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關川道堂

鎖定
關川道堂位於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頭寨子鎮馬家堡村關川河東南岸台地上,現保留兩孔窯洞和門前院子,佔地面積約525平方米。該遺址是清代乾隆年間伊斯蘭教哲赫忍耶門宦創始人馬明心居住、傳教之地。甘肅省文物保護單位。
中文名
關川道堂
地理位置
位於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頭寨鎮馬家堡村
佔地面積
約525㎡
類    型
古建築
年    代
清代
保護級別
甘肅省文物保護單位

關川道堂地理位置

關川道堂位於甘肅省會寧縣頭寨子鎮馬家堡村西北約100米處的臨關川河東南岸台地上。
關川道堂

關川道堂歷史沿革

關川道堂始建於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 [1]  ,為伊斯蘭教哲赫忍耶門宦創始人“道祖師爺”馬明心傳教遺址,是全國各地穆斯林敬仰和崇拜的聖地之一,又稱馬明心教堂。 [2] 
哲合忍耶教派,是中國伊斯蘭教蘇非派中的四大教派之一(虎夫耶、尕德忍耶、庫布忍耶哲合忍耶)。它原是也門國的一個教派,馬明心在也門國求學期間,就在這個教派的清真寺學習,回國後按照中國西北地區伊斯蘭教的現實情況,對該教派的內容進行了改革,使它成為中國伊斯蘭教中的一個新興的派別,傳播於全國10多個省區的穆斯林中。 [2]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新教與老教之間的矛盾激化,爆發兩個教派之間的大規模械鬥,繼而演化為穆斯林信眾與清朝政府之間的戰爭。馬明心在撒拉族地區的信徒蘇四十三等率眾攻佔了河州城,殺死知州、都司,氣焰熊熊。陝甘總督勒爾謹一面派兵赴河州鎮壓,一面飭令安定縣知縣黃道煚將馬明心逮捕,由關川解往蘭州質押。蘇四十三等聞訊夜渡洮河,進逼蘭州城下。甘肅布政使王廷瓚逼令馬明心登城,讓他勸諭蘇四十三等退兵。馬明心站在城頭,將傳教手杖扔於城下。城外的信眾獲得馬明心的暗示,攻城愈加激烈。馬明心遂被王廷瓚所殺,時在乾隆四十六年三月二十七日,年63歲。 [1]  [3] 
馬明心殉教後,關川道堂遭官軍洗劫焚掠,搗毀窯洞,瓦片無存,僅餘遺址。1923年,馬明心曾孫馬元章馬元超到關川尋找到遺址,重修道堂,興建清真寺。及至“文革”,清真寺被拆毀,門窗、木料、磚瓦用於興建小學、大隊部和醫療室。 [1]  [3] 
1978年後,信教羣眾捐款集資,對古窯進行了維修,闢闊院落,又在河牀砌築300多米長的石堤護岸,傍依山勢,遞次而上,新建了一棟集洗浴、住宿、禮拜為一體的四層清真寺,總建築面積820多平方米。院內植栽蒼松翠柏,環境靜雅。 [1]  [3]  1988年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4] 

關川道堂遺址概況

關川道堂
關川道堂(5張)
關川道堂是中國伊斯蘭教哲赫忍耶道統的發祥地,它在哲赫忍耶的發展歷史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現保留兩孔窯洞和門前院子,佔地面積約525平方米。兩孔窯鑿於關川河東岸的崖坎上,洞座東面西,平行並列。洞口闊3.1米,進深10.5米,高8米。窯洞門面用青磚砌就,仿木結構蓮花垂柱造型。洞口青磚包面,進深2.3米,左洞為傳教時所用,右洞為生活所用。左洞磚拱上正中從右向左書“東道發源”四字,右洞口上正中青磚陽刻“書”形圖案,洞門兩側有對聯,上聯“古莊思遠祖”,下聯“靜室諷遺經”。該遺址是清代乾隆年間伊斯蘭教哲赫忍耶門宦創始人馬明心居住、傳教之地。 [2]  [5] 

關川道堂馬明心其人

馬明心
馬明心(2張)
馬明心,(1719—1781)清甘肅安定(今會寧馬家堡)人,一説甘肅階州(今武都)人。又名穆罕默德·召裴,經名伊布拉欣,字復性,道號維尕葉·屯拉。回族。早年曾赴麥加朝聖,受業於也門道堂大伊瑪目伊本·栽尼,學習伊斯蘭教蘇非派教義。乾隆九年(1744)返國,於河州(今甘肅臨夏)宣傳蘇非派哲赫林耶教義(又稱回教新教),旨在革除舊教門宦制度。後被舊教逐回安定,繼續傳教,創哲赫林耶派。二十六年,又抵循化(今屬青海)撒拉族中傳教,徒眾日廣。旋以新舊兩派爭端,覆被逐回安定。四十六年,因徒弟蘇四十三率眾起義事,為清吏捕獲,囚於蘭州,後遇害。 [6] 

關川道堂保護措施

1991年該道堂被會寧縣人民政府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2] 
2011年12月2日,該道堂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7] 
2014年,經報請省政府同意,省文物局《關於公佈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的通知》(甘文局發〔2014〕300號)公佈其保護範圍為“以道堂院落中心(座標:東經104°41′27.9″,北緯36°01′04.2″,高程1654 米)為基點,向東、南各延伸60 米,向西延伸50 米,向北延伸40 米。” [8] 
2018年,省文物局、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關於公佈部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建設控制地帶的通知》(甘文局聯發〔2018〕3號)公佈其建設控制地帶為“保護範圍外向東、南、西、北各延伸50米。” [9]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