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開封起義

鎖定
開封起義又稱河南辛亥革命,1911年河南同盟會人員在當時省城開封舉行的反清武裝起義,先後在同一年舉行三次武裝起義,雖然以失敗而告終,但影響深遠,給清政府在河南的統治以沉重打擊。
中文名
開封起義
別    名
河南辛亥革命
發生時間
1911年
發生地點
開封
參戰方
河南同盟會人員和清政府
主要人物
周德培
李鏡吾
結    果
失敗

開封起義背景介紹

1905年,同盟會建立之時,留日河南籍學生踴躍參加,建立同盟會河南支部,並在日本創辦《豫報》、《河南》雜誌,宣傳革命。1908年,部分革命黨人回開封秘密組織河南同盟會支部,聯絡省內革命人士,宣傳革命思想。1909年12月,革命黨人杜滔等回汴,與在汴的革命黨人楊源懋等在中州公學建立河南同盟會總分會,並分赴各縣發展組織,成立分會。1911年春,河南革命黨人在開封集議,決定加緊聯絡會黨、新軍及綠林武裝,並於開封籌辦了《國是日報》。隨即,同盟會員周德培奉命來汴,聯絡仁義會,組織“仁義革命軍”,計劃刺殺豫巡撫寶棻,因叛徒張維翰出賣,周德培、王仕成等一起被捕,計劃宣告失敗。 [1] 

開封起義起義過程

1911年年初,同盟會總部在黃興趙聲的主持下籌備廣州起義,同時派遣各省同盟會員回本省組織響應。趙聲派周德培秘密潛回開封,策劃起義,任命周為河南同盟會“全省之首領”。同時,命李鏡吾自漢口運送軍火到開封,供起義使用。 [2] 
周德培,留學日本,1910年10月加入同盟會。接受任務後,周德培隨身攜帶孫中山致河南同盟會的信函、密札及起義經費2000兩,回到開封 [2] 
周德培雖為河南人,但與國內的河南同盟會組織並不熟悉,擔心找不到可信賴的人,又自我束縛於自己被任命為河南同盟會“首領”。抵達開封以後,他沒有聯繫同盟會組織,而是依靠民眾社團 “仁義會”,並吸納清政府裁撤綠營兵而丟掉飯碗的被裁士兵們。仁義會首領餘化龍等人同意起義反清,卻不肯將“仁義會”改為“河南革命軍”,要保留“仁義”二字。周德培只好將準備起義的隊伍稱為“仁義革命軍”,共1300餘人,並吸納全體仁義會員參加同盟會,還邀外地會員前來開封,定於農曆七月十五(1911年9月7日)舉行起義。 [2]  但是周德培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當時的河南省城開封及一些府縣,同盟會河南分部和各地同盟會員已經做了大量的革命宣傳和發動工作,又熟悉情況,應該發揮他們的作用,一起策劃起義。周德培沒有依靠同盟會組織,使起義缺少可以信賴的骨幹力量;依靠“仁義會”和被裁清兵,使參加起義的人員成分複雜。 [2] 
有革命黨人潛入開封的傳聞,巡撫寶棻已得到稟報。於是派了10個人專門打探革命黨消息,並四處收買眼線。 [2] 
至農曆閏六月初,寶棻手下收買到“仁義會”的張維翰,告以革命軍首領名姓及聚會之地,並將所得之委札等物一起呈繳。農曆閏六月初七晚,叛徒張維翰指引清兵包圍了周德培家,在其家中搜出趙聲委札1角,關防1顆,人名冊1本,周德培和其父周惟義被捕。周惟義乃一清朝副將,曾署理總兵。寶棻指揮清兵又拿獲王化成等16人。 [2] 
另外,同盟會員李鏡吾運送軍火,農曆閏六月初五由漢口啓運,不巧,有郾城本縣差役與之同車,差役到郾城後下車,遂向知縣報告。13箱軍火被清兵拿獲,內有快槍130支,火藥和子彈兩箱。李鏡吾當場被捕,即押送開封。 [2]  清廷重新起用袁世凱後,袁派北洋新軍增援武漢清軍。清軍陷漢口,革命軍退守漢陽。革命軍總司令黃興欲斷清軍後路,減輕對革命軍的壓力,命留日同盟會員張鍾端回汴,發動起義。
這次開封起義,在清軍的血腥鎮壓下,起義還未舉行便遭遇失敗。 [2]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秋,河南省政府在開封市南關新建烈士墓(現南關紀念塔東側的市供銷社倉庫院內),遷葬烈士遺骨,定名為“辛亥河南十一烈士墓”,周圍闢為“烈士公園”。墓前紀念碑記載張鍾端、張照發、王天傑、張得成、劉鳳樓、徐振泉、李鴻緒、王夢蘭、李幹公、單(丹)鵬彥(晏)、崔德聚等11位烈士。此時的碑文沒有張樹寶和張香尼,記載有張得成和王夢蘭,其他9位烈士同前邊所述。由此,河南辛亥革命11烈士實際涉及13位烈士。 [2] 
1981年,開封市人民政府在開封禹王台公園新建“河南辛亥革命十一烈士墓”,將埋葬在紀念塔東側院內的烈士遺骨遷葬於此,陵墓仍按原樣修建,供人們瞻仰憑弔,緬懷先烈。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