9日,在《阿詩瑪》發表50週年,電影《阿詩瑪》拍攝40週年之際,中央民族大學與石林縣政府在石林聯合舉辦了“阿詩瑪國際學術研討會”,中、美、日、韓等國家133名代表參加了會議,共收到88篇論文,論文集當年出版成書。 [12] 
2008年,“阿詩瑪文化傳習館”在糯黑彝族文化保護區建成開放。王玉芳所在村的文化站裏也撥出一個房間,給她用作阿詩瑪傳唱的傳習館。
2012年1月阿詩瑪傳唱的傳習館培訓班開班,業餘時間教學,學員有數十人,有小學生,也有中青年人,甚至還有年過八旬的老人。 [7] 
2016年,昆明市與雲南民族大學附屬中學共同組建了“阿詩瑪班”,主要面向昆明市的民族自治縣和民族鄉招收少數民族學生。雲南民族大學附屬中學的“阿詩瑪班”由昆明市教育局、民宗局指定開辦,主要面向昆明市五區共招收了60名女畢業生,其中包含8個少數民族類別。阿詩瑪班的女生在雲南民族大學附屬中學校園裏接受小班化教育,幫助各民族女生相互瞭解各民族文化,加強各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 [12] 
2016年9月23日,由雲南民族大學和石林風景名勝區管理局主辦,人民網雲南頻道協辦的阿詩瑪文化傳承與發展研討會在雲南民族大學蓮華校區舉行。 [12] 
2017年2月23日至24日,由雲南省社科院主辦、石林縣政府承辦的阿詩瑪文化傳承與保護立法學術研討會在石林舉行。 [12]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石林彝族自治縣文化館獲得“阿詩瑪”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0] 
石林縣人大將每年1月30日定為阿詩瑪文化傳承與保護活動日。同時將《阿詩瑪》主演楊麗坤的出生日4月27日定為每年的阿詩瑪文化旅遊節,並開展阿詩瑪文化宣傳展示活動和相關旅遊宣傳營銷活動。 [12]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阿詩瑪項目原保護單位存在單位性質、機構等方面重大變化,不具備保護單位基本條件等情況,重新認定保護單位石林彝族自治縣阿詩瑪文化傳承與保護中心(石林彝族自治縣阿詩瑪文化研究所、石林彝族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13] 

阿詩瑪社會影響

阿詩瑪國際影響

自20世紀50年代初,阿詩瑪在有關刊物上發表漢文整理本以來,被翻譯成英、法、德、西班牙、俄、日、韓等多種語言在海外流傳,在日本還被改編成廣播劇、歌舞劇、兒童劇等藝術形式。 [1] 

阿詩瑪國內影響

在中國國內,阿詩瑪被改編成電影及京劇、滇劇、歌劇、舞劇、撒尼劇等在各地上演。 [1] 
阿詩瑪不僅對中國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產生深遠影響,對其他藝術也產生不小的影響,一些劇種將阿詩瑪改編為舞台文藝作品,用其獨有的藝術魅力進行演繹。如雲南省京劇團、滇劇團、花燈團將阿詩瑪改編為京劇滇劇、花燈劇;雲南省歌舞團將阿詩瑪改編為舞劇、交響樂,其中舞劇《阿詩瑪》被評為20世紀中國經典舞蹈;彝族民間也把阿詩瑪改編為彝劇,深受彝族同胞的喜聞樂見。遼寧省歌劇舞劇院把阿詩瑪改編為歌劇。 [9] 
今天的撒尼人自命為“阿詩瑪民族”,撒尼姑娘們自命為“現代阿詩瑪”,撒尼小夥們自命為“現代阿黑”。撒尼人主要聚居區石林彝族自治縣也被譽為“阿詩瑪故鄉”。一些藝術團體則直接稱為“阿詩瑪藝術團”。 [9] 

阿詩瑪榮譽表彰

1982年,中國第一部彩色寬銀幕立體聲音樂歌舞片《阿詩瑪》獲西班牙桑坦德第一屆國際音樂最佳舞蹈片獎。 [3] 

阿詩瑪衍生作品

1964年,劉瓊執導,葛炎、劉瓊編劇,楊麗坤包斯爾韓非崔超明黃瓊英、柳傑、馮奇等主演的影片《阿詩瑪》上映。《阿詩瑪》是根據同名民間長詩改編,該片獲得第3屆國際音樂舞蹈節最佳舞蹈片獎;1982年獲西班牙桑坦德第3屆國際音樂舞蹈電影節最佳舞蹈片獎。1994年獲文華大獎,並被確認為“20世紀經典影片”。1995年,獲第1屆全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騰龍獎。 [11] 

阿詩瑪重要活動

2004年,敍事長詩阿詩瑪漢譯整理本發表50週年、電影《阿詩瑪》發行40週年之際,石林縣人民政府與中央民族大學等單位合作,舉行了“阿詩瑪國際學術研討會”。 [9] 
參考資料
  • 1.    028 阿詩瑪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引用日期2018-12-05]
  • 2.    祁慶富,史暉主編. 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M]. 2015,63-68.
  • 3.    鍾廷雄主編. 國家級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集解[M]. 2014 ,13-14.
  • 4.    衞小輝,馬元麗,盧靜主編. 文學讀本[M]. 2013 ,66.
  • 5.    劉素梅主編. 每天一堂非遺文化課 “小橘燈”非遺文化普及讀本 民間文學卷[M]. 2012 ,132-134.
  • 6.    巴勝超:口語文化中阿斯瑪的傳承與傳播,《民族文學研究》, 2011(6), 133-140。
  • 7.    金星華主編;喬繼堂,喬蓋喬著. 共和國民族之魂叢書 共和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傳 上[M]. 2016 ,31-37.
  • 8.    馮驥才總主編.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百科全書 傳承人卷[M]. 2015 ,9.
  • 9.    聞婷編著. 阿詩瑪傳説 彩圖版[M]. 2014 ,70-80.
  • 10.    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關於公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的通知  .文化和旅遊部辦公廳關於公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的通知[引用日期2019-12-13]
  • 11.    胡企平編.電影音樂鑑賞:上海音樂出版社,2021.01:163
  • 12.    林繼富作.口頭傳統類非遺保護機制與措施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20.09:72-73、76、81-82
  • 13.    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的公告  .文化和旅遊部.2023-11-02[引用日期2023-11-0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