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阿斯庫路姆戰役

鎖定
阿斯庫路姆戰役(Battle of Asculum)發生在前279年,羅馬共和國在執政官普布利烏斯·德基烏斯·穆斯的指揮下在普利亞的阿斯庫路姆與伊庇魯斯國王皮洛士所帶領的塔蘭託、俄斯克、薩姆奈特人和伊庇魯斯等聯軍作戰,是皮洛士戰爭的第二場戰役。這場戰役皮洛士獲得勝利,但勝利的代價是皮洛士難以承受的,也是西方諺語“皮洛士的勝利”(形容得不償失)的來由。
名    稱
阿斯庫魯姆戰役
發生時間
公元前279年春天
地    點
意大利東南部的阿斯庫魯姆
參戰方
羅馬共和國,伊庇魯斯王國與意大利南部的希臘城邦
結    果
羅馬軍隊被伊庇魯斯聯軍打敗
參戰方兵力
羅馬 步、騎兵四萬,戰車三百輛
伊庇魯斯 四萬人,戰象二十頭
傷亡情況
羅馬 6000人,伊庇魯斯 3500人
主要指揮官
皮洛士(伊庇魯斯國王)

阿斯庫路姆戰役戰爭背景

前280年的赫拉克利亞戰役中,皮洛士的軍隊憑藉戰象衝擊擊敗羅馬軍隊獲得勝利。之後皮洛士果斷地揮軍北上,希望利用剛剛獲勝的餘威,促使羅馬的同盟國背叛羅馬,皮洛士一路攻佔許多坎帕尼亞的城鎮,更進軍至阿納尼,僅僅至羅馬兩天路程,但羅馬同盟國並沒有背棄羅馬。羅馬立即進入準備狀態,連免除兵役的無產者也招募入軍中,還急令兩支羅馬軍隊阻止皮洛士北上。皮洛士知道羅馬城尚有一支羅馬軍隊在那,擔心自身軍力不夠對付,何況還有兩支羅馬軍隊可能切斷退路,皮洛士只得撤退回坎帕尼亞過冬 [1]  。此時,皮洛士決定利用外交途徑解決羅馬與大希臘城邦間的問題,派遣親信齊納斯前往羅馬議和,然而在羅馬退休的執政官阿庇烏斯·克勞狄·卡埃庫斯強烈阻止下告終。 前279年春天,羅馬組建一支新的軍團,又從意大利同盟補充了損失的騎兵,並由新任執政官普布利烏斯·德基烏斯·穆斯和普布利烏斯·蘇爾皮基烏斯·薩維里奧率領。皮洛士得知這個消息後,認識到羅馬軍力就像希臘神話九頭蛇一樣,每當砍掉一個頭後會再生一個新的頭,在這情況下皮洛士只得率軍與羅馬決戰。
由於主要是靠眾籌糧餉、四處募兵和東道主接濟的方式加以維持,所以皮洛士對作戰過程中的傷亡比非常關注。除緊緊跟隨在自己周圍的王室近衞軍,需要較長時間訓練的長槍方陣步兵,很難在戰爭期間就速成出來。至於更多從色薩利克里特色雷斯羅德島招募的傭兵,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快速恢復。因而,他不得不將在隨後會爆發的新一輪大戰中,將自己非常瞧不上的塔林敦人派上前線。同時,也繼續從亞得里亞海對面的希臘募集到少量援兵,甚至開始派徵兵官員到西西里島尋求幫助。
好在羅馬的軍事擴張不僅讓希臘城市感到緊張,也同樣為生活在附近區域的意大利土著所警惕和忌憚。因此,皮洛士的西征軍剛靠岸時,生活在半島最南端的布魯蒂人就表示會派人予以支持。等到聯軍在赫拉克利亞戰役中逼退強敵,早有反心的薩莫奈人盧卡尼亞人也紛紛跑來加盟。正是他們的踴躍參與,讓皮洛士得以為開春後的再度進攻而湊足野戰軍。但精鋭騎兵部隊的損失,依舊無法靠這類臨時手段予以補齊。這也對他日後的臨場部署造成了不小影響。

阿斯庫路姆戰役準備部署

皮洛士在赫拉克利亞戰役中瞭解到羅馬軍團富有機動性。對此,皮洛士對自方的戰列稍加改良來適應羅馬的戰法,在重裝馬其頓方陣之間穿插輕裝的希臘步兵或俄斯克步兵,皮洛士希望因此可以增加軍隊的機動性。馬其頓人置於右翼,中央由伊庇魯斯、大希臘城邦同盟和俄斯克聯軍組成。因方陣在側翼較為脆弱,皮洛士跟以往一樣在方陣的兩側側翼部署騎兵來保護這個弱點。皮洛士自己統率精鋭王家騎兵和戰象作為後備部隊,在方陣後方待命。希臘聯軍方面在騎兵戰力上較有優勢。 羅馬人同樣在赫拉克利亞戰役中獲得教訓,也知道戰象的可怕。羅馬下定決心不計任何代價打敗這個恐怖的野獸,設計一種對抗戰象的牛車(反大象戰車)作為應對,對於這種反戰象裝置的詳細説明仍有些爭議,但可知在這種車輛上佈滿長槍、三叉戟、大鐮刀和抓鈎,甚至可以起火使戰象驚慌失措,而這種反戰象武器由弓兵和投石兵操控,並部署300輛在軍團中。羅馬軍隊由四個羅馬軍團組成,騎兵置於兩翼,總計約四萬人並由兩位執政官率領。
公元前279年春天,皮洛士率領他的新編部隊北上,直逼半島東部的阿普利亞。由於當地土著普遍傾向於效忠羅馬,所以就淪為聯軍方面的蹂躪對象。何況這裏也不是雙方的傳統交手區域,所以能很好的避開防禦部署,強迫共和國派兵前來進行會戰。
果然,元老院在接到盟邦遭襲的消息後,迅速派執政官普布利烏斯率軍趕往救援。其中就包括了由20000公民兵組成的4個羅馬軍團,以及與之數量相當的拉丁盟友。特別是肩負掩護側翼安危重任的騎兵,基本都由這些同盟者負責提供。因為對區域環境更為熟悉,又有沿途嚮導的積極配合,所以很快就阿斯庫路姆城附近捕捉到對手。雙方也很快省去了相互試探階段,直接遣上主力展開全面衝突。

阿斯庫路姆戰役戰役過程

阿斯庫路姆戰役歷經兩天,因羅馬把戰場選在丘陵地且遍佈灌木叢的區域,不適合運用戰象和騎兵,而適於羅馬人的靈活線列戰術,故此皮洛士第一天拂曉時就把所有的步兵投入戰鬥。根據希臘歷史學家哈利卡納蘇斯的狄奧尼修斯記載,皮洛士軍右翼的馬其頓方陣擊破配置在羅馬軍左翼的第一個羅馬軍團和拉丁同盟軍,但中央的羅馬第三個、第四個軍團突破皮洛士軍中央方陣的伊庇魯斯、大希臘同盟和俄斯克聯軍。同時,羅馬盟軍多尼亞(Daunia)的騎兵急行攻入皮洛士軍的軍營中,皮洛士立即派遣後備的騎兵支援中央方陣遭受突破的缺口,並派另一部分王家騎兵擊退入侵營帳的多尼亞騎兵。
當皮洛士軍中央方陣邊戰邊退,使羅馬軍隊遠離陡峭的山坡,皮洛士立即下令戰象往羅馬軍第三、第四軍團衝鋒,起初戰象成功擊退羅馬軍隊,但之後羅馬軍隊躲到較高的灌木叢,使戰象無法發揮該有的效果。皮洛士只得派遣薩姆奈特等輕裝步兵去把羅馬士兵從灌木叢趕出來,但遭到羅馬騎兵攔截而遭到擊退,最後雙方因為天色逐漸暗了下來而各自收兵回營,結束第一天的戰鬥。
第二天天才剛亮,趁著羅馬人尚未走出他們的營地,皮洛士立即派遣輕裝步兵佔領之前的山丘和灌木區,迫使羅馬人在較開廣的地方與皮洛士軍戰鬥。等到羅馬人在發現大事不好,眼前已經是由大象、投石手、標槍和弓箭手組成的混編力量。於是便慌不擇路地逃往河流對面,重新紮營並繼續保持住對峙態勢。希臘聯軍則將易受驚嚇的象隊撤回後方休整,僅以騎兵和輕裝部隊監視對面動向。
上午,羅馬人主動派使節聯絡皮洛士,詢問是否願意讓自己渡河進行決戰。後者考慮到當前戰場基本由自己一手掌握,便欣然同意了這個對自己看似無礙的合理建議。否則,他就必須調動笨重的長槍方陣發起泅渡,比縱容對手來襲更易出現狀況。
稍後,整支羅馬-拉丁大軍便安然返回他們先前據守的河畔空地。作為鐵桿主力的4個軍團,依次組成最堅固的中央陣線,彼此間還安插有忠於共和國的同盟步兵。數千名意大利騎兵分配在固定兩翼,身後還有各有150輛特製的反大象戰車待命。
阿斯庫路姆戰役佈陣 阿斯庫路姆戰役佈陣
皮洛士則將最精鋭的帖撒利和塔林敦騎兵都放在右翼外側,用於保護幾個由伊庇魯斯人組成的長槍方陣。但在他們步兵陣線的最中間部分,是以塔林敦公民為首的各希臘城邦部隊。他們的傳統重步兵裝裝備在靈活度方面有一定優勢,也因被兩頭的伊庇魯斯人和馬其頓人夾着而難於輕易逃跑。至於以薩莫奈人為主的意大利步騎兵,全都被安排在最不要緊的左翼。
羅馬執政官穆斯和薩維里奧企圖在皮洛士的戰象準備衝鋒前先擊敗皮洛士的步兵方陣,然而皮洛士的步兵方陣成功抵擋住羅馬戰列的攻擊,右翼更是再次取勝,邊上的拉丁騎兵雖同樣表現勇猛,卻還是架不住技藝更為嫺熟的希臘式側翼強襲。於是紛紛選擇下馬步戰,收縮到步兵同僚陣線中加強防禦。而戰象也到了衝鋒前的定位。
這時羅馬啓用300輛反戰象車輛並在一開始時獲得良好效果,但皮洛士馬上下令後撤象隊,希臘輕裝步兵(psiloi)、騎兵和戰象上的標槍手驅離並擊退這些車輛,緊接著戰象在毫無阻礙下向羅馬步兵衝鋒,粉碎羅馬的戰線,皮洛士也率領王家騎兵投入戰鬥。
但左翼和中線方向,皮洛士的陣列都出現了不敵。皮洛士做出決斷,迅速拼湊出馳援弱側的臨時分隊。除自己身邊的一部分王室騎兵,還有剛剛從右翼頂端撤下來的多頭大象與輕騎兵。於是,19頭戰象兵合一處,暫時堵住了對手的強側優勢蔓延。但因為對抗過於激烈,國王本人和所有近侍也都在混戰中負傷。兩軍也繼續在各自的位置上形成可怕對峙,再一次將預設的擊潰戰變成了慘烈消耗。
此時,選擇為羅馬而戰的4000名阿皮亞人,因路途遙遠而沒能趕上此前的戰鬥,但還是對希臘聯軍的大營發起襲擊,並在奪取足夠輜重與財物的同時,不忘縱火焚燒整個作案現場。
在穩住前線危局的基礎上,皮洛士再次將戰象和騎兵集中抽調出來,配合輕步兵一起派往營地位置展開救場行動。對方擋不住他們的瘋狂反擊,便在留下一地狼藉後被順利驅逐出去。
羅馬戰線則在皮洛士軍隊的驅趕下向河道另一側撤去,皮洛士以龐大的代價獲得戰役勝利。

阿斯庫路姆戰役戰爭結果

這場戰役羅馬6,000人陣亡,而皮洛士軍3,500名陣亡,還有許多傷員因輜重損失所造成的缺衣少糧,在隨後的幾日內不治身亡。雖然羅馬損失較皮洛士大,但羅馬可以很快招募新兵來補充,反觀皮洛士在這場戰役除了失去許多經驗豐富的傭兵外,還包括皮洛士的好友和重要將領,這是皮洛士短期間無法彌補的。這些損失使皮洛士心中高興不起來,但他的部下們並沒有察覺嚴重性,依然沉浸在勝利的喜悦之中。當一位不知深淺的部將向皮洛士慶祝時,他不無傷心地説:“再來這樣一次勝利,我自己也完了。”(希臘語:Ἂν ἔτι μίαν μάχην νικήσωμεν, ἀπολώλαμεν.) [2]  皮洛士評價羅馬人:“他們就像是從噴泉裏流出的水一樣源源不斷。”
後來人們就將這種得不償失的勝利稱為皮洛士的勝利。

阿斯庫路姆戰役戰後影響

阿斯庫路姆戰役後,皮洛士擔心羅馬人還有餘力再度發難,儘快率領餘部撤回南方,再度派遣使者與羅馬議和,這次僅僅要求羅馬保證塔林敦和其盟友獨立自由,但羅馬以皮洛士離開意大利半島為條件才願意協談。皮洛士先前希望迦太基在這場與羅馬對抗的戰爭中能與自己同盟,然而當羅馬與迦太基為盟國 [3]  使皮洛士的期望落空,塔林敦拒絕向皮洛士提供足夠徵兵所需糧餉也讓皮洛士失望。迦太基的參戰引發日後皮洛士在西西里的行動。
參考資料
  • 1.    1.^ 大英百科全書, Pyrrhus, Britannica, 2008, O.Ed.
  • 2.    2.^ 普魯塔克, 《希臘羅馬名人傳》, 21:8.
  • 3.    3.^ 迦太基和羅馬的盟國關係並不是那麼親密,當迦太基在前280年與羅馬結盟後,並不明確兩者有無幫助。當皮洛士在西西里與迦太基作戰時,羅馬似乎也沒有實質的軍事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