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頸椎

鎖定
頸椎,指頸椎骨,位於頭以下、胸椎以上的部位。位於脊柱頸段,共7塊,圍繞在頸髓及其脊膜的四周。由椎間盤和韌帶相連,形成向前凸的生理彎曲。頸椎的特點是椎體較小,呈橢圓形,橫突上有橫突孔,椎動脈和椎靜脈由此孔通過;棘突短而分杈;上下關節突的關節近似水平位,使頸部能靈活運動。相鄰椎骨上下切跡圍成椎間孔,有脊神經和血管通過。
中文名
頸椎
外文名
cervical vertebra
含    義
椎骨
椎間盤數
6個

頸椎相關信息

頸椎不僅支撐頭的重量,還有很大的活動範圍。隨着年齡的增長,下段頸椎容易發生退化性改變,主要表現椎間盤變薄,椎骨間隙變窄,使椎間孔變小。同時,椎骨邊緣易長骨刺,壓迫脊神經的根部,形成頸椎病。當椎骨後面有較大的骨刺時,可壓迫脊髓,使雙下肢行走不穩,重者有排尿、排便困難。若是骨刺長在椎骨側面,可刺激或壓迫椎動脈,引起頭暈、頭痛、視力減退等腦供血不足症狀。

頸椎生理解剖

頸椎共七塊,其中第3、4、5、6頸椎為典型椎骨,1、2、7為非典型椎骨。典型頸椎(第3、第4、第5、第6頸椎)的特徵:
· 椎體較小,左右徑大於前後徑,上面突起(形成側緣關節),下面凹陷;
· 椎孔較大呈三角形;
· 所有頸椎(典型或非典型)的橫突孔中都有椎血管走行(椎動、靜脈,第7頸椎橫突孔中無椎動脈走行);
1、2、7頸椎特點。第1頸椎沒有椎體,呈環狀稱寰椎,由前弓、後弓和側塊構成。前弓後面的齒凹與第2頸椎的齒突形成關節。側塊上的橢圓形凹陷與顱底的枕髁形成關節,使頭能作點頭動作。第2頸椎(或樞椎)有一向上的指狀突起稱齒突。寰椎可圍繞齒突作旋轉運動。第7頸椎的棘突特別長近似水平,末端不分杈,形成結節,在皮下易觸及,常用來計數椎骨序數的標誌。
觀察椎孔和橫突孔,注意在第7頸椎處椎孔和橫突孔最小。觀察典型椎骨的不規則椎體、側面的關節突、三角形的椎孔和關節突的上關節面。
成人頸椎 [1] 
示例 示例 [1]

頸椎周圍肌羣

頸椎周圍肌肉大體可分為兩大部分:頸前部肌羣和頸後部肌羣。頸椎周圍肌肉構成頸椎動力平衡系統。
頸前部肌羣包括:其中舌骨上下肌羣對頸椎的屈曲影響不大。頸前部肌羣主要起到屈曲頸椎的作用。頸後部肌羣包括:①頸淺肌羣:頸斜方肌、頭頸菱形肌;②頸深肌羣:頸部夾肌、最長肌、頸髂肋肌、頸半頭棘肌。頸後部肌羣主要起到後伸頸椎的作用
1.頸淺肌羣:頸闊肌、胸鎖乳突肌。
頸闊肌位於淺筋膜內,起自胸前上部的皮下組織,肌束斜向上內越過鎖骨,有些肌束附着於下頜骨下緣,多數肌束則和麪部的皮肌融合,肌前分較厚。頸部淺靜脈位於肌的深面;皮神經穿過肌至其淺面。面神經的頸支越過下頜角降至其深面支配之。此肌收縮時使頸皮膚呈現橫皺紋,減少下頜和頸側面之間的凹陷;幫助降下頜、下唇及口角。
胸鎖乳突肌位於頸部側面,是重要的體表標誌和分區標誌,它將頸部分為前、後三角。肌起端有二頭:①胸骨頭以圓腱起自胸骨柄前面上分;②鎖骨頭扁而為肌性,起自鎖骨上面為內側1/3。兩頭合併,行向上後,止於顳骨乳突外側面和上項線外側半。
肌的淺面有頸闊肌、頸外靜脈、耳大神經及頸皮神經經過;深面有頸部大血管和頸叢,以及頸前深層肌和胸膜頂。此肌主要接受來自枕動脈和甲狀腺上動脈的分支;副神經行經此肌深面時發支供給本肌(運動);頸叢之支(C2~3)亦進入此肌(感覺)。功能:直立時,一側肌收縮,使頸側屈向本側,面部轉向對側並向上。兩側同時收縮,拉頭向前;仰卧時,兩側肌收縮,即可抬頭;頭固定時,可提胸廓前分,有助於深吸氣。胸鎖乳突肌痙攣(原因不明,有時是先天性的)是歪頸的原因之一。
2.舌骨上下肌羣:胸骨舌骨肌、肩胛舌骨肌、胸骨甲狀肌和甲狀舌骨肌;它們和腹直肌來源相同,都屬於腹側淺肌層。原始的舌骨下原肌塊分為淺、深兩層。淺層分裂為內、外側兩部,即胸骨舌骨肌與肩胛舌骨肌上腹;深層斷為上下兩段,附着於甲狀軟骨斜線,斜線以上為甲狀舌骨肌,以下是胸骨甲狀肌。

頸椎周圍神經

C1脊神經
其前支位於寰椎後弓的椎動脈溝內,於椎動脈的下側向外行,繞寰椎側塊的外側向前,然後在寰椎橫突前側下降,與C2脊神經的升支在頸內靜脈的後側相互吻合,形成頸神經叢的第一襻。C1脊神經的後支為枕下神經,由寰椎後弓上緣穿出,多數是從椎動脈與後弓之間穿出,少數是從椎動脈上方穿出。然後枕下神經發出分支至頭後大直肌、頭後小直肌、頭上斜肌和頭下斜肌,支配這4塊肌肉。C1脊神經穿行於枕骨與寰椎後弓之間,經椎動脈溝,在椎動脈的下側穿出寰枕膜。
C2脊神經
神經根的硬膜外部分位於寰椎後弓和樞椎之間,在寰樞椎形成的拱內朝背外側走行,繼而分成前支和後支。C2脊神經及其分支與寰樞後膜緊密相連,後支位於寰樞後膜的背側面,與C1脊神經後支交通後分為較細的外側支和較粗的內側支,內側支即為枕大神經。在平枕外隆突處,枕大神經距後正中線的距離一般為2~4cm;在平寰椎後弓結節處,一般是旁開1~1.5cm;在平樞椎棘突處,一般是旁開2~2.5cm。其支配區除部分分佈於項肌外,其餘伴隨着枕動脈分佈於枕部的皮膚。有的在半棘肌的深面、頭下斜肌的表面發出小支與枕下神經和C3脊神經吻合。C2脊神經的前支橫行越過寰樞關節囊的外側,水平走至C2上關節突平面,固定在頭下斜肌的肌筋膜上,頭下斜肌筋膜也固定在寰樞後膜上,斜下走行環繞着中斜角肌或提肩胛肌的前上部,通過吻合支與C1脊神經的前支聯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共幹。此神經共幹向後背側越過中斜角肌,在胸鎖乳突肌的後方轉向枕頸部。在胸鎖乳突肌後方分為兩個上升的淺表支,此淺表支發出分支與C3脊神經前支聯合,枕小神經發出分支環繞着胸鎖乳突肌,走行至耳後部,分佈於乳突的後外側部。另外,一部分神經至枕部後中線附近,也可直接發出分支與C3脊神經的腹側支聯合,發出枕小神經。枕小神經分佈的變異最多,分佈範圍比較廣,在枕後部與枕大神經分支間有眾多吻合。一般認為,枕小神經分佈於枕部及耳郭背面上1/3的皮膚,耳大神經分佈於耳郭背面及腮腺區的皮膚。
C3脊神經
脊神經後支繞過C3關節突後,穿過橫突間肌分為內側支、外側支和交通支,C3脊神經後支的內側支為枕神經,分佈於枕外隆凸附近的皮膚。發出的交通支支配口裂以上枕外隆凸下方的項背部及枕部皮膚,並與枕大、枕小神經相交通。內側深支穿過關節周圍纖維組織,支配C3~4關節突關節。
C4~8脊神經
脊神經後支由骨纖維孔進入橫突間區,穿過橫突間肌後分為內側支和外側支、內側支的深支支配頸部棘間肌,淺支走行於頸半棘肌與多裂肌間,穿過斜方肌起點變為皮支,內側支還發出關節支,支配相鄰關節突關節。外側支在頭半棘肌起點處肌腱性組織中淺出,支配頸最長肌和頸夾肌。
頸部交感神經
頸交感神經幹位於頸血管鞘後方,頸椎橫突的前方,椎前筋膜的深側。一般每側3個交感節,分別稱為頸上、中、下節。這3個神經節以節間支相互連接,並有吻合支與有關的腦神經相連接。頸上神經節位於C4和C6或C7橫突前方,後側為頸長肌及其筋膜。頸中神經節最小,位於C4處。頸下神經節位於C7橫突與第1肋頸之間,形狀不規則。在椎動脈起始部的後方,常與T1脊神經節合併,稱為頸胸神經節(星狀神經節)。它有許多放射狀的分支。
頸部交感神經節發出的節後神經纖維的分佈,主要包括以下分支。
1.經灰交通支連於8對頸神經,並隨頸神經分支分佈至頭頸和上肢的血管、汗腺、立毛肌等處。
2.由神經節發出分支至鄰近的動脈,形成頸內動脈叢、頸外動脈叢、鎖骨下動脈叢和椎動脈叢等,伴隨這些動脈的分支分佈於頭頸和上肢的平滑肌和腺體、血管、瞳孔開大肌和甲狀腺等。
3.頸神經節發出的咽支,直接進入咽壁,並與迷走神經、舌咽神經的咽支共同組成咽叢。

頸椎頸部血管

頸動脈三角
頸動脈三角上界為二腹肌後腹,後界為胸鎖乳突肌前緣,前界為肩胛舌骨肌上腹。此三角內結構較多,位置較淺表,無深層肌肉覆蓋。主要內容是頸動脈鞘及其內容,舌下神經及其降支和副神經等。頸動脈鞘內主要結構有頸總動脈、頸內靜脈及後方的迷走神經。動脈鞘淺層有舌下神經降支下行,參與頸襻的構成。
頸總動脈為頸部主要動脈幹,右側發自頭臂幹,左側直接起自主動脈弓,在起始處常有變異,如左頸總動脈和頭臂幹合幹或與左鎖骨下動脈合幹。兩側頸總動脈經過胸鎖關節後方,沿氣管和喉外側上升。在頸動脈三角,頸總動脈在甲狀軟骨上緣分為頸外動脈和頸內動脈。
頸總動脈在頸內、外動脈分杈處有頸動脈竇和頸動脈小球兩個結構。頸動脈竇為頸總動脈末端和頸內動脈起始處的膨大部分,竇壁內有壓力感受器,受刺激後可引起反射性心跳減慢,血管擴張和血壓降低。頸動脈小球位於頸內、外動脈分杈處後壁的外鞘內,它的血液供應主要來自頸外動脈,是感受血液中CO2濃度的化學感受器。
頸根部
頸根部位於胸鎖乳突肌深面的下方,胸、頸和上肢的重要結構均通過此區域。可以前斜角肌作為該區的標誌。此肌起自第3~6頸椎橫突前結節,肌纖維斜向下外,止於第1肋上的前斜角肌結節。前、中斜肌之間的間隙稱為斜角肌間隙,有鎖骨下動脈和臂叢通過;前斜角肌前方有膈神經和鎖骨下靜脈及其屬支等;後內側有胸膜頂、肺尖和胸導管的頸段(左側);外側有鎖骨下動、靜脈,臂叢和頸橫動脈等重要結構。在該肌的前後方及外側,均有胸、頸和上肢的橫行血管及神經。當該肌痙攣、萎縮、纖維化或有頸肋時,常可導致臂叢和鎖骨下動脈等不同程度的受壓,稱胸廓出口綜合徵。
①椎動脈:沿頸長肌外側緣向上,穿經第6頸椎以上的各頸椎橫突孔,後經枕骨大孔入顱,分佈至腦和內耳。國人統計資料表明,它通常起於鎖骨下動脈第一段(96.13%),有時可起於主動脈弓(3.84%),極少起於頸總動脈。副椎動脈出現率為1.36%,在椎動脈三角內側上行;②椎靜脈:和同名動脈伴行,匯入頭臂靜脈;③甲狀腺下動脈:沿前斜角肌內緣上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