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間日瘧原蟲

鎖定
間日瘧原蟲(Plasmodium vivax) 屬於孢子綱。由按蚊傳播。子孢子在按蚊體內形成之後,隨蚊唾液注入人體。先進入人體肝臟,並在肝細胞內繁殖,後移入血液,在紅血細胞內繁殖。大小配子母體在人體內形成之後,隨血液被按蚊吸入體內,並在蚊體消化道中完成有性生殖過程。合子穿過胃上皮,並在上皮與基膜之間定居,進行孢子生殖,形成子孢子,散佈於蚊體務器官。侵襲人體可導致瘧疾 [1] 
中文學名
間日瘧原蟲
拉丁學名
Plasmodium vivax
動物界
原生動物門
孢子綱
亞    綱
晚孢子亞綱
球蟲目
瘧原蟲科
瘧原蟲屬
間日瘧原蟲
宿    主
人和按蚊

間日瘧原蟲簡介

瘧原蟲種類很多,但寄生於人體的有4種,即間日瘧原蟲、惡性瘧原蟲、三日瘧原蟲及卵形瘧原蟲。原蟲寄生在人體肝細胞及紅細胞內,是瘧疾的病原體。瘧疾是世界性的嚴重寄生蟲病,也是我國20世紀50年代提出重點防治的五大寄生蟲病之一。我國主要有間日瘧原蟲和惡性瘧原蟲,三日瘧原蟲和卵形瘧原蟲的流行少見。間日瘧原蟲分佈遍及全國,主要分佈於長江以南、黃淮、江淮及黃河下游地區;惡性瘧原蟲多見於雲南、海南等地 [2] 
經瑞氏或姬氏染色後,紅細胞內的瘧原蟲為藍色的胞質、紫紅色的細胞核、棕黃色的瘧色素。紅細胞內各期瘧原蟲是診斷的依據 [3] 

間日瘧原蟲形態特徵

間日瘧原蟲在薄血片上經瑞氏或姬氏染液染色後,細胞質呈藍色,細胞核紅色、細胞質內的瘧色素呈棕黃色(為瘧色素本色,非染色所致)。被瘧原蟲寄生的紅細胞逐漸脹大、顏色變淡,並出現鮮紅色的薛氏小點,其在紅細胞內的形態有 [4] 
1、小滋養體(環狀體):細胞質染成藍色,呈細環狀,中間有一個染色較淺的大空泡,環的兩端尖細,各自連接位於邊緣的紅色細胞核,似紅寶石戒指。環狀體佔紅細胞直徑的1/3。被寄生的紅細胞無變化 [4] 
2、大滋養體:環狀體繼續發育,蟲體增大並出1現偽足,原蟲的形態極不規則並出現一個或多個空泡及瘧色素。被寄生的紅細胞體積脹大,色澤變淡,出現薛氏小點 [4] 
3、裂殖體:大滋養體繼續增大,偽足消失,蟲體變圓。細胞核分裂成2~10個,稱未成熟裂殖體(早期裂殖體)。細胞核繼續分裂為12~24個,細胞質也隨之分裂為相等的數目幷包繞細胞核,形成裂殖子,瘧色素集中。蟲體佔滿整個紅細胞,為成熟裂殖體(晚期裂殖體)。被寄生的紅細胞變化同大滋養體 [4] 
未成熟裂殖體:核開始分裂,胞質不規則,胞核愈多則蟲體漸呈圓形,空泡消失,瘧色素開始集中,被寄生紅細胞繼續脹大,出現薛氏點 [5] 
成熟裂殖體:裂殖體子為12~24個,通常為16個,排列不規則,瘧色素集中成堆,蟲體佔滿脹大了的紅細胞 [5] 
4、配子體:分雌、雄配子體兩種 [4] 
(1)雌配子體:蟲體較大,幾乎佔滿脹大的紅細胞。細胞質深藍色,核質密染成深紅色,較小,偏於蟲體的一邊 [4] 
間日瘧原蟲 間日瘧原蟲
(2)雄配子體:蟲體較小。細胞質淡藍色.核疏鬆染成淡紅色、較大,多位於蟲體中央 [4] 

間日瘧原蟲地理分佈

瘧疾在我國分佈很廣,其中以間日瘧最多,全國各地均有發現;惡性瘧主要見於長江以南,尤以山區為多見;三日瘧散在於少數地區;蛋形瘧較少見 [6] 

間日瘧原蟲營養代謝

寄生性原蟲是以吞噬、胞飲或透等方式攝取食物。某些原蟲還可通過胞口攝食,食物在內質進行消化,廢物自胞肛或在運動時經胞膜排出 [7] 

間日瘧原蟲生活史

寄生部位:肝細胞,紅細胞 [4] 
中間宿主:人 [4] 
終宿主:雌性按蚊 [4] 
感染階段:子孢子 [4] 
感染途徑:經雌性按蚊吸血傳播 [4] 
間日瘧原蟲在生活史上分兩個時期:有性生殖時期寄生於按蚊體內,按蚊是它的終宿主;無性生殖時期寄生在人體內,人是它的中間宿主。由於在人體寄生部位不同又分兩期:寄生在紅細胞內的瘧原蟲稱為紅細胞內期,簡稱紅內期,寄生於紅細胞外肝細胞內的瘧原蟲,簡稱紅外期 [8] 
1、在人體內的發育:分紅細胞外期及紅細胞內期 [4] 
(1)紅細胞外期:即瘧原蟲在肝細胞內的發育階段。按蚊涎腺中的子孢子(感染階段),隨按蚊刺吸人血時進入人體血液中。約30分鐘子孢子從血液進入肝細胞。間日瘧原蟲子孢子具有兩個不同遺傳型,即速髮型子孢子(TS)和相遲髮型子孢子(BS)。兩型子孢子同時進入肝臟後,TS立即在肝細胞內進行裂體增殖,一個子孢子形成一個裂殖體,裂殖體成熟、體內含有數以萬計裂殖子.裂殖子脹破肝細咆,一部分侵入紅細胞,其餘則被吞噬細胞吞噬。完成紅細胞外期裂體增殖所需時間約8天。BS因種株的不同,經過長短不等的休眠期後,才完成紅細胞外期裂體增殖,裂殖子再侵入紅細胞內發育,故紅細胞外期BS同間日瘧疾的復發有關 [4] 
(2)紅細胞內期:即瘧原蟲在紅細胞內的發育階段。肝細胞破裂釋放的裂殖子侵入紅細胞內發育,經環狀體、大滋養體、未成熟裂殖體.至48小時發育為成熟裂殖體,脹破紅細胞後裂殖子釋放,一部分被吞噬細胞吞噬消滅,另一部分侵入正常的紅細胞重複其裂體增殖,如此反覆循環,完成一次紅細胞內期所需的時間,間日瘧原蟲為48小時。瘧原蟲在紅細胞內期的裂體增殖,經過幾代發育之後,部分裂殖子進入紅細胞,不再進行裂體增殖,直接發育成雌、雄配子體。成熟的配子體如被雌按蚊吸入,則在按蚊體內繼續完成有性生殖,否則經一定時間後即變性,而被吞噬細胞消滅 [4] 
2、在按蚊體內的發育:當雌性按蚊叮歧瘧疾病人或帶蟲者時,各期瘧原蟲均可經血液進入蚊胃內,濾養體和裂殖體均被消化。雌、雄配子體則繼續發育為雌配子、雄配子,兩者結合為合子。合子伸長能動成為動合子,穿過蚊胃壁,在彈性纖維膜下形成囊合子,囊內瘧原蟲分裂增殖,形成成千上萬個梭形子孢子,子孢子破囊而出,經蚊血淋巴到涎腺、當按蚊吸血時子孢子隨涎液進入人體 [4] 

間日瘧原蟲宿主

間口瘧原蟲有兩個宿主:按蚊為終末宿主,人為中間宿主。間日瘧原蟲能引起人患瘧疾。當被間日瘧原蟲感染的雌按蚊叮人時,其唾液中瘧原蟲的長梭形孢子隨唾液進入人體後,經血液循環侵人肝細胞內生長繁殖,成熟後又侵入纖細胞內繁殖,使紅細胞大量破裂而發病。患者的症狀為間日發冷發熱,俗稱“打擺子” [9] 

間日瘧原蟲致病作用

1、潛伏期:子孢子進入人體到瘧疾發作前的間期為潛伏期,包括紅細胞外期和一定時期內的紅細胞內裂體增殖所需的時間 [10] 
間日瘧潛伏期短的14天,長的達到6~12個月,甚至可達2年。惡性瘧平均12天;三日瘧平均30天 [4] 
2、發作:瘧原蟲的致病階段主要是紅細胞內期,紅細胞內瘧原蟲的裂體增殖可引起瘧疾的發作。典型的瘧疾發作表現週期性寒戰、發熱和出汗三個階段。其發作週期與瘧原蟲紅細胞內期裂體增殖週期相一致。如間日瘧隔一天發作一次、三日瘧隔兩天發作一次。瘧疾發作是成熟裂殖體脹破紅細胞引起,瘧原蟲的裂殖子、代謝產物,殘餘和變性的血紅蛋白及紅細胞碎片等一起進入血液,一部分被吞噬細胞吞噬,使吞噬細胞釋放內源性熱原質與瘧原蟲的代謝產物共同作用於丘腦的體温調節中樞引起發熱。如果血液中有兩批或兩批以上瘧原蟲先後發育成熟或感染兩種以上瘧原蟲,則為不規則的瘧疾發作,即發作無週期性 [4] 
3、再燃:瘧疾初次發作停止後、紅細胞內少量殘存的瘧原蟲,可因機體兔疫力下降及瘧原蟲變異等因素,重新大量增殖,再次出現瘧疾發作,稱為再燃。四種瘧原蟲均可出現再燃。再燃發生的時間多在瘧疾初發停止後兩個月內 [4] 
4、復發:瘧疾初發後,紅細胞內的瘧原蟲已被消滅,但經過數月或更長時間,由於肝細胞內BS結束休眠期進行裂體增殖產生的裂殖子,侵入紅細胞引起瘧疾的再次發作,稱為復發。間日瘧復發的高峯,多在第一次發作以後6~9個月出現 [4] 
5、貧血與脾腫大:瘧疾多次發作後。由於紅細胞被大量破壞及免疫病理損傷,可引起貧血。發作次數愈多,貧血也愈嚴重。此外。瘧原蟲及其代謝產物刺激病人體內巨噬細胞,使其大量增生,引起脾腫大。有些病人還可出現肝臟腫大 [4] 
6、兇險型瘧疾:在機體免疫力低下,感染瘧原蟲數量多的情況下。可出現兇險症狀。表現為持續高熱、抽搐、昏迷(腦型瘧);腹痛,嘔吐、腹瀉(胃腸型)等,病死率高,極易誤診,多見於惡性瘧。腦型症也偶見於間日瘧病人,小兒多見,易誤診為乙型腦炎 [4] 

間日瘧原蟲寄生蟲學檢查

1、病原檢查:間日瘧、三日瘧宜在發作前後數小時至十餘小時採血;惡性瘧應在開始發作或發作時血較宜。病原檢查一般在同一張載玻片上同時製作薄血膜與厚血膜。在薄血膜上瘧原蟲形態易於辨認,但檢出率低。厚血膜中瘧原蟲集中易於檢出,但因紅細胞破壞,而不易辨認。檢查時.先查厚血膜,發現瘧原蟲時,再查薄血膜鑑定蟲種 [4] 
2、免疫學檢查:用於流行病學調查、常用的有間接螢光抗體試驗、間接血凝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4] 

間日瘧原蟲防治原則

1、控制傳染源:早期發現病人,及時進行現症病人和抗復發治療 [4] 
2、滅蚊、防蚊、切斷傳播途徑 [4] 
參考資料
  • 1.    朱志民主編,江西省動植物誌,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60頁
  • 2.    許鄭林主編,寄生蟲檢驗技術 第2版,人民軍醫出版社,2012.01,第89頁
  • 3.    韓樂雲,熊操主編;李友玉總策劃;許丹丹,肖述穩,餘志剛副主編,免疫與病原生物 第2版,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01,第270頁
  • 4.    李漾明,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221頁~第224頁
  • 5.    楊毅梅主編,人體寄生蟲學實驗指導,雲南民族出版社,2007.9,第27頁
  • 6.    河北新醫大學《赤腳醫生參考叢書》編寫組編,基礎醫學問答5血液系統,人民衞生出版社,1976年07月第1版,第182頁
  • 7.    伍參榮主編,病原生物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1,第268頁
  • 8.    李功信 鄒寶生等,北方四省區中等衞生學校教材 醫學微生物學及人體寄生蟲學(供醫士、護士、助產士等專業用),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年11月第1版,第177頁
  • 9.    王素英,宋錫全主編,生物科學,貴州教育出版社,2006.10,第95頁
  • 10.    王嵐主編,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8,第28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