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鍾萬勰

鎖定
鍾萬勰(1934年2月24日—2023年11月12日),男,原籍浙江德清,出生於上海。工程力學、計算力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大連理工大學運載工程與力學學部教授、博士生導師、碩士生導師,工程力學工程研究所所長。 [1-2] 
鍾萬勰1956年畢業於同濟大學橋樑與隧道系並獲得學士學位,同年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工作;1962年調到大連工學院工作;1972年與同事到上海開展中國計算力學的工作;1978年晉升為教授;1984年被推舉為中國計算力學協會主任委員;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學部委員)。 [1-3] 
鍾萬勰長期從事工程力學研究與應用,結合中國國情,發展了多種先進軟件技術;在羣論、極限分析、參變量變分原理等方面提出了重要的理論與方法,並組織開發了多種大型結構分析系統,如JIGFEX,DDJ/W等。 [2] 
2023年11月12日7時05分,鍾萬勰因病醫治無效在大連逝世,享年89歲。 [23] 
中文名
鍾萬勰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上海
出生日期
1934年2月24日
逝世日期
2023年11月12日 [23] 
畢業院校
同濟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
199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鍾萬勰人物生平

1934年2月24日,鍾萬勰出生於上海。 [2] 
1952年,畢業於上海市南洋模範中學 [10] 
1952年9月至1956年8月,就讀於同濟大學橋樑隧道專業,畢業並獲得學士學位。 [1] 
1956年9月至1962年8月,在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任研究實習員。 [1]  [7] 
1962年9月至1978年7月,任大連工學院數理力學系講師(1962年經胡海昌院士推薦,錢令希院士將其調入 [3]  )。 [1]  [7] 
1972年,與同事到上海開展中國計算力學的工作,解決了大量的工程課題。 [3] 
1978年,擔任大連工學院工程力學研究所教授、所長,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兼任系主任,首批博士生導師,博士後流動站導師。同年,由講師破格晉升為教授。 [3]  [7] 
1993年,被英國威爾士大學香港大學授予名譽教授; [7]  同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院士(學部委員) [11] 
1996年,前往斯坦福大學力學所講學。 [12] 
2007年,指導大連理工大學計算機軟件研發團隊將其研發的結構分析計算程序軟件拓展成工程與科學計算集成軟件平台。 [18] 
2023年11月12日7時05分,鍾萬勰因病醫治無效在大連逝世,享年89歲。 [23] 

鍾萬勰主要成就

鍾萬勰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鍾萬勰在20世紀60年代發現潛艇耐壓錐、柱結合殼失穩的不利構造形式。70年代與小組基於羣論研製了大量工程應用軟件,並主持研製了三維大型有限元系統JIGFEX/DDJ。80年代提出了基於序列二次規劃的結構優化算法及DDDU程序系統;提出結構極限分析新的上、下限定理,繼而又提出了參變量變分原理及相應的參變量二次規劃算法用於彈-塑性變形及接觸問題。1989年以來,發現了結構力學與最優控制相模擬;據此又提出了彈性力學求解新體系與精細積分的方法論。他提出的結構力學與最優控制的相互模擬理論,揭示了一系列基本問題的對應關係;他提出的辛幾何空間中新的求解體系,突破了傳統的鐵木辛柯理論,覆蓋了彈性力學、分析力學、斷裂力學、振動理論、波動力學、流體力學、電磁波導等多個分支領域,對傳統理論難以解決的若干問題給出了新的求解方法和原創性結果。 [2] 
鍾萬勰創建了結構力學與控制理論的模擬關係,證明了數學與力學、物理學之間存在着一致性,力學中各門學科之間相互關聯的公共理論體系初步形成。之後他用交叉學科的視角看問題,用狀態空間法來解決問題,又取得了新的突破,誕生了中國自己研究出來的魯棒控制H∞理論。 [22] 
  • 研究領域
  1. 殼體理論
  2. 羣論在結構分析中的應用
  3. 極限分析及結構穩定性廣義變分原理、極限分析的新上、下限定理
  4. 參變量變分原理、土壤力學等
  5. 微機在結構分析中的應用、CAD技術
  6. 結構優化
  7. 計算結構力學與最優控制的模擬關係,等
  8. 串連式子結構的波傳播問題、陀螺系統振動問題
  9. 對稱矩陣及反對稱矩陣、哈密頓及辛矩陣本徵問題的子空間迭代法
  10. 彈性力學求解新體系、精細積分法 [7] 
  • 論文著作
據2022年3月大連理工大學教師個人主頁顯示,鍾萬勰參與發表的論文共665篇。 [4] 
著作成果
書名
出版單位
出版時間
《經典力學辛講》
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
2013-12-01
《力-功-能-辛-離散——祖沖之方法論》
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
2016-05-01
《辛破繭》
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
2011-04-01
Symplectic Elasticity
World Scientific
2009-03-01
《辛數學 精細積分 隨機振動及應用》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
2008-11-01
《計算杆繫結構力學》
水利水電出版社
1982
《計算結構力學微機程序設計》
水利水電出版社
1986
《結構化程序設計與DITSF語言》
科學出版社
1988
《計算結構力學》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
《數值計算方法》
建築工業出版社
1990
《計算結構力學與最優控制》
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
1993
《彈性力學求解新體系》
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
1995
《參變量變分原理及其在工程中的應用》
科學出版社
1997
《應用力學的辛數學方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力、功、能量與辛數學》
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7
(前5項參考資料來源於大連理工大學教師個人主頁,後10項參考資料來源於河南省鋼結構協會 [5]  [7] 
  • 負責項目
項目名稱
項目來源
研究期限
狀態
多體動力學的多尺度保辛攝動理論與算法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2014/09/01-2018/12/31
完成
蛋白質動態行為和相互作用模擬新方法研究
國家“973”項目
2008/08/21-2013/08/31
完成
分析結構力學與相關問題的研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2006/09/25-2010/12/31
完成
(參考資料 [8] 
  • 科研獎勵
據2022年3月大連理工大學教師個人主頁顯示,鍾萬勰參與發明的專利共7項。 [6] 
時間
成果名稱
獎勵
2010-01-25
飽和與非飽和多孔介質應變局部化分析的基本理論與計算方法
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
2010-11-29
基於模擬關係的計算力學辛理論體系與數值方法
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
2009-12-01
基於模擬關係的計算力學新理論和新方法
遼寧省自然科學一等獎 [9] 
除以上三項外,鍾萬勰曾於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受獎3項;其後,又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三、四等獎和許多項部委級科技進步獎。 [3] 

鍾萬勰人才培養

  • 培養理念
鍾萬勰十分注重青年人才的培養,每有心得和進展,總是毫無保留地交流給同事和學生去繼續開發,而自己又去艱難地開發新的問題和領域。 [16] 
  • 教學態度
儘管科研任務繁重,平均一年32學時的本科生“應用力學辛數學方法”“力學導論”,研究生“現代力學進展”“經典力學辛講”等課程,鍾萬勰始終在講台上講授。為了上好課,不管上過多少遍的課程,他課前都要認真備課,自己親自撰寫講義,免費印發給學生,對PPT的內容反覆推敲,即使是上課用的例題也要求極為苛刻,必須既要足夠簡單還要能全面反應力學概念,小到數據單位的標準性和圖表的字體都力求完美。 [16] 
鍾萬勰在課程安排好後,從不隨意調課或缺課,即使遇到惡劣的大雨雪天氣,他也會堅持去上課,他認為學生能來聽課,他就能來上課。他的研究生為了能給他節省一些體力,給他準備了一把椅子,但他認為坐着會影響講課的氣勢和情緒。 [16] 
  • 科研理念
鍾萬勰認為:科學研究要有道路自信、理論自信、體系自信,自信的底氣來自科學研究適應時代發展,不是看誰先發明的,故步自封、沒有超越不行。 [13] 
  • 指導學生
據2022年3月大連理工大學教師個人主頁顯示,鍾萬勰共培養博士生46人,其中43人已畢業、3人在讀,培養碩士生15人,其中14人已畢業、1人在讀。 [14] 
  • 教學獎勵
時間
成果名稱
獎勵
2015-12-20
依託一流頂尖學科,培養工程力學專業拔尖創新人才
大連理工大學優秀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9] 
1997年
-
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17] 

鍾萬勰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表彰
授予機構
1993年
中國科學院院士
中國科學院 [11] 
威爾士大學名譽教授
威爾士大學 [7] 
香港大學名譽教授
香港大學 [7] 
1997年
院士獎
世界計算力學大會 [7] 
1998年
國際計算力學協會FELLOW獎
國際計算力學協會 [13] 
2001年
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
何梁何利基金 [13] 
全國模範教師
教育部 [13] 
2011年4月
ICCES終身成就獎
國際計算與實驗科學工程大會 [19] 
2019年7月18日
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候選人
教育部 [20] 

鍾萬勰社會任職

時間
職務
1956年
清華大學工程力學班應用數學助教
1959年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理論力學教員
1980年
上海交通大學工程力學系兼職教授
1983-1991年
中國力學學會計算力學委員會第一、第二任主任
1986年
中國力學學會理事、常務理事
國際計算力學協會常務理事
世界計算力學協會執委會常務執行委員
1987年
同濟大學橋樑系兼職教授

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副主任

《計算力學學報》《應用數學與力學》《計算機輔助工程》等學術期刊主編

遼寧重大裝備製造協同創新中心學術委員會資深委員

國際計算力學協會執委會榮譽委員
(參考資料 [3]  [7]  [12]  [17]  [21] 

鍾萬勰個人生活

  • 家庭背景
鍾萬勰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家庭。其父親鍾兆琳西安交通大學教授,中國電機工程專家,教育家,中國電機制造工業的拓荒者和奠基人,科學及民族電機工業創始人之一,他對鍾萬勰的人生道路有着深刻的影響。鍾萬勰自幼就在一個科學之家受到良好的啓蒙教育,當他還在上海南洋模範小學就讀時,其父就為他訂閲了《科學畫報》等刊物,並引導他與哥哥(鍾萬勱,曾任西安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教授)一起製作各種艦船和滑翔機模型。 [7]  [15] 

鍾萬勰人物評價

鍾萬勰是中國首艘核潛艇設計的參與者,為核潛艇建造貢獻了聰明才智;他在國際上首創的“彈性力學求解新體系”,助推中國計算力學走向世界;他潛心科研,開拓前行,嘔心瀝血為祖國建設爭光添彩。(《中國人才》評) [18] 
無論是身處逆境蹲“牛棚”時,還是在改革開放、快速發展的信息社會,鍾萬勰從來都是以一名闖將的姿態,衝鋒在科學發展的最前沿。(《中國科學報》評) [22] 
作為“中國電機之父”鍾兆琳的次子,鍾萬勰除了繼承父親衣缽,在大連理工大學任教之外,還在學術科研領域,走出了一條讓後人敬仰的道路,為中國工程界留下了許多寶貴財富。(《今日德清》評) [15] 
鍾萬勰是一位科學家,他總是以追趕世界前沿的競爭心態和必勝信心對待科研,圍繞科研處理周圍的人和事。所以,總能感到他身上有一股熱情和幹勁。心茲念茲,鍾萬勰用“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來描述自己科學人生的追求境界,用“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來表達他獻身科學事業的無怨無悔。(《光明日報》評) [12] 
他們是科技競技場中真正的鬥士;是前沿探索中開疆拓土的勇者。因為有你們,挫敗洋人鋭氣,讓那難以攻克的科技難關迎刃而解,為大工,為國家,為民族,你們做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國之棟樑,民族驕傲;老而彌堅,壯志滿懷;老耋銀髮,創新為樂;教書育人,引領傳承。你們,為國之學人樹起楷模,堅定的信仰,如一脈香火,代代相傳。(“感動大工”年度人物頒獎詞,評價對象:鍾萬勰院士及其團隊) [16] 
鍾萬勰忠誠於黨,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始終治學嚴謹、勇於自主創新,為人師表、言傳身教,甘於奉獻、無私敬業,將全部心血奉獻給了我國工程力學和計算力學事業,為我國科教事業發展和人才培養作出了卓越貢獻。 [24]  (大連理工大學 評)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