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鐵路搶修

鎖定
鐵路搶修是戰時為保障軍事運輸所採取的快速修復被破壞的鐵路的行動。
中文名
鐵路搶修
外文名
railway recovery
歷史
修復後方地域被空襲破壞的鐵路,稱反轟炸搶修;修復前沿地區和新佔領地區被破壞的鐵路,稱前進搶修。鐵路搶修通常按特定的技術標準進行。應急情況下,可用最簡單的器材和最簡便的方法,降低標準先行修復,爾後補強改善,逐步提高鐵路通過能力。平時也可運用搶修手段,克服自然災害對鐵路造成的破壞。
有組織的鐵路搶修, 早在美國南北戰爭 (1861~1865)中就已出現。由於鐵路運輸在戰爭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戰爭對鐵路造成的破壞不斷加劇,鐵路搶修規模隨之增大,同時隨着搶修技術的改進,搶修速度也不斷加快。在中國人民解放戰爭中,鐵道部隊配合野戰軍的戰略進攻,先後在15條鐵路幹線上實施前進搶修,鋪軌1629公里,修復橋樑 976座和大量的其他鐵路設施。在朝鮮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部隊和朝鮮軍民進行了空前激烈的反轟炸鬥爭(見圖),在1300多公里鐵路線上隨炸隨修,保障了軍事運輸,也豐富和發展了鐵路搶修的經驗。
鐵路搶修 鐵路搶修
鐵路搶修組織實施鐵路搶修,須力爭主動,盡力提高修復速度。為此,要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合理分佈、儲存搶修器材,重點配置和適時機動兵力,採用制式器材和機械化施工方法。對重點保障的鐵路區段和目標,實行預設計、預計劃、預備料、預施工,以減少搶修現場作業量,縮短搶修時間。鐵路搶修採取的工程技術措施,視建築物的類型和被破壞的情況,自然條件,修復的標準和期限,以及投入搶修的人力、物力等多方面因素確定。主要有:①儘量利用殘存的結構在原位修復;②構築鐵路便橋,架設鐵路浮橋或開設鐵路輪渡,替代一時難以修復的橋樑;③修建迂迴線,繞過遭敵封鎖或核襲擊的鐵路樞紐、隧道、橋樑和重點區段。此外,還可採取諸如偽裝鐵路建築物,修建低水橋或水面下橋,拆除車站暫不使用的設備,改站內給水為站外臨時給水等減少破壞量的措施。
20世紀80年代,一些國家重視研究、發展鐵路搶修技術和裝備,以改善搶修手段。重點是研製輕質高強材料和快速拼裝結構,採用體積小、功率大、機動性好的搶修用的工程機械,提高機械化作業能力,同時也研究在困難條件下使用人力和小型機具的搶修技術,使鐵路搶修速度適應現代戰爭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