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阿拉布珠爾

鎖定
公元1698年(康熙三十七年),土爾扈特部落迴歸祖國的先遣部隊500人已經在內蒙古地區落腳。在渥巴錫祖父阿玉奇汗委派下,其侄子阿拉布珠爾一行500人,以到西藏朝拜為名,回到祖國。只因與當時的準噶爾部關係緊張,返回道路受阻,遂被清廷安置在嘉峪關附近放牧。公元1731年(雍正九年)奉命移牧額濟納河流域,正式建立額濟納旗,成為一個特殊的中央直接管理的"世襲札薩克旗",上面不設盟,直接歸清朝理藩院管轄,由陝甘總督節制。這500人的先遣回歸和清政府的妥善安置,使土爾扈特蒙古族弟兄感到了祖國的温暖,對日後的最後迴歸起到了示範作用。
本    名
阿拉布珠爾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蒙古族
出生地
蒙古
身    份
渥巴錫父阿玉奇汗侄子
性    別

目錄

阿拉布珠爾相關事蹟

阿拉布珠爾系阿玉奇汗之兄納扎爾瑪穆特之子。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阿拉布珠爾陪同母親、妹妹,率500精兵、13人艾力(村),以熬茶禮佛為名離俄進藏。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清廷詔封阿拉布珠爾為固山貝子,賜牧色爾騰草原。
在這期間,噶爾丹侵擾,清朝征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雍正一年(1723年),額濟納土爾扈特部在丹忠的率領下,又一次到準噶爾參加了平息噶爾丹的戰爭。兩次參戰,建立戰功。後因故請求內遷,雍正九年(1731年),定牧額濟納河。乾隆十八年(1753年),編為獨立旗,授給扎薩克印,為額濟納土爾扈特旗,直屬理藩院。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清政府派出以內閣侍讀圖理琛為首的使團抵達阿玉奇的駐地,説想要將阿拉布珠爾遣回,阿玉奇和納扎瑪穆特説:“阿拉布珠爾已受重祿,並有了棲居之地,我們是很放心的”。
1997年6月16日,《內蒙古日報》第三版發表了東門翁先生的一篇文章,其標題為“土爾扈特萬里東歸的先驅———額濟納旗的由來”。文章史料詳盡明朗,具有獨到的見解。他説:“清代內蒙古各旗中唯一由土爾扈特蒙古族形成的旗是額濟納旗”。
伏爾加河畔,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一月五日(農曆),越過“無滴水寸草的大戈壁”,儘管人畜損失過半,仍於同年六月六日(農曆)到達伊犁。這就是渥巴錫(阿拉布珠爾的侄孫)經過周密準備的東歸。電影《東歸英雄傳》就表現了這一歷史壯舉的英雄豪氣和愛國主義精神。那裏的土爾扈特人對“太陽昇起的東方”嚮往之情與日俱增。4代人籌劃,73年的準備,180天的跋涉,萬里的征戰,使得第二批即土爾扈特部全部迴歸,在歷史上寫下了悲壯的篇章。
今日發射神舟七號飛船的"東風航天城",就坐落在內蒙古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土爾扈特蒙古族同胞,舍小家、顧大家,三遷旗政府所在地,無條件讓出水草肥美的草場,提供軍事禁區、試驗場地數萬平方公里。聶榮臻元帥曾囑咐基地司令員:"不要忘記額濟納人民為國防建設做出了巨大犧牲,有機會一定要回報。"著名科學家錢學森院士2008年5月26日派錢辦同志和兒子錢永剛教授參加"落實胡錦濤總書記談話精神,科學發展沙產業"專家座談會時,向內蒙古自治區代主席巴特爾同志強調了內蒙古的這一特殊貢獻:"內蒙古各民族人民對'兩彈一星'做出了貢獻!"
為紀念蒙古族土爾扈特部先遣部隊迴歸祖國額濟納310週年,本網特載額濟納旗土爾扈特後人喬金加布同志的回憶文章,以志紀念。 當人們談論蒙古族歷史貢獻的時候,很自然地聯想到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統一漠北諸部,建立四大汗國和元朝的豐功偉績;當人們爭看電視連續劇《東歸英雄》的時候,就會被以渥巴錫為首的土爾扈特兒女義正氣壯、反抗欺凌、傾部東歸的悲壯之舉深深感染。然而,人們對內蒙古自治區唯一的這支東歸先遣的土爾扈特部或許還不太瞭解。筆者作為一名土爾扈特人的後代,願意客觀、詳實地介紹我們這個部落的愛國和奉獻的歷史與現狀。
神奇的熱土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到過額濟納的人,會為戈壁的蒼涼而感慨,也會為大漠的雄渾而驚歎,更會為金碧輝煌、波濤萬頃的胡楊秋色那天地造化般的奇特而流連忘返。 歷史學家發現,河流是人類的搖籃。巴比倫、埃及、印度的古代文明都是河流哺育的,在中國,長江、珠江、遼河流域也都發現了大量的古代人類遺蹟,與黃河分享中華民族搖籃之桂冠。額濟納也因弱水而成為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尚書·禹貢》:"導弱水至於合黎;餘波入於流沙。"《山海經》、《漢書》等著作中也都有記載。考古發現,早在新石器時代,這裏已有人類活動。從留下的歷史遺蹟看,其範圍之廣、種類之多為世界所罕見。 漢代甲渠候官遺址和另一處遺址中出土的3萬餘枚漢簡,引出了一門古文化學科--簡牘學。西夏古城哈拉浩特一帶出土的西夏文獻為"西夏學"提供了翔實、豐富、甚至是大體完備的史料,為此有的考古學家驚呼:"西夏學"在額濟納!哈拉浩特還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元朝紙幣,掀開了古錢幣學、古經濟學的新篇章。古代的都市文化可以在許多的文明古都中去瀏覽,而邊塞征戰幾乎只能在額濟納看到比較完全的(或者説最為豐富的)遺蹟。其中藴藏無法估價的文物,誘使外國冒險家多次來此盜寶,引起世界震驚。 漢唐的將士戍守過這裏,歷代文人抒寫過這裏,絲綢古道經過這裏,旅行家馬可波羅到過這裏,新聞家範長江記錄過這裏。就連共和國的領袖人物,也有幾位在這裏體察過額濟納土爾扈特部的風俗民情。 沙俄伏爾加河水留不住的人,祖國的弱水流沙留住了。土爾扈特人歷經數百年風雨,在這裏安居樂業,組成一個平等、互助、團結、發展的民族大家庭。這裏,當之無愧地成為額濟納土爾扈特人新生的搖籃。
翱翔的雄鷹
公元7世紀的唐代,強大的唐帝國版圖周圍,分佈着許多遊牧民族。九姓韃靼活動於蒙古高原。數百年後,九姓韃靼的後人被稱作克烈惕人。當"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崛起於蒙古高原,統一蒙古各部,建立了強大的元帝國,克烈惕部的政治勢力也從蒙古高原的歷史舞台銷聲匿跡。元朝滅亡後,克烈惕部重新崛起,成為北亞地區的強大勢力。傳説,就在這個時期,綽爾期部脱歡太師給克烈惕改名為土爾扈特。 據考證,"土爾扈特"和"克烈惕"是異音同義詞,是渡鴉。克烈惕部首領--土爾扈特部始祖王罕本名為脱括裏,突厥語中指一種猛禽,是雄鷹。以大鳥猛禽為圖騰,在世界各國民族中都相當普遍。克烈惕衰敗之後,改用"土爾扈特"來稱呼,仍保留了原有的含義。 明代,土爾扈特成為四衞拉特聯盟中的一員,遊牧於雅爾所屬額什爾努拉地方,即今新疆塔爾巴哈台一帶。由於種種原因,明崇禎二年(1630年),九世首領和鄂爾勒克率5萬帳、20餘萬部眾,西徙至伏爾加河流域居住,並建立了土爾扈特汗國。幾代土爾扈特人,為了維護民族的獨立自主,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同時,他們也一直同清朝政府在政教方面保持着特殊的往來和聯繫。1698年(康熙三十七年),阿拉布珠爾為首領的一系土爾扈特以進藏熬茶禮佛為名離俄回國,在藏地居住了幾年後,轉而在黨色爾騰遊牧,遂在額濟納河流域居住,使額濟納旗成為清代內蒙古各旗中唯一由土爾扈特蒙古族形成的旗。1771年初,以渥巴錫為首的數10萬土爾扈特人全部東歸,經過半年的跋涉與征戰,於6月6日到達伊犁,回到闊別141年的東土故鄉。 土爾扈特,有着雄鷹一樣的理想,雄鷹一樣的膽略和氣魄。
迴歸的先驅
思戀故土是所有民族的共同心理。處於異國他鄉的土爾扈特人用各種方式表達着自己對故土的懷念。阿拉布珠爾受阿育奇汗派遣,率部回國,使這種思戀達到第一個高潮。 阿拉布珠爾系阿玉奇汗之兄納扎爾瑪穆特之子。1698年(康熙三十七年),阿拉布珠爾陪同母親、妹妹,率500精兵、13人艾力(村),以熬茶禮佛為名離俄進藏。在藏住了5年之久,其間他們前往北京拜見清朝皇帝,後來藉故留下,向朝廷索要棲居地。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清廷詔封阿拉布珠爾為固山貝子,賜牧色爾騰草原。在這期間,噶爾丹侵擾,清朝征討。(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阿拉布珠爾積極向清政府提出要求,並親自率500精兵,前往準噶爾,配合清軍平息騷亂。同年,阿拉布珠爾去世,他的兒子丹忠襲位,1723年(雍正一年),額濟納土爾扈特部在丹忠的率領下,又一次到準噶爾參加平息噶爾丹的戰爭。兩次參戰,建立戰功。後因故請求內遷,1731年(雍正九年),定牧額濟納河。乾隆十八年(1753年),編為獨立旗,授給扎薩克印,為額濟納土爾扈特旗,直屬理藩院。 阿拉布珠爾的回國,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他是額濟納土爾扈特部形成的奠基人和先祖。而且,從一系列事情來看,這一回歸行動是一種投石問路的試探,對於留在伏爾加河畔的土爾扈特不能不產生影響。阿玉奇汗苦心經營,靜觀默察。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清政府派出以內閣侍讀圖理深為首的使團抵達阿玉奇的駐地,説想要將阿拉布珠爾遣回,阿玉奇和納扎瑪穆特説:"阿拉布珠爾已受重祿,並有了棲居之地,我們是很放心的。" 1997年6月16日,《內蒙古日報》第三版發表了東門翁先生的一篇文章,其標題為"土爾扈特萬里東歸的先驅--額濟納旗的由來。文章史料詳盡明朗,具有獨到的見解。他説:"清代內蒙古各旗中唯一由土爾扈特蒙古族形成的旗是額濟納旗。它的形成,有着一段特殊的歷程……。額濟納旗土爾扈特蒙古族是土爾扈特部萬里東歸的先驅。這是他們的驕傲和自豪所在。"在遠離祖國的伏爾加河畔,土爾扈特人一面與清政府保持着聯繫,一面與俄羅斯人周旋,直到阿玉奇汗的重孫渥巴錫在計劃東歸的前3年,要求整個部落不生育孩子,不蓄養幼畜,家家户户製作奶酪、乾肉。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一月五日(農曆),數十萬部眾突然撤離。土爾扈特人扶老攜幼,趕着牲畜,戰勝瘟疫,衝破沙俄、哈薩克和吉爾吉斯人的追截和劫掠,越過"無滴水寸草的大戈壁",儘管人畜損失過半,仍於同年六月六日(農曆)到達伊犁。這就是渥巴錫(阿拉布珠爾的侄孫)經過周密準備的東歸。電視連續劇《東歸英雄》就表現了這一歷史壯舉的英雄豪氣和愛國主義精神。阿拉布珠爾做為一個探路者和東歸的先驅,不斷把信息傳遞到遙遠的伏爾加河畔,那裏的土爾扈特人對"太陽昇起的東方"嚮往之情與日俱增。4代人籌劃,73年的準備。180天的跋涉,萬里的征戰。使得第二批即土爾扈特全部迴歸,在歷史上寫下了驚天地、泣鬼神的悲壯的篇章。

阿拉布珠爾啓示

任何一個民族,如果沒有愛國的追求、統一的意志、堅定的信念,那隻能是一盤散沙,也談不上有什麼發展。如果沒有與環境協調、和諧發展的能力,那就難以生存下去。土爾扈特人的西遷、東歸和數百年的歷程,就是一部意志力、協調力的史詩。回想起來,能使我們得到眾多的啓迪。 和平、發展是幸福生活的基石,因而也是追求的目標,而且,這個目標是民族全體成員的共同願望。當年為了避開戰亂,我們的祖先遠離故土,那是多麼無奈!瞅準時機,毅然迴歸,戰鬥,犧牲,又是何其悲壯!300年來,儘管歷經風雨坎坷,但仍然繁衍生息,不斷進步、發展,這又是何等的執着!共同的願望就是維繫全民族的紐帶,土爾扈特部數十萬人萬里大遷徙,最具震撼力的,當屬這種統一的意志和信念。 思念故土,愛國愛家的精神,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和巨大的現實意義。在異國他鄉,土爾扈特人建立起自己的汗國,併為維護自己的信仰和尊嚴,與沙俄進行不屈不撓的鬥爭。且與清政府一直保持着聯繫,輾轉萬里請安表貢,貿易往來。進而離俄進藏,熬茶禮佛,流連盤桓,請求內附。最終重新回到中國臣民的行列,維護了祖國的完整統一和各民族的大團結,也為中華民族統一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審時度勢,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是先輩留給我們的又一寶貴財富。我們的先輩在外國的土地上巧於斡旋,精心調整和改善與外界的關係;同時派人進藏禮佛與清政府聯絡,表現出政治上的遠見卓識和策略上的靈活機智。新中國成立前夕,額濟納土爾扈特第十二代王爺塔旺嘉布結識了中共地下工作者蘇劍嘯和周仁山同志,在白色恐怖中救助他們安全轉移。最後,毅然脱離國民黨政府,親自給毛主席、朱德總司令通電,宣佈起義,實現了額濟納旗的和平解放。建國後,為了國防科研和航天事業,塔旺加布旗長及其子額爾登格日勒副旗長親自動員全旗牧民,把最好的草場獻了出來,連旗政府所在地也進行了搬遷。 額濟納土爾扈特部迴歸祖國已310年,渥巴錫系土爾扈特部萬里東歸也有230餘年之久,在歷史進程中,他們為生存、生活,或顛沛流離,或刀槍劍戟,艱苦卓絕、英勇頑強,培育了代代相傳的愛國情愫,民族傳統歷久彌堅。
走向新世紀
德德瑪的歌,唱出額濟納,唱出中國,唱響世界。南斯勒瑪、永青加布在家鄉的土地上耕耘,走進了人民大會堂,走上了世界婦女大會的講壇。打開地圖、中國北部有匹撒蹄飛奔的駿馬,那有力的後腿,就是阿拉善;阿拉善的西北,就是額濟納,就是東風航天城。 310年前,中國土爾扈特蒙古人的祖先從伏爾加河畔起程,"向着太陽昇起的東方"浴血東歸。今天,他們後代闊步二十一世紀,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正滿懷"神舟七號"航天英雄太空行走的豪邁和勝利返回的喜悦,為東方巨龍的騰飛、輝煌歷史的再現高歌猛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