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長吻原海豚

鎖定
長吻原海豚(學名:Stenella longirostris)吻突細長為體長的8.1%~9.9%,為原海豚屬中最長者。額隆不甚高,較平穩向頭後延伸,吻與額界限明顯。呼吸孔為新月形位於頭頂部稍偏左。背鰭三角形,略呈鐮壯,位於體背中部,頂端不甚尖而微後傾,後緣稍凹進。尾鰭缺刻深。背部藍黑色,體側色淡,腹面白色,眼至吻突前基與眼至鰭肢各有一條黑色帶,上頜黑灰色,下頜及腹面白色。成年體側有稀疏灰白色斑點。背鰭、鰭肢及尾鰭上下方皆藍黑色。
喜集羣出遊,多結成數十頭至數百頭甚至上千頭的大羣。在東太平洋熱帶海域與大羣點斑原海豚一起混遊,有時也與瓜頭鯨、小虎鯨等混羣。游泳迅速,性情活潑,善於跳水,全身可躍出水面1~2米高,變化多樣,跳出水面後以體軸為中心能旋轉數次方再入水,故有“飛旋海豚”(Spinner Dolphin)的雅稱。不懼怕船隻,常跟隨船隻在船首乘波逐浪跳躍嬉戲。
外文名
Spinner Dolphin
別    名
飛旋原海豚
飛旋海豚
長吻飛旋海豚
中文學名
長吻原海豚
拉丁學名
Stenella longirostri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哺乳綱
亞    綱
獸亞綱
鯨目
亞    目
齒鯨亞目
海豚科
原海豚屬
長吻原海豚
亞    種
4亞種
命名人及年代
Gray,1828年

長吻原海豚形態特徵

喙狹長。體細長,具上、中、下三色色斑。背鰭接近三角形。頭骨的齶溝很淺。
長吻原海豚
長吻原海豚(22張)
成體體長1.29~2.35米,雄性比雌性略大。長吻原海豚體型細長,喙長而細,在額隆頂點處的頭部也很狹長。背鰭基本為三角形,但有各種變化,從略呈鐮刀形的直角三角形到直立的等腰三角形。在美洲的地方種羣的成年雄性,背鰭可向前傾斜以至於看上去好像在倒退着游泳。與此相關,這些個體的尾柄腹側具擴大的肛後脊。仔豚和幼體的背鰭更多地呈鐮刀形。 [1] 
多數地區的個體呈上、中、下三色的色斑,即暗灰色的披肩,淺灰色的體側和白色的腹部。披肩的下緣自眼的上方向後,在背鰭下方處最低,折向背方止於背鰭與尾葉間的中點處。有一條暗色條紋從鰭肢到眼,其上沿有1條細的淺色線。有1條暗灰色的眼紋到達或接近額隆頂點。喙的背面中央,從呼吸孔至喙端有1條暗色條紋,其前端擴大,使喙的前端呈黑色或暗灰色。此暗色與暗灰色的唇斑相連。鰭肢和尾葉的背面和腹面均中灰色至暗灰色。白色的腹面有時綴有中灰色斑點。在熱帶東太平洋的有些亞種,披肩與體側面的反差不明顯或消失,體色比較單一。
頭骨的吻突出狹長且背腹扁,齶溝很淺,顳窩和腦盒小。上、下頜每側各有40~60枚非常尖細的牙齒。
脊椎骨總數69~77,典型的椎式為:C7;T15;L18;Ca33 = 73(枚)。 [1] 
注:(C:頸椎,T:胸椎,L:腰椎,Ca:尾椎

長吻原海豚近種區別


長吻原海豚
體量
成體體長1.29~2.35米,雄性比雌性略大
雄性平均最大體長2.4米,雌性2.2米
特徵
吻突細長為體長的8.1%~9.9%,為原海豚屬中最長者。額隆不甚高,較平穩向頭後延伸,吻與額界限明顯。呼吸孔為新月形位於頭頂部稍偏左。背鰭三角形,略呈鐮壯,位於體背中部,頂端不甚尖而微後傾,後緣稍凹進
喙中等長。體稍粗,具藍色和白色的色斑,背側的披肩藍色或藍灰色,有1條白色至淺灰色的脊斑從脅部插人披肩伸展到背鰭下方(類手指狀圖案)
圖片
長吻原海豚 長吻原海豚
條紋原海豚 條紋原海豚

長吻原海豚生活習性

常200多頭組羣出遊,1000頭的大羣也有發現。社交能力強,善與其它海洋動物或同類結伴而行,已知的交往對象包括:花斑原海豚黃鰭金槍魚鰹魚。長吻原海豚一般在靠近水灣的淺水休眠,醒後遊入深海區,捕食水層垂直遷徙的魚羣,在幽深昏暗的水下,它們也易遭受天敵襲擊。此類海豚羣中存在等級序列,該序列以威脅度高低降序排列,同時涉及關係的緊密親疏。所謂“威脅”一般是指簡單的輕撞或唐突的姿態。在遠離公海的封閉水域,海豚羣體的等級秩序便能發揮作用。 [2] 
通過回聲定位、互相觸碰進行交流。醒後是它們最活躍的時間。長吻原海豚會表演各種水面跳躍,飛旋躍水是其中的標誌性動作,而俗稱“飛旋海豚”也源於其驚人的空中旋轉動作,在夜裏,這套動作被頻繁上演。
肉食性,主要以大洋性中、上層羣棲魚蝦和烏賊為食,其捕食的獵物大多數為垂直遷移物種。 [2] 

長吻原海豚分佈範圍

南北半球的熱帶和亞熱帶海域皆有分佈,範圍大致在北緯40度——南緯40度之間。 [3] 
長吻原海豚大洋分佈 長吻原海豚大洋分佈 [4]
原產地(海域):美屬薩摩亞、安圭拉島、阿根廷、阿魯巴島、澳大利亞、巴哈馬羣島、巴林、孟加拉國、伯利茲、百慕大、巴西、英屬印度洋領地、文萊達魯薩蘭國、柬埔寨、佛得角、開曼羣島、中國、可可島、哥倫比亞、科摩羅、庫克羣島、哥斯達黎加、科特迪瓦、古巴、吉布提、多米尼加、多米尼加共和國、厄瓜多爾(加拉帕戈斯羣島)、埃及、薩爾瓦多、斐濟、法屬波利尼西亞、加納、關島、危地馬拉、洪都拉斯、幾內亞、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牙買加、日本(本州)、肯尼亞、基里巴斯、利比里亞、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馬爾代夫、馬紹爾羣島、馬提尼克、毛里求斯、墨西哥、密克羅尼西亞、莫桑比克、緬甸、荷屬安的列斯羣島、新喀里多尼亞、尼加拉瓜、紐埃島、北马里亞納羣島、阿曼、巴基斯坦、巴拿馬、巴布亞新幾內亞、秘魯、菲律賓、波多黎各、留尼汪、聖赫勒拿島、阿森松島、特里斯坦-達庫尼亞羣島、聖基茨和尼維斯、聖盧西亞、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薩摩亞、沙特阿拉伯、塞內加爾、塞舌爾、新加坡、所羅門羣島、索馬里、南非、斯里蘭卡、蘇里南、坦桑尼亞、泰國、湯加、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圖瓦盧、美國(夏威夷和新澤西)、美國本土外小島嶼、烏拉圭、瓦努阿圖、委內瑞拉、越南、英屬維爾京羣島、美國。 [3] 

長吻原海豚繁育方式

當激素水平較高時開始交配,一年1~2次。雄性10~12歲,雌性5.5~10歲進入生育期。成年雌海豚每隔2~3年產仔1只。妊娠期平均10.6個月,初生幼仔平均體長75~80cm。雌豚撫育幼獸至少7個月。 [2] 

長吻原海豚亞種分化

長吻原海豚(4亞種)
序號
中文名
學名
中文別名
01
待定
Stenella longirostris #1 (新種學名待定)
——
02
長吻原海豚中美亞種
Stenella longirostris centroamericana
中美長吻原海豚
03
長吻原海豚指名亞種
Stenella longirostris longirostris
——
04
長吻原海豚東方亞種
Stenella longirostris orientalis
東方長吻原海豚 [5] 

長吻原海豚種羣現狀

中國
無具體數量統計,只有零星誤捕或觀察記錄:
台灣花蓮海域多次被發現。
2003年11月,山東省石島誤捕了1頭。
2005年3月14日,海南省海域發現1頭長吻原海豚。
2007年8月3日,福建東山縣發現1頭長吻原海豚。
2008年4月4日,福建東山島2頭長吻原海豚。
2008年8月24日,台東外海有兩羣長吻原海豚。
2011年6月23日,廣西北海海灘發現1頭長吻原海豚。 [1] 
全球
最大的種羣生活在東太平洋的熱帶水域,2003年,這一海域有613,000頭長吻原海豚,高於2000年428,000頭的統計數據;而在1979~2000年,每年的種羣調查數介於271,000~734,000頭之間。
長吻原海豚是太平洋中西部最豐富的物種,2002年,在航海中利用樣線法測算,整個夏威夷羣島水域約有3,351頭。2006年夏,對馬努阿羣島、羅斯環礁、斯温斯島和薩摩亞羣島的近岸海域進行的調查估算,約有34組46頭長吻原海豚,是這一區域最富集的鯨類種羣。 [6] 
它們也是菲律賓海域種羣丰度最高的物種,其中東蘇祿海有31,512頭,塔儂海峽有3,489頭。
緬甸南部的丹老羣島,長吻原海豚為第三高頻物種。
環繞馬約特島的莫桑比克海峽北部,約有118頭。
墨西哥灣北部,其種羣在2003~2004兩年的平均丰度為1,989頭。 [6] 
長吻原海豚 [7]

長吻原海豚保護級別

列入《保護遷徙野生動物物種公約》(CMS)附錄Ⅱ。 [6] 
列入《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Ⅱ。 [3] 
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1988年12月10日生效,海豚科所有屬種) [8]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The IUCN Red List):數據缺乏(DD),2008年評估。 [3] 
注:長吻原海豚圖片來源。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