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閩南佛學院

鎖定
閩南佛學院,是弘揚佛法,培養佛家弟子的搖籃。 [1]  閩南佛學院(以下簡稱“閩院”)坐落於鷺島廈門五老峯下,枕山面海,獨擅勝境,是近現代著名的佛教院校之一。閩院以南普陀寺為依託,創建於1925年。從創辦培養了約4000名僧才,為推動近現代中國佛教的復興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新時代的閩院,始終高舉愛國愛教的偉大旗幟,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制度,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佛教中國化方向,認真落實貫徹《宗教院校管理辦法》,按“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詣、品德上能服眾、關鍵時起作用”的標準,辦好僧伽教育,將道風建設、人才培養作為重要任務常抓不懈,推動學院發展與時俱進,積極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的佛教學府,努力開創漢傳佛教僧伽教育與人才培養的新境界 [3] 
中文名
閩南佛學院
簡    稱
閩院
創辦時間
1925年
所屬地區
廈門南普陀寺
類    別
佛教
屬    性
佛教高等學府

閩南佛學院歷史沿革

閩南佛學院(以下簡稱"閩院")開辦於1925年。可分為三個時期:從民國14年至22年為創辦發展時期。此後,由一代高僧太虛親自主持領導,革新教育、教學。嚴整校風,使閩南佛學院開辦不久即蜚聲全國,成為近代中國佛教教育的重點院校之一。第二時期為廈門淪陷時的第一次“復辦"”。閩院雖稱"復辦”由於師生不願當淪陷區的“順民”。無心教學,以及日本侵略者的種種限制。沒有多大的建樹。第三時期是1985年以來的第二次復辦,得到地方黨政領導部門和海內外佛教界的重視和支持,學院從規模設備、師生陣容以至教育教學質量。都達到前所未有的最高水平。
民國13年(1924年)冬。首任南普陀寺方丈會泉和轉逢和尚,接受剛從安徽佛教學校畢業歸來的釋瑞今,釋廣津的建議,決意在南普陀寺創辦佛學院以振興佛教,受到廈門佛教界緇素人士的積極支持,當即聘請原在安徽辦佛教學校的釋常惺來廈門協助籌辦。經一段時間的籌備,於民國14年(1925年)中秋正式招生開辦,公推會泉,常惺為正副院長。初分專修,普通二部,後增闢小學一部,移漳州南山寺開辦﹐稱"南山學校”。
民國16年(1927年),首屆專修部學僧畢業。是年會泉方丈三年任滿,力薦太虛大師繼任方丈兼閩院院長。是年冬。太虛內病往上海就醫,少數學僧發動學潮,太虛聞訊,即派大醒芝峯寄塵三法師及時制止。
民國17年(1928年),修改院章。整頓校規。明確提出“以造就佛教住持僧寶,弘法利生為宗旨”的辦學方針。民國18年冬,將英文成績較好的學僧集中,另組錫蘭留學團,團址設漳州南山寺,改南山學校為閩南佛學院第二院。民國19年,設立研究部,以為品學兼優應屆畢業學僧繼續深造之所。
民國22年(1933年),常惺繼任南普陀寺方丈兼閩院院長。民國28年,常惺去任,性願法師代理。
翌年,戰雲密佈﹐局勢緊張,國民革命軍197師佔駐南普陀寺。構誣當家瑞枝為漢奸,將其槍殺,並搶走寺院存款白銀2000餘元,閩南佛學院學僧大部分疏散回籍,學院因此停辦。
民國27年(1938年)5月,廈門淪陷。民國29年。由日本人把持的廈門大乘佛教會發起倡議,呼籲"復辦"閩南佛學院,經報請日偽當局批准後開始籌辦。推派釋覺斌往上海聘請釋大醒重返廈門擔任院長職務,同時在江蘇高郵善因寺設立招生處,學院於民國30年9月正式復課。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局勢緊張。師生無心教學。第一屆學僧翌年即草草結業。大醒返回江蘇高郵,由當家塊然法師接任。不久。塊然也離開廈門返回原籍淮陰,改由會覺繼任。閩院得以繼續開辦。勉強維持至民國34年日本投降,即告停辦。此後經歷40年方才恢復。
1980年在全國佛教代表會上,有幾位早年在閩南佛學院畢業的與會代表提出復辦閩南佛學院的倡議,得到大會代表的熱烈支持。
1981年。中國佛教協會趙樸初會長來閩視察,向福建省,廈門市黨政部門有關領導提出對復辦閩南佛學院的期望。受到領導的重視和支持。當年,即批准南普陀寺先行復辦佛教養正院。1983年,新加坡佛教總會會長宏船老法師率團回國朝禮名山,對閩院的復辦甚為關懷。在北京訪問時,與趙樸初會長商談支待閩院復辦的具體問題,得到趙樸初的嘉許,並親題學院名匾敦促其成。1984年先行掛匾招生。1985年5月舉行正式復辦的開學典禮 [2] 

閩南佛學院學院宗旨

以“愛國愛教,學修並重”為宗旨;以“學修一體化,學院生活叢林化”的辦學方針;教學上堅持“八宗並重,五明兼顧”。
參考資料
  • 1.    南普陀寺  .廈門市思明區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04-11]
  • 2.    廈門市佛教協會編.廈門佛教志:廈門大學出版社,2006.05,第202頁:第201-202頁
  • 3.    廈門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2022-07-04[引用日期2022-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