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彝族文化

鎖定
彝族火把節,在彝族人的眼裏,火象徵光明、正義、興盛,象徵着能夠摧毀一切邪惡的強大力量。火把節是彝族人民歡樂、愛情和幸福的節日。
彝歷新年,源於世界上最古老曆法之一的彝族十月太陽曆,是彝族最重要、最隆重的傳統民族節日,屆時,男女老少將盛裝出席 [1] 
中文名
彝族文化
文化代表
彝族火把節
所屬民族
彝族
相關活動
關於火把節的起源,各省的彝族地區民間流傳着許多優美動聽的故事,其中有一個故事説:很久以前,天上地下相通。有一年,天神思體古惹派思惹阿比到人間收税。由於人間鬧災害而歉收,人們交不起租税,人間有位能吃銅鐵的大力士俄體拉巴把收税人思惹阿比打死了。天神大怒,先發洪水想淹歿地上的人類,但洪水被人們戰勝了。天神又放出各種害蟲到人間來吃百姓的莊稼,俄體拉巴和大夥兒圍在火塘旁商量治蟲的辦法,無意中發現一隻掉進火塘裏的蟲很快就被燒死了。於是,俄體拉巴就組織大夥兒舉火把燒蟲,最終戰勝了蟲害,奪得了豐收。久而久之相沿成俗,形成了彝族的火把節。彝族火把節一般都歡度三天,頭一天闔家歡聚,吃酒祝賀。人們把牲畜肉煮熟後切成坨坨,祭祀神靈和祖先,然後用來下酒。晚上燃火把四處照燎,一般持續三個晚上。人們情緒十分熱烈。人們以村寨為單位,高舉火把繞着村寨和田地照燎,猶如千條火龍騰飛。第二天及第三天,火把節進入高潮,整個涼山沸騰了。小夥子穿上民族盛裝,纏着有英雄結的頭帕;婦女們穿着百褶裙,聚集在廣闊的草壩上,進行各種傳統的體育競賽。小夥子們進行摔跤、賽馬、射箭比賽,婦女們則唱歌、跳舞,彈口絃琴。
有的地區,節日期間要打豬打羊祭神;有的地區要宰一隻狗到田邊地頭祭“田公地母”。人們認為火把可以驅鬼除邪,所以點燃火把後要挨家挨户去照耀,邊走邊在火上撒松香,人們稱之為“送祟”。無疑,這是古老的火崇拜觀念的遺蹟。
火把節期間,最熱鬧的地方要算鬥牛場了。鬥牛不僅是一種文娛活動,也是選擇良種牛的好方式,對農業、畜牧業生產很有積極意義。比賽中誰的牛獲勝,意味着該養牛青年是個勤勞的畜牧能手,也往往是姑娘們選擇配偶的好對象。摔跤是火把節中另一項吸引觀眾的活動。兩人摔跤,萬眾聚來,親朋好友,都來助威。賽前賽後,圍觀的姑娘彈着口絃琴,小夥子彈着月琴,表示愛慕之情。
“選美”活動則獨具風采。“選美”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年人任裁判。裁判宣佈“選美”開始後,參加競選的彝族姑娘就圍成圓圈,後者拉着前者手中的花帕,邊走邊唱優美動人的民歌。這裏圍觀的小夥子最多,也最慷慨。小夥子們覺得哪位姑娘最健美,就把早已準備好的禮物交給裁判,請裁判代為轉交給那位姑娘。哪位姑娘收到的禮物最多,裁判就宣佈她當選為美女。當選為美女的姑娘揹着許多禮物,臉上帶着紅霞走出會場的時候,親朋好友都圍攏來表示祝賀;小夥子們更是圍在姑娘的前後,叮叮咚咚地撥彈月琴,表述自己的心聲。圖片為涼山彝族選美連續三年冠軍沙馬烏支。
第四天,由少數人將火把的灰渣掃起來,用酒肉祭祀,以祈吉祥。
語言文字
彝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有6種方言,有名詞、動詞等六類實詞和五類虛詞,詞彙豐富,語法自成體系。
彝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彝文是長方形為主體的音節文字,經歷了從刻畫符號、表意文字到表音的發展過程。彝文最基本的筆畫僅兩種,即直線和弧圓,彝文的造字法可大致分為四種:象形、指事、會意和通假,以通假為最多。彝文具有對稱美的特點,書寫時從右至左。雖然彝文的起源和創始年代尚無統一的説法,但彝文是自成體系的東方文字的事實無可辯駁,在夏代曾經成為官方語言。彝族先民用彝文寫下了大量的文獻經典,如《祭經》、《藥經》、《年算經》、《送魂經》等五萬多冊收藏品,還有大量流散於民間。
當前正推行着兩種不同的彝族文字,一種是傳統彝文,一種是規範彝文。規範彝文又分為兩類:一類是表音的音節文字,以涼山規範彝文為主,一類是表意的音節文字,主要在雲南地區試行。
彝族的文學
彝族文學藝術可分為民間和書面兩類。民間文學包括古老神話、傳説故事、民歌“克哲”、“爾比”和謎語。其中,克哲是彝族民間文學中最具特色的口頭詩歌文學,幾乎包括了彝族民間文學中可以誦唱的詩歌的全部,反映彝族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史詩《梅葛》有“彝族大百科全書”之譽,史詩《查姆》、《阿魯舉熱》為民族文學之瑰寶、民俗文化之珍貴資料。史詩《賒榷濮》、《敍祖白》已譯成漢文公開出版發行。“爾比”是彝族文學的精華,是彝族人民百年來智慧的結晶,是指濃縮於精練化和大眾化了的辭句,更加集中地反映、總結彝族的生產、生活的面貌,並反過來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服務。書面文學由用彝文和漢文創作兩部分組成。前者以《六祖分支》和《六祖魂輝》、《指路經》和《人生三部曲》為重要(《楚雄彝族文學簡史》)。近代書面文學以魯大宗(1846—1922年)之《聽濤軒詩鈔》(漢字寫就)為著名。現代當代詩歌散文以楊森、李成生、李陽喜、李友華、畢繼愛、尹輔軍、龍英琦所創作作品具濃郁民族特色。小説創作以基默熱闊為代表,所著《惹比龍諾的親事》獲州文聯1984年舉辦的“馬櫻花”文學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彝劇、苗劇發展成為獨立劇種。儺戲以雙柏縣法月表鄉一帶的彝族跳大鑼笙、跳豹子聞名海內外。
彝族的美術
彝族的民族美術主要是指繪畫藝術、雕刻藝術、文身藝術和漆繪刺繡藝術。
彝族的繪畫藝術的特點是:古樸而簡明。彝族的繪畫多見於經書上,以竹箋為筆,以鍋煙或藍水兑制而成,簡潔明瞭地反映事物最本質的特徵,達到追求“質”的美的藝術風格。
彝族的雕刻藝術多為在金屬和竹木上手工刻畫,圖案以自然界的花草鳥獸和日常用品為主,常見在寶劍、銀飾、馬鞍、口弦、匕首等的柄把上,使這些器物更具自然美。
文身藝術:彝族的女子在未成年前必須在掌背和手臂上文身,文身的圖案多為所崇拜的圖騰圖案,以確認本族的身份。文身所使用的顏料是用嵩葉煮汁後再添加入鍋灰和一種黑土後所形成的濃汁,工具是一把單數的鐵針。
漆繪藝術:彝族的漆繪藝術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使用的漆料為過濾後的土漆,再用鍋煙、石黃、硃砂調製成黑、黃、紅三色,漆繪的圖案也都是與生活有關的日、月、山、水、樹葉、花草、火鐮等,廣泛繪製在餐具、酒具、兵器和畢摩神具上。
刺繡藝術:彝族女子喜愛使用多種顏色的絲線,將各種圖案繡在男女上衣、婦女手帕、女裙、男褲、荷包、煙袋等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