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長安羈旅行

鎖定
《長安羈旅行》是唐代詩人孟郊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這首詩寫詩人羈旅長安的貧窮困境,真實動人。詩人不僅運用細節描寫逼真地刻畫出個人的窮愁潦倒,而且入木三分地揭露了世態炎涼,揭示了正直耿介之士在封建社會里必然遭遇的命運,既有失意之慨,也有憤懣之情。詩的結尾流露出隱居的願望,詩人認為君子不應處“喧競場”,而應學陶淵明高歌《歸去來兮辭》,才是返璞歸真的正道。全詩語調雖悲苦,語言卻峭健有力,述情直切,其文筆老到,有淵明之風。
作品名稱
長安羈旅行
作    者
孟郊
創作年代
唐代
出    處
樂府詩集
作品體裁
五言古詩

長安羈旅行作品原文

長安羈旅行
十日一理髮,每梳飛旅塵
三旬九過飲,每食唯舊貧
萬物皆及時,獨餘不覺春
失名誰肯訪,得意爭相親
直木有恬翼,靜流無躁鱗
始知喧競場,莫處君子身。
野策藤竹輕,山蔬薇蕨新
潛歌歸去來,事外風景真 [1] 

長安羈旅行註釋譯文

長安羈旅行詞句註釋

⑴長安羈旅行:樂府新題。北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收入《新樂府辭》中。寫羈旅貧困之狀,寄喻立身處世之道。其造詞鑄句,戛戛獨造,有意形成一種古樸直拙的風格。羈旅,長久地旅居他鄉。
⑵理髮:梳理頭髮。
旅塵:因旅途奔波而沾滿的塵土。
⑷“三旬”句:一個月只飲了九次酒。《説苑·立節》:“子思居於衞,緼袍無表,三旬而九食。”陶淵明擬古九首·其五》:“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孟郊詩意本此。三旬,一個月。十天為一旬。過,次。
⑸“每食”:每食總是向來的粗茶淡飯。語出《詩經·衞風·氓》:“自我徂爾,三歲食貧。”舊貧,指食物既陳舊又匱乏。
及時:得時。《周易·乾卦》:“君子進德修業,欲及時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⑺餘:我。不覺春:感受不到春天的到來。
失名:指科舉求仕失意。唐代人非常看重進士科舉,而詩人屢舉不第,自然感到失名辱身。
⑼得意:有權有勢的時候。
⑽直木、靜流:皆比喻賢士高人的居處之地。恬翼:閒靜自在的禽鳥,喻高潔的賢人隱士。
⑾躁鱗:貪婪狡猾的魚龍,比喻投機鑽營的勢利小人。《晉書·殷仲文傳》:“洪波振壑,川無恬鱗。”此詩翻用其意。
⑿喧競場:爭名逐利的場所。這裏指長安。
⒀野策:隱士用的手杖。
薇蕨:薇菜和蕨菜,都是野菜。《史記·伯夷列傳》:“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後以薇蕨為隱士之食。
⒂潛:陶潛,字淵明,東晉詩人。一説潛歌,即低聲吟誦。歸去來:指陶淵明去彭澤令歸隱田園所賦《歸去來兮辭》。來,語氣詞。
事外:世事塵俗之外。陶淵明《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弱齡寄事外,委懷在琴書。”風景真:即陶淵明《飲酒二十首·其五》“此中有真意”之意。真,真實,真誠,與世俗社會的虛偽相對。 [2]  [3]  [4-5]  [6] 

長安羈旅行白話譯文

我客居長安,十來天才能梳理一回頭髮。每每梳理時,飛揚起羈旅的風塵。
一月三旬只能飲九次酒吃九頓飯,每次吃的都是不變的粗食淡飯。
世間萬物都沐浴着和煦的陽光,只有我卻感受不到春光的降臨。
世上人誰肯與我這科舉仕途上失意無名的人交往,那科舉高中仕途得意的人門前世人爭相親近。
筆直的樹上自然有閒適的飛禽棲息,平靜的深水中怎容得了貪婪躁進的魚龍逡巡。
長安就是個爭名逐利的名利場,我們這些賢士君子豈能在這裏容身。
像隱士那樣,拄着輕輕的藤竹杖漫遊于山野,嘗着新鮮的山蔬野菜,享受這大自然的温存。
我要像陶淵明那樣,高歌“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隱居田裏,領略大自然美妙動人的真諦,拋卻爭名逐利的世塵。 [7] 

長安羈旅行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唐德宗貞元八年(792),當時孟郊初試落第。他為人孤直耿介,入長安求仕,卻事與願違,滯留都城,貧困無助,飽經世態炎涼,心中不平乃有此作。 [2]  [8] 

長安羈旅行作品鑑賞

長安羈旅行文學賞析

這首詩抒發了詩人落第後心中的怨憤之情,諷刺世俗爭名逐利,趨炎附勢。詩中也流露出詩人萌生摒棄浮名,效法陶淵明歸隱田園之志。詩中雖多苦語窮音,卻古淡自然,將詩人的生活及品格真切地顯現出來。
“十日一理髮,每梳飛旅塵”,以理髮間隔時間之長、頭髮沾染塵土之多,來表現羈旅奔波的勞苦。“三旬九過飲,每食唯舊貧”,寫詩人貧困不堪,酒食難得,而且每頓還是以往的粗茶淡飯。儘管三十天中只飲酒九次,但由於詩人把“三”和“九”並列,還是給人飲酒過度的假象。這幾個數字同時也表明了詩人的不平衡狀態,不是一對一,而是十對一,九對三。“十日”“三旬”一方面説明時間相隔之久,另一方面也表明羈留時間之長。因為唐代科舉考試是在秋季開考,到次年春天才發榜公佈,所以遠道而來的應試者須在長安淹留半年有餘。“萬物皆及時”以下四句寫對於萬物來講春天是“及時”的,而詩人卻感到自己與這種環境格格不入,沒有人來探訪使他精神上感到孤獨寂寞。前八句描繪寒士的辛酸惟妙惟肖,無疑是詩人切身生活體驗的結果。其困窘之狀活靈活現,世態炎涼亦揭示頗深,真是“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這是舊社會的普遍現象。
“直木有恬翼,靜流無躁鱗”,是説正直的樹木上棲息的是安靜的鳥,平靜的水流中不會有躁動不安的魚,比喻人必須與生活環境相協調。由此詩人發出感嘆,“始知喧競場,莫處君子身”,才知道明爭暗鬥的名利場不是君子處身的地方。這裏的“君子”,頗有一些自況的意味,其辭淡淡,其情甚幽。結尾四句,詩人宕開一筆,轉而讚美隱居生活。“野策藤竹輕,山蔬薇蕨新”,藤竹做的手杖十分輕巧,薇、蕨之類的野菜非常新鮮。歸隱田園比困居京城要好得多,山蔬優於長安的“舊貧”,詩人在長安無法感受到的春天在鄉間也能呈現出來。詩人對兩地客觀環境的描寫驚人地相似,然而他投射於兩個世界的價值和情感的色彩卻使它們截然對立。詩人想要像伯夷叔齊那樣過着與世隔絕的隱居生活,並且低聲歌詠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避開人事喧嚷的塵世,在大自然中(“事外”)享受高潔、寧靜的生活。詩人於無可奈何之中給自己設想了一個歸宿,雖然這種消極避世的態度並非其初衷。詩末雖作逍遙曠達之語,但詩人內心的哀怨之情終不可掩。 [2]  [3]  [5]  [9-11] 

長安羈旅行名家點評

南宋範晞文《對牀夜語》:東野詩云:“靜木有恬翼,淺波無躁鱗。乃知喧競場,莫處君子身。”蓋謂君子之立身,不容不擇其所。 [7] 
南宋國材評《孟東野詩集》:(“十日”二句)客中實話。(“直木”二句)雖有所本,翻案自佳。 [7] 
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直木一聯,傳出君子之品。 [7] 
清代範大士《歷代詩發》:字不輕下。 [12] 

長安羈旅行作者簡介

孟郊 孟郊
孟郊(751—814),字東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少年時隱居嵩山。近五十歲才中進士,任溧陽縣尉。與韓愈交誼頗深。其詩感傷自己的遭遇,多寒苦之音。用字造句力避平庸淺率,追求瘦硬。與賈島齊名,有“郊寒島瘦”之稱。有《孟東野詩集》。 [13] 
參考資料
  • 1.    黃鈞,龍華,張鐵燕等校. 全唐詩 4[M]. 長沙:嶽麓書社, 1998:550.
  • 2.    王軍選注. 韓孟詩派選集[M]. 北京: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 1993:5-6.
  • 3.    孟二冬著;費振剛主編. 韓孟詩傳[M]. 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3:240-241.
  • 4.    繆鉞,張志烈主編. 唐詩精華[M]. 成都:巴蜀書社, 1995:557.
  • 5.    胡光舟,周滿江主編. 中國曆代名詩分類大典 4[M]. 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 1990:60-61.
  • 6.    孫建軍,陳彥田主編;於念等撰稿. 全唐詩選注[M]. 北京:線裝書局, 2002:2875.
  • 7.    王洪,喬力主編. 中國文學寶庫 唐詩精華分卷[M]. 北京:朝華出版社, 1991:707-708.
  • 8.    張忠綱主編. 全唐詩大辭典[M]. 北京:語文出版社, 2000:170.
  • 9.    (美)斯蒂芬·歐文著;田欣欣譯. 韓愈和孟郊的詩歌[M].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4:50-51.
  • 10.    尹佔華著. 唐宋文學與文獻叢稿 上[M].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2014:129.
  • 11.    鍾優民著. 新樂府詩派研究[M]. 瀋陽:遼寧大學出版社, 1997:79.
  • 12.    陳伯海編. 唐詩匯評 中[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5:1866.
  • 13.    俞平伯,蕭滌非,周汝昌,施蜇存等撰寫. 唐詩鑑賞辭典 2[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7:78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