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頂真

(修辭手法)

鎖定
頂針又稱“頂真”“蟬聯”“續麻”,修辭學上統稱為“頂針格”。這種修辭方法的特點是上一句末尾的字詞是下一句開頭的字詞。這樣一句頂一句,像一串串珍珠似的,上傳下接,首尾相連,層層承遞,語勢貫通,音律優美,給人以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頂針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傳統的文學體裁。春秋時代就已經有了這種修辭方法。《論語·子路》: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自《詩經》始,頂針就被大量運用於詩文創作中,宋元時期達到了高峯期。到了明代,頂針手法還被運用到傳奇劇本的創作中,如《博笑記·乜縣令》中描寫縣令昏庸的語句: “古和今不曾聞他這一對,對面沉沉睡;睡着不得醒,醒了還如醉;醉人呵!怎如他昏到底。”
古人常用頂針的手法吟詩作賦,進行語言文字遊戲,特別是在行酒令或官妓藉此遊樂時,其遊戲性表現得尤為明顯。 [2] 
中文名
頂真(頂針)
同義詞
聯珠、蟬聯
詞    性
修辭方法
作    用
修飾兩句子的聲韻的方法

頂真來源

漢語的特點是音節分明,基本上每個音節都有意義,意義單位的組合非常靈活。這是頂針方式產生的形式基礎。對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的重視,努力從整體上把握事物的思維方法,是頂針產生的思想基礎。 [3] 

頂真釋義

一種修辭方法。用前面結尾的詞語或句子作下一句的起頭。 陳望道《修辭學發凡》第八篇:“頂真是用前一句的結尾來做後一句的起頭,使鄰接的句子頭尾蟬聯而有上遞下接趣味的一種措辭法。多見於歌曲……如李白白雲歌送劉十六歸山》:楚山秦山皆白雲。白雲處處長隨君。長隨君,君入楚山裏,雲亦隨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蘿衣,白雲堪卧君早歸。
頂真,亦稱頂針、聯珠、蟬聯,是一種文學修辭方法,是指上句的結尾與下句的開頭使用相同的字或詞,用以修飾兩句子的聲韻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使用這個方式時,毋須限制上下句的字數或平仄,但上下句交接點一定要使用相同的字或詞。這種方法,也用到影視劇及動漫的蒙太奇中,稱為頂針蒙太奇。
注意:使用這個方式時,毋須限制上下句的字數或平仄,但上下句交接點一定要使用相同的字或詞。 [1] 
例如:
  •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出自《木蘭詩》)
  •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出自《木蘭詩》)
  •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出自《長恨歌》)

頂真連珠法

連珠法的頂真是句與句之間的頂真。
例如: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出自《木蘭辭》)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出自《木蘭辭》)
“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出自《長恨歌》)

頂真連環體

連環體的頂真是段與段之間的頂真。
例如:
“下武維周,世有哲王。三後在天,王配於京王配於京,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之孚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維則。”(出自《詩經》。)

頂真楹聯

楹聯修辭頂針,也稱為聯珠。上聯或下聯中,把前句句腳作為後句的開頭,使相鄰的兩個分句,首尾相連,一氣呵成。頂針,實際上也是一種文字的重複。只是這種重複,一般是下句首字(詞)承用上句尾字(詞)。值得關注的是,頂針部分一定是聯中的關鍵詞,而這個詞在上下分句中的語意是完全一致的。這個詞同時也承接了上下句的聯意。這也是我們判斷頂針與反覆等修辭的主要方法。 [4] 

頂真作用

總的説來:環環緊扣,引人入勝。
具體地説:
議事説理,準確、謹嚴、周密。
抒情寫意,格調清新。
狀物敍事,條理清晰。

頂真例句

  • 年卅晚,摘檳榔;檳榔香,買子姜;子薑辣……
  •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列子《愚公移山》)
  • 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列子《愚公移山》)
  •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 我出了村就過了河,過了河就進了城。
  • 一層一層的,你圍着我,我圍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劉大傑巴東三峽》)
  • 善可親近,近可聞,聞思修習即臻善
  • 生有老病,病有死,死去活來再受生

頂真精彩對聯

  • 水面凍冰,冰積雪,雪上加霜;空中騰霧,霧成雲,雲開見日
  • 望天空,空望天,天天有空望天空;求人難,難求人,人人逢難求人難。
  • 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木蘭詩》北朝民歌)
  • 水車車水,水隨車,車停水止。風扇扇風,風出扇,扇動風生。
  • 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琵琶行》白居易)
  • 許許沐沐,沐沐霖霖,霖霖許許。
參考資料
  • 1.    頂真的意思是什麼  .漢辭網[引用日期2021-04-09]
  • 2.    林繼富主編.中國民間遊戲總彙  語言文字卷:湖南文藝出版社,2016.04:第201頁
  • 3.    王希傑著.漢語修辭學  第3版:商務印書館,2014.08:第285頁
  • 4.    朱慶文著.楹聯十講:西泠印社出版社,2016.12:第2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