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鎖定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拼音:fáng mín zhī kǒu,shèn yú fáng chuān)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先秦·左丘明國語·周語上》。 [1]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防:阻止;甚:超過)指阻止人民進行批評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還要嚴重;比喻不讓人民説話,必有大害。複句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分句。 [4]  [6] 
拼    音
fáng mín zhī kǒu,shèn yú fáng chuān
近義詞
防民之口,甚於防水
出    處
《國語·周語上》
注音字母
ㄈㄤˊ ㄇㄧㄣˊ ㄓ ㄎㄡˇ,ㄕㄣˋ ㄩˊ ㄈㄤˊ ㄔㄨㄢ
語法結構
複句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賓語、分句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成語出處

先秦·左丘明《國語·周語上》:“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1]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成語故事

周厲王是西周時候的一個暴君,他獨斷專橫、殘忍兇狠,誰稍不如他的意,不是遭受酷刑,落得終身殘疾,就是被流放到窮鄉僻壤,弄得妻離子散。 [2] 
老百姓對他恨透了,大家遇到一起就講他的暴行,不滿的情緒四處蔓延。召穆公見人民對周厲王越來越不滿,很憂慮,擔心這樣下去終將釀成大亂,就勸周厲王説:“大王,你這樣做實在太過分了,老百姓快受不了了,到處都在議論你。”周厲王一聽,拍着桌子吼道:“誰敢議論我,立即處死。” [2] 
為了防止老百姓説自己的壞話,周厲王從衞國找來了一個巫師,讓他整天在街上轉悠,聽到誰説自己的壞話就立即來報告。不知有多少人因為説了對周厲王不滿的話被送上了斷頭台。這樣一來,老百姓都不敢議論國君了,甚至連在一起講話也不敢了,怕被誤認為在議論朝政而做了冤死鬼。兩個熟人在街上偶爾遇見,只能互相遞個眼色,擦肩而過,誰也不敢張口。從此,再也沒有怨恨之聲傳到周厲王耳朵裏。他高興極了,覺得自己的辦法真靈,得意洋洋地對召穆公説:“你看,我能禁止百姓發議論,現在沒人敢説我壞話了吧? [2] 
召穆公嘆了口氣,説:“你這是用堵的辦法呀!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所以,治理河流的辦法是疏導,治理國家的辦法是讓老百姓説話,古代聖賢的君主為政,總要讓公卿大臣甚至士大夫發表自己的意見,還要廣開言路,讓天下百姓都有議論政治得失的機會。老百姓嘴裏講的都是心裏所想的話,怎麼可以不讓他們説出來呢?可是周厲王根本聽不進召穆公的勸導,而且變本加厲鎮壓百姓,三年後,激起民憤發生了叛亂,最終被流放到了國外。 [2]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成語寓意

古語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召穆公屢次規勸橫徵暴斂的周厲王,周厲王非但不聽,反而變本加厲地“防民之口”,這種做法本身即是一種“失民心”的做法,這種做法不會降低他的失誤,也不會消除民眾的憤怒。周厲王終落得個被流放的下場。可悲,可憐,卻又在情理之中。如果當初他勤政愛民,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需,那麼也就不會淪落到流放的下場。成語告訴人們,無論何時,處於何種境遇,君與民,都是舟與水的關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統治離不開一國之君,更離不開一國之民。 [3]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指阻止人民進行批評的危害,比堵塞河川引起的水患還要嚴重;比喻不讓人民説話,必有大害。複句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分句。 [4]  [6] 
  • 運用示例
唐·房玄齡晉書·孔嚴傳》載:“古人為政,防人之口,甚於防川。” [1]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諧隱》:“夫心險如山,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怨怒之情不一,歡謔之言無方。”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