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閩浙木拱廊橋

鎖定
2008年,木拱廊橋傳統營造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一年後,“中國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入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2年,“閩浙木拱廊橋”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1] 
在閩浙山區人民長期同大自然搏鬥的基礎上,土生土長髮展的結果,有其發展脈絡和體系。閩浙現存木拱廊橋中,有泰順的三條橋,位於泰順州嶺鄉和垟溪鄉交界的溪流之上,臨界福建省壽寧縣
中文名
閩浙木拱廊橋
地理位置
泰順州嶺鄉和垟溪鄉交界的溪流之上
26.63米
4.00米
建造時間
清道光廿三年(1843)
建橋時間
道光廿三年(1843)

閩浙木拱廊橋簡介

據清光緒泰順《分疆錄》載:“屏南萬安橋三條橋在七都。此橋最古,長數十丈,上架屋如虹,俯瞰溪水。舊漸就圮。道光間裏人蘇某獨力重建,折(拆)舊瓦有貞觀年號。”當地文物部門曾對此做了專門的調查,未能發現“貞觀”年號舊瓦,只發現在一片300×230MM的舊瓦上刻有“丁巳紹興七年九月十二□□工□瓦其米穀□□□□□五十文”字樣(夏碎香:《泰順古橋》,見《温州文物》1984年第一期),並在其上游約10米處的西岸的岩石上發現了三條橋舊橋遺址,共四個方孔和兩個圓孔,其中三個方孔(420×280MM)並列為主柱孔,偏左下尚有一個方孔(290×220MM),皆向東岸傾斜,再下還有兩個垂直的圓孔(直徑約510MM),根據殘留的卯口、周圍相關的地形以及當時橋樑發展的技術水平來判斷,舊三條橋的拱架系統主要可能為八字形撐架。略同於閩浙山區木拱橋拱架的第一系統,其最下的兩個垂直的圓孔或為附加橋柱支撐橋面。此當閩浙木拱廊橋的萌芽與雛形。

閩浙木拱廊橋知名木橋

慶元縣大濟村的雙門橋。據大濟村《吳氏宗譜》載:“宋時吳彀、吳轂兄弟聯登,立雙門於橋側,故名。”又據《慶元縣誌》(光緒版)卷二載:雙門橋為明隆慶元年吳道揆重修。始建年代無考。而在舊雙門橋(該橋於1992年5月8日倒塌,現橋同年12月重建)當心間脊檁下有墨書題記:“時萬曆拾玖年歲次辛卯□□□□□□”。其廊屋明間梁下,有墨書“大宋天聖三年甲子(公元1025)吳彀、吳轂兄弟二公在仝建雙門橋”字樣。雙門橋的木拱梁橋橋式是大宋天聖三年
屏南千乘橋 屏南千乘橋
屏南千乘橋(1025)建成,那其建造的時間要早於夏辣及“牢城廢卒”於北宋明道年間(1032-1033)建造虹橋至少7年,早於無腳橋8年。舊雙門橋長11.50米,寬4.80米。橋木拱架由數十根圓木拼接組合而成,自兩岸各斜出九根圓拱木,水平頂端亦對應出九根圓拱木構成八字撐拱架。斜出拱木與水平拱木間用一牛頭卯接。八字撐拱架上部平鋪木平梁八字撐拱架頂部的水平拱木疊壓,為了消減橫向推力,在斜出拱木上方設“交叉苗”,增強整體拱架的穩定性。水平梁中部與拱架的根部固定在兩岸豎式排架上,豎式排架亦以圓木組成,緊貼兩岸豎立構成框架。排架左右兩側豎兩根長圓木,下部與豎式排架的橫坊木卯接,上部伸出橋面作為廊屋檐柱。或許是由於跨徑較短的原因,舊雙門橋拱架未用同如龍橋拱架的第二系統,但整體結構與如龍橋已極為接近。如八字撐拱架的具體做法、與枋木的卯接手法、“交叉苗”的運用等等,是閩浙木拱廊橋從早期(舊三條橋)到成熟期(如龍橋)之間的一種橋樑形式。
,又稱長橋、彩虹橋、龍江公濟橋,位於屏南縣長橋鎮長橋村,是現存全國最長的木拱廊橋,1988年10月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1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該橋始建於北宋元佑五年(1090),正中橋墩上有一嵌入橋墩的石碑,碑文雲:弟子江稹舍錢一拾三貫又谷三十四石,結石墩一造,為考妣二親承此良因,又為閤家男女及自身各乞保平安。元佑五年庚午九月謹題。至明末因“戊子盜毀,僅存一板”,清乾隆七年(1742)重建,乾隆三十三年又遭盜焚,架木代渡。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復建為34開間136柱橋屋,民國初燒燬。民國二十一年(1932)再度重建,橋身向西北岸延伸為38開間156柱,橋西北端建有重檐橋亭。傳説在這次重建中有一工匠從拱架上跌落河中而安然無恙,故更名為萬安橋。萬安橋橋墩的石碑文告訴人們,該橋的創建年代為北宋元佑五年(1090),決不晚於宋室南遷後即南宋時期。
,位於柘榮縣富溪鎮富溪村舊街尾,始建於宋淳熙十四年(1187),歷代毀建情況不詳,現橋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重建。橋全長25米,寬4.8米,拱跨15.4米,離水高7.8米。東西走向,東以一巨石為自然基座,西端橋台用青石壘砌。橋屋為單懸山頂穿鬥式樑架,7開間,32柱,屋頂為“人”字形,以黑瓦鋪就。橋檐略向河面微斜伸展風雨板壁。橋面以杉木厚板鋪就,平坦堅固。用料經濟,造型莊重沉穩,總體風格樸實簡潔,安全實用,耐風雨侵蝕。據富溪袁氏宗譜記載,該橋系袁氏第十四世祖鑑元公倡建,歷代袁氏後人將歸駟橋作為祖傳遺產加以保護。20世紀60年代初、80年代中期,有過小規模的維修。考證其袁氏宗譜祖系,倡建者第十四世祖鑑元公確實是生活在宋淳熙年間。

閩浙木拱廊橋入選中國世遺預備名單

泰順廊橋,漫漫申遺路,11月17日邁出歷史性的一步。國家文物局於17日發佈《關於印發更新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通知》,浙江省泰順縣、景寧縣、慶元縣,福建省壽寧縣、周寧縣、屏南縣、政和縣聯合申報的“閩浙木拱廊橋”被正式列入本次更新的預備名單。
泰順縣為“中國廊橋之鄉”,境內有廊橋36座,其中15座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我國現存廊橋最集中、最豐富的區域,也是我國擁有“國寶級”廊橋最多的縣。早在2001年,泰順縣為了保護古廊橋,就專門成立了古建築工作委員會。2002年5月,泰順成立了申遺領導小組,考慮到中國古廊橋主要分佈在浙閩邊境的11個縣、市境內,各地的古廊橋彼此之間在風格、建築傳承上都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泰順縣有關部門就提出了“抱團申遺”的想法。今年6月上旬,國家文物局考察專家到泰順,對該縣木拱廊橋申遺工作進行了現場考察。
泰順縣積極打造廊橋文化品牌,通過多年的努力,泰順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從“省遺”名錄跨入“國遺”名錄,並於2009年9月30日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列入“人類急需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0年,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同意在泰順設立“中國廊橋博物園”,該項目計劃投資10億元,目前已被列入省級重點項目。泰順還加大了廊橋文化宣傳力度,發起舉辦中國廊橋國際學術研討會,連續多年與省文化廳、國家文化部非遺中心聯合舉辦了三屆中國泰順廊橋文化節,相繼編輯出版了《鄉土中國——泰順》《泰順廊橋》等幾十部泰順廊橋書籍,不斷擴大廊橋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據介紹,隨着成功入選《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泰順縣人民政府和文物主管部門,將依照《文物保護法》等文物保護相關法律法規,並參照《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加強對轄區內列入《預備名單》的文化遺產的研究、保護和管理,為進一步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奠定紮實的基礎。

閩浙木拱廊橋廊橋“申遺”備忘錄

★2004.8浙江省慶元縣承辦“浙閩兩省木拱廊橋保護與開發研討會”,開始了浙南閩北地區數縣市對廊橋研究、保護與管理的交流活動。同年,浙江慶元、泰順、景寧和福建壽寧等4縣,聯合向國家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標誌着兩省聯合開展廊橋保護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正式啓動。
★2005.9由北京大學世界遺產研究中心闕維民教授主持申報,中國廊橋研究會副會長、南京大學趙辰教授主持修建成功保護的浙江省慶元縣後坑木拱廊橋(紅軍橋)修復項目,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卓越獎”。
★2005.11.24由中國廊橋研究會發起,第一屆中國廊橋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杭州和泰順舉行。泰順、慶元、景寧、壽寧、屏南等浙閩五縣簽署廊橋保護聯合宣言,標誌着兩省聯合開展廊橋保護工作正式啓動。
★2007.9.21第二屆中國廊橋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寧德·壽寧廊橋論壇在壽寧縣舉行,來自福建、浙江兩省的泰順、慶元、壽寧、屏南、周寧、古田、福安、柘榮、福鼎、霞浦等十縣市簽署了《中國廊橋“申遺”壽寧宣言》,提議成立浙閩兩省共同參與的木拱廊橋“申遺”機構,啓動中國木拱廊橋“申遺”工作。研討會仍由中國廊橋研究會發起,上海交通大學福建省文化廳寧德市人民政府主辦,福建省文物局、壽寧縣人民政府承辦。
★2008.1浙江省慶元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廊橋之鄉”;6月,“慶元木拱橋傳統營造技藝”被國務院公佈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一;9月,福建省寧德市組織壽寧、屏南等縣開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9.9.30由浙江省和福建省聯合申報的“中國木拱廊橋傳統營造技藝”被聯合國批准列入首批《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世界級遺產。
★2009.10.15第三屆中國廊橋國際學術研討會暨中國木拱廊橋傳統營造技藝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慶典儀式在屏南召開,來自福建和浙江兩省的屏南、壽寧、泰順等11個縣市的代表,共同簽署了《木拱廊橋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協議書》。
★2011.12.4在浙江省慶元縣召開的第四屆中國廊橋學術研討會上,中國木拱廊橋保護與申遺縣市聯盟成立,福建省的壽寧、周寧、屏南、政和、松溪、建甌及浙江省的慶元、景寧等8縣市簽署了“中國木拱廊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備忘錄,採用聯合方式,向國家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2023年11月23日,福建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全票表決通過了寧德市人大常委會報請批准的《寧德市木拱廊橋保護管理條例》。該《條例》堅持“小切口”立法,全文不設章節共二十七條,在廊橋的整體保護、名錄管理、安防要求、巡查檢修、非遺傳承、合理利用和相關法律責任等方面作了具體規定。《條例》將於2024年1月1日起施行。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