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阿細祭火節

鎖定
阿細祭火節是每年農曆二月初三,在雲南彌勒市西一鎮紅萬村,彝族阿細人都要舉行隆重而精彩的迴歸自然,如癲似狂,視火為萬物之靈的神秘慶典。這祭火神節是祖輩留傳下來的古老傳統,相傳已有近千年的歷史。
中文名
阿細祭火節
節日時間
農曆二月初三
流行地區
雲南彌勒市西一鎮紅萬村
節日起源
祭祀

阿細祭火節節日前夕

節日前夕,要舉辦旅遊長街宴,賓主間相互寒暄問候人座完畢,數十名彝簇姑娘,從廚房裏端出事先準備好的一碗碗熱騰騰、香噴噴的風味菜餚,以表示對長輩的祝福、敬意和感激之情。隨後,大家便爭先恐後地推選出本村善唱又善跳的一名英俊小夥,首先由他沿着旅遊長街宴席向大家勸酒,並帶領大夥一起舉杯唱起旅遊祝酒歌。大家邊食邊談邊唱,整個山村沉浸在一片歡樂之中。

阿細祭火節節日當天

阿細祭火節 阿細祭火節
節日當天,天剛矇矇亮,村裏的少女已經梳洗打扮完畢並穿上了自己平時精心縫製的服裝,其他人則忙着為客人煮糖水雞蛋和製作紅糖粑粑。吃罷午飯,每家每户都要先把各自家中的舊火熄滅,同時備好盛新火的灶具,然後在家裏耐心等候火神的到來。與此同時,由村裏精選出來的祭火人員,也在老畢摩的率領下,先抬着供品祭器來到村頭祭祀龍樹。隨着老畢摩莊嚴神秘儀式的結束,身着一身粗麻布衣褲、頭戴鐵製面具的壯士,裝扮成火神模樣開始取火。先取出一根松木,交給站立於兩旁的人,這兩人雙手各執一端蹲在地下,火神雙手合攏夾住一根木棍慢慢在松木下轉動,大約過了十多分鐘後,只見一股清煙從火神的手下升起,緊接着一團火慢慢地燃燒起來……
隨着夜晚的來臨,祭祀活動變得更為熱烈。村裏的大街小巷,湧滿人羣,隨着一堆堆熊熊燃燒的旅遊篝火,祭火狂歡的場面一浪高過一浪。跳火堆、過火欄、轉火磨、射火弓、闖火陣等精彩的場面令人驚心動魄,歎為觀止。
更有甚者,有的男扮女裝、懷抱假娃娃,嘴裏哼唱着即興編唱的催眠曲,更是憨態可掬,令人捧腹不止,特別是紅河彝族舞蹈“阿細跳月”,在鏗鏘有力的大三絃的伴奏下,一羣羣男女,裏三層,外三層圍着旅遊篝火,縱情地歌唱彈跳,將祭火活動推向高潮。

阿細祭火節節日傳説

阿細祭火節 阿細祭火節
彝族阿細人崇尚火,從生下來在火塘邊進行的命名儀式,到與火離不開的各種活動,一生都與火結緣。他們認為,火給人們帶來了光明和温暖,帶來了熟食,驅走了兇猛的野獸,因此把火尊為神。傳説遠古的阿細部落沒有火,阿細的祖先過着沒有光明的生活,不僅吃的是生肉,還時常遭受野獸的侵襲。
一次水災過後,一位名叫木鄧的先民坐在一根朽木上,用木棒在上面又鑽又磨,漸漸地,終於在農曆二月初三這天鑽出了火花,取到了火種。自此,結束了茹毛飲血的莽荒時代,五色土地上的莊稼才得以熟食,火給人們帶來了光明和温暖。阿細人把傳説中鑽木取火的發明者“木鄧賽魯”當作“火神”祭祀,一代又一代沿襲了下來。

阿細祭火節節日過程

阿細祭火節清早

阿細祭火節 阿細祭火節
祭火節這天清早,紅萬村穿戴一新的阿細婦女們把煮好的紅糖,雞蛋和糖水粑粑絲端給客人品嚐,吃飽喝足。接着,各家準備好了祭火的酒肉,將家中的一切舊火熄滅,並把灶塘、火塘的火灰仔細清掃送出户外,這在當地叫送舊火送新火。每年如此,世代傳承。
村裏的青壯男人集中到一避靜處,用代表五色土的顏色紋身紋面,繪上與火有關的奇異圖案,腰部用棕葉、棕片、地板藤、麻布等編織的“裙服”圍住下身,頭上則用不同的野草、莊稼、野果裝飾一番,也有的摹仿原始人類用樹皮、樹葉遮體,用粗狂跳動和吶喊,揮灑心靈的慾望,釋放原始的激情。

阿細祭火節中午時分

身掛大三絃的小夥子和打扮得象山茶花似的姑娘們在寨門和村中跳起了彝族文化的精粹“阿細跳月”,用熱烈奔放的旋律迎接鄉親們和遠方的客人。數百米的長龍宴順着村中的石板路擺開,來自四面八方的客人就着青松毛鋪就的長龍宴,吃起韻味獨特的彝家飯。長龍宴上擺滿大碗的包穀酒,大碗的臘肉和蔬菜,人們雖素不相識,但一坐在這長龍宴中,即刻融進了彝族人熱情、豁達的暖流裏。這時,寨子中有威望的“畢摩”引領一羣阿細姑娘,沿長街唱起了敬酒歌,如醇醪一樣醉人的酒歌,表達着彝家人的深深祝福。讓每一位賓朋與寨中阿細人心靈相交,情感相融。

阿細祭火節下午三時左右

阿細祭火節 阿細祭火節
祭“火神”的時辰到了。畢摩一聲令下,前後兩個年輕力壯的紋身男子將精心扎制的“火神”抬起,在畢摩和祭火師的導引下,由眾多的大三絃隊和裸身繪彩人手持木刀等“兵器”簇擁着癲狂着走向密枝林祭龍,就地用原始方法鑽木取火,瞧!村裏的“畢摩”帶領幾位長者在高大蒼老的“神樹”前,擺上拱桌,桌子上放兩碗酒,倚着樹幹敬上四柱香,用一隻大公雞繞了幾圈,口中唸唸有詞,然後在制好的火神旁,將一根木頭插進另一根朽木,猛烈鑽動。一陣青煙後,星星之火燃起來了。“畢摩”將取得的火種移至“火神”座下的火盆之內。隨着火種和“火神”被抬起,鞭炮聲、鑼鼓聲、牛角號聲轟然響起,人們歡呼着,祝賀着,以捆綁着許多木刀的樹枝為“火神”開道。“火神”威風凜凜、神靈活現地穿小巷、走大街周遊全村,迎接新火的村民頂禮膜拜迎接“火神”駕臨,虔誠地灑酒於火上,供肉於盆中。
遊走的隊伍喊着“木鄧賽魯來喲喝——喲……”的變調彝語,手舞足蹈,一會走,一會跑,改變模樣的丈夫逗引着認不出他來的妻子,做出誇張的鬼臉,小夥子逗着羞怯的姑娘作樂,人羣到哪裏,笑聲就到那裏。到了村旁的一塊土地上,人們全都赤足俯身,叩拜生長萬物的大地,與土地親吻,感謝大地母親的賜予,直到與土地混為一體,彷彿迴歸遠古時代的阿細部落……
待每家每户取完火種,人們將“火種”送到村中最大的場院上,點燃篝火,紋身遮面的男人們仗着誰也認不出他來,摹仿各種動物的神態即興表演,狂舞縱歡,有的用小篩子做月琴,短棍做笛子,長棍當二胡,不管手裏拿着什麼物件都成了“樂器”,而樂聲都是從人們嘴裏發出來的;有的男扮女妝為夫婦,懷抱假娃娃,嘴裏哼着即興自編的土著歌謠;有的呼叫着踩火堆、跨火欄、射火箭、轉火磨、闖火陣,就在這種歡樂的氣氛中,人們戀戀不捨地將“火神”和自己手中的“兵器”、“樂器”投入篝火。

阿細祭火節意義

意味着污穢邪魔已被火燒盡,“火神”會保佑來年收成有餘、人壽年豐。就在這時,隨着粗獷奔放的大三絃聲響起,不分男女老少,村民們全都跳起了這塊土地上誕生的“阿細跳月”,盡情宣泄一年中最大的渴望與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