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錘頭雙髻鯊

(動物)

鎖定
錘頭雙髻鯊是雙髻鯊科雙髻鯊屬魚類。體形長而扁,頭部特殊擴展,呈寬大的錘狀突出。吻部短而寬,前緣波浪狀,眼小而圓。口裂大且弧形,具有鋸齒狀的齒牙。背部呈棕色,腹部白色。胸鰭、尾鰭下葉前部和尾鰭上部尖端有黑斑。背鰭上部有黑色邊緣。 [5]  雙髻鯊類中,有幾個近種是通過頭部的變異而相互區別的:錘頭雙髻鯊頭部呈弓形,呈錘形,中線沒有凹痕;路氏雙髻鯊頭部稍小,前緣圓形,頭部有缺口;無溝雙髻鯊以其T形頭部而著稱,頭部具有幾乎筆直的前緣和缺口中心;窄頭雙髻鯊頭部呈鏟子形,而且體積小得多。 [4] 
錘頭雙髻鯊棲息於沿岸至外洋大陸架或島嶼架上,分佈於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熱帶和温帶海域,在中國分佈於黃海、東海、台灣北部海域。 [4]  [6]  [9]  夏季時,聚集成大羣洄游至北方水域。肉食性,以其他軟、硬骨魚類及頭足類、甲殼類等底棲生物為食。分娩和交配發生在春季,雌性在分娩後很快排卵,妊娠期為10-11個月,每胎20-50尾幼鯊,剛產仔鯊長50-61釐米,可以生存20年或更長時間。 [4-6] 
2018年,錘頭雙髻鯊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屬於易危(VU)。 [3]  2019年,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 [8] 
中文名
錘頭雙髻鯊
拉丁學名
Sphyrna zygaena
別    名
錘頭鯊
丫髻鮫
雙髻鯊
丁形雙髻鯊
官鯊
外文名
Smooth hammerhead、Common Smooth Hammerhead Shark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軟骨魚綱
真鯊目
雙髻鯊科
雙髻鯊屬
錘頭雙髻鯊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雙髻鯊亞目
亞    綱
板鰓亞綱
亞    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1758
保護級別
(IUCN)2018年 ver 3.1——易危(VU)、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CITES)2019年版附錄Ⅱ [3] 
中文學名
錘頭雙髻鯊

錘頭雙髻鯊動物學史

錘頭雙髻鯊最初是由瑞典自然歷史學家卡爾·林奈(Karl Linnaeus)於1758年描述為Squalus zygaena。此名稱後來更改為有效學名Sphyrna zygaena(Linnaeus 1758),屬名Sphyrna來源於希臘語“Sphyrnates”,翻譯成英語是“hammer”,指的是該物種的錘頭形。林奈(Linnaeus)被認為是“分類學之父”,創建了一直仍在使用的物種命名系統。提及該物種的同義詞包括Squalus zygaena Linnaeus 1758、Cestracion zygaena Linnaeus 1758、Spyrna zygaena Linnaeus 1758、Zygaena zygaena Linnaeus 1758、Squalus carolinensis Blainville 1816、Zygaena malleus Valenciennes 1822、Squalus malleus Valenciennes 1822、Squalis pictus Blainville 1816、Zygaena subarcuata Storer 1848、Zygaena vulgaris Cloquet 1830。 [2]  [4] 

錘頭雙髻鯊形態特徵

錘頭雙髻鯊
錘頭雙髻鯊(27張)
剛產仔鯊長50-61釐米;雄成魚長210-240釐米;雌成魚長304釐米,最長約370-400釐米。體延長,稍側扁,亞圓筒形。頭平扁,兩側擴展,形成鎚狀突出;頭長約為全長的2/9(幼體)至1/5。尾側扁,中長,比頭和軀幹稍長,尾基上方具一凹窪,下方的凹窪不顯著或幾消失。頭側突出的外緣圓凸,後緣斜直,在幼體外緣長比後緣寬為大,在中大者外緣與後緣約相等,在成體後緣寬比外緣長為大,後緣與頭側縱軸不成直角。吻很短而寬,前緣廣弧形,波曲,正中圓凸,裏側對着頭側突出後緣的裏角處淺凹,外側在鼻孔上方處深凹。軟骨端部中央無圓孔。眼圓形,瞬膜發達。位於頭側突出的側面前部,與鼻孔的距離比眼徑為小。鼻孔平扁,位於吻端,靠近外側;外鼻溝短,位於入水孔上方,伸達頭側突出上角,裏鼻溝頗長,幾伸達裏側淺凹處,深度向裏漸淺;鼻孔裏側在出水孔上方有個三角形風斗狀突起。口弧形,口寬大於口前吻長,口長等於或稍大於口寬的1/2,口隅約與頭側突出的後緣在同一水平線上;下唇褶很短小,上唇褶幾消失。上頜齒側扁,三角形,齒頭外斜,邊緣光滑或具細弱鋸齒,裏緣圓凸,外緣深凹,兩行在使用;正中1齒,每側各14齒,正中齒與第一齒細小直尖。下頜齒與上頜齒相似但較狹小,齒數相同,兩行在使用。噴水孔消失。鰓孔5個,中大,前4個大小與距離約相同,最後1個較狹小,最後2個距離較近,位於胸鰭基底上方。盾鱗殼形,具5棘突5縱嵴。
背鰭2個;第一背鰭高大,前緣稍傾斜,起點約與胸鰭裏緣中部相對,上角鈍圓,後緣深凹,下角延長尖突,距腹鰭起點垂直線頗遠;第二背鰭小,起點與臀鰭基底後半部相對,上角鈍圓,下角延長尖突,距尾基較遠。尾鰭寬長,約等於全長的2/7,尾椎軸上翹,上葉位尾端近處,下葉前部顯著大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後延,中部與後部間有一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與上葉連接,尾端鈍尖突出。臀鰭比第二背鰭大,距尾基比距腹鰭基底稍近,外角尖突,後緣深凹,裏角延長尖突,未伸達第二背鰭下角後端垂直線。腹鰭比臀鰭稍大,近方形,距第一背鰭與距第二背鰭約相等,外角鈍圓,後緣斜直或微凹,裏角鈍圓微突。胸鰭中大,後緣凹入,外角和裏角鈍圓微突,鰭端伸達第一背鰭基底後半部。
體灰褐色,腹面淺白色;背鰭、尾鰭、胸鰭邊緣和鰭端暗褐色;臀鰭、腹鰭淺色,外角暗褐色。 [5] 

錘頭雙髻鯊近種區別

在雙髻鯊類中,有幾個物種是通過頭部的變異而相互區別的。錘頭雙髻鯊(Sphyrna zygaena)頭部呈弓形,呈錘形,中線沒有凹痕(“平滑”)。路氏雙髻鯊Sphyrna lewini)頭部稍小,前緣圓形,頭部有缺口。無溝雙髻鯊Sphyrna mokarran)以其T形頭部而著稱,該頭部具有幾乎筆直的前緣和缺口中心。窄頭雙髻鯊Sphyrna tiburo)更容易鑑別,頭部呈鏟子形,而且體積小得多。 [4] 
A:錘頭雙髻鯊;B:路氏雙髻鯊;C:無溝雙髻鯊;D:窄頭雙髻鯊 A:錘頭雙髻鯊;B:路氏雙髻鯊;C:無溝雙髻鯊;D:窄頭雙髻鯊

錘頭雙髻鯊生活習性

錘頭雙髻鯊屬暖水性大型兇猛鯊,棲息於沿岸至外洋大陸架或島嶼架上。與大陸架和近岸水域(如海灣和河口)相比,更喜歡20米以下的淺水。在0-200米深度範圍內也有發現,偶爾冒險進入淡水河口。夏季時,聚集成大羣洄游至北方水域。肉食性,以其他軟、硬骨魚類及頭足類、甲殼類等底棲生物為食。 [4]  [6] 
錘頭雙髻鯊與大部分鯊魚不同的地方是,它們的社會性很強,往往會結成一個個小羣體集體活動,最多時甚至會集結兩百多頭一起捕食。錘頭雙髻鯊是很有頭腦的動物,它們聚集在一起時,往往會通力合作,把魚類驅逐到一個區域內,然後再羣起而攻之,分享勝利果實。 [7] 
錘頭雙髻鯊 錘頭雙髻鯊

錘頭雙髻鯊分佈範圍

錘頭雙髻鯊海域

分佈於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熱帶和温帶海域。在西大西洋中,從加拿大南部到維爾京羣島,從巴西南部到阿根廷發現該物種。而在東大西洋,則從不列顛羣島南到科特迪瓦,包括地中海。在印度洋西部,位於南非、印度和斯里蘭卡的沿海地區。太平洋內的分佈包括從越南到西部的日本、澳大利亞和新西蘭、中部地區的夏威夷羣島以及加利福尼亞(美國)、巴拿馬和南美的西海岸。主要分佈於中國東海及黃海海域,台灣西部、北部、東北部也可發現它的蹤跡。 [4-5] 

錘頭雙髻鯊國家

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安圭拉、安提瓜和巴布達、阿根廷、澳大利亞、巴哈馬、巴林、巴巴多斯、比利時、博內爾、聖尤斯特歇斯和薩巴(薩巴、聖尤斯特歇斯)、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巴西、喀麥隆、加拿大、智利、中國、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克羅地亞、古巴、塞浦路斯、科特迪瓦、丹麥、多米尼加共和國、厄瓜多爾(大陸)、加拉帕戈斯、埃及、赤道幾內亞、愛沙尼亞、斐濟、芬蘭、法國、加蓬、岡比亞、德國、加納、直布羅陀、希臘、格陵蘭、格林納達、瓜德羅普島、根西島、幾內亞、幾內亞比紹、海地、冰島、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意大利、日本、澤西島、韓國、朝鮮、科威特、拉脱維亞、黎巴嫩、利比里亞、利比亞、立陶宛、馬達加斯加、馬耳他、馬提尼克島、毛里塔尼亞、墨西哥、摩納哥、黑山共和國、蒙特塞拉特、摩洛哥、莫桑比克、納米比亞、荷蘭、新喀里多尼亞、新西蘭、挪威、阿曼、巴基斯坦、巴拿馬、秘魯、菲律賓、波蘭、葡萄牙(塞爾瓦任斯、葡萄牙大陸、馬德拉羣島)、波多黎各、卡塔爾、俄羅斯聯邦、留尼汪島、聖巴託洛繆島、聖基茨和尼維斯、聖盧西亞、聖馬丁(法國部分)、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普林西比)、沙特阿拉伯、塞內加爾、塞舌爾、聖馬丁(荷蘭部分)、斯洛文尼亞、索馬里、南非、西班牙(西班牙北非領土、西班牙大陸、加那利羣島)、斯里蘭卡、瑞典、阿拉伯敍利亞共和國、湯加、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突尼斯、土耳其、特克斯和凱科斯羣島、阿拉伯聯合酋長國、英國、美國(夏威夷羣島)、烏拉圭、越南、英屬維爾京羣島、美國維爾京羣島、撒哈拉沙漠西部、也門。 [3] 
錘頭雙髻鯊分佈圖 錘頭雙髻鯊分佈圖

錘頭雙髻鯊繁殖方式

雄性大約在250-260釐米時性成熟,雌性則在265釐米時性成熟。該繁殖棲息地通常是淺水(10米)中光滑的砂質基質。胎生,有卵黃囊胎盤,卵在體內孵化,胚胎由卵黃囊胎盤滋養。分娩和交配發生在春季,雌性在分娩後很快排卵。妊娠期為10-11個月,每胎20-50尾幼鯊。該物種可以生存20年或更長時間。 [4-5] 
錘頭錘頭鯊的求偶方式在人類看來或許有些兇殘。雄鯊看上一頭雌鯊後,就會咬住它,即使鮮血長流也不鬆口,直到雌鯊答應交配為止。雄鯊的肛門附近有一對突起的交合突。交合突是一種管狀的器官。它的內部由軟骨支撐。交合突的內側有一條溝槽,雄鯊通過這個槽把精液導入雌魚的體內。 [7] 

錘頭雙髻鯊保護現狀

錘頭雙髻鯊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8年 ver 3.1——易危(VU)。 [3]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2013年——附錄Ⅱ。 [3] 
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和附錄Ⅲ》(CITES)2019年版附錄Ⅱ [8] 

錘頭雙髻鯊種羣現狀

錘頭雙髻鯊在全球範圍內在温帶和熱帶海洋中均有發現,但一些地區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鯊魚鰭貿易需求,對該魚種大範圍抓捕,導致種羣數量大幅減少。該物種被評估為全球脆弱性。 [3] 

錘頭雙髻鯊保護措施

2010年,國際大西洋金槍魚保護委員會(ICCAT)禁止在公約區內作業的ICCAT漁業保留、轉運、登陸和銷售錘頭雙髻鯊及其他錘頭鯊魚)。發展中國家的當地消費也有例外,只要它們限制漁獲量,滿足漁獲量數據報告要求,並確保鰭不在國際上交易。西太平洋和中太平洋漁業委員會(WCPFC)在2010年將錘頭雙髻鯊定為“主要鯊魚種類”,但尚未採用錘頭雙髻鯊的捕撈限制。 [3] 

錘頭雙髻鯊主要價值

錘頭雙髻鯊經濟價值高。肉質佳,魚肉紅燒或加工成各種肉製品;鰭可做魚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製成維他命及油;剩餘物製成魚粉。 [6] 
錘頭雙髻鯊還具有醫學價值。在一些醫療手術中,醫生們會把特製的錘頭雙髻鯊皮膚移植到燒傷的病人身體上。 事實上,這並非是錘頭雙髻鯊的皮膚可以代替人的皮膚,而是錘頭雙髻鯊的皮膚裏含有一種化學物質,這種化學物質不僅可以防止被燒傷的皮膚結疤,還可以激發人體被燒傷地方長出新的皮膚細胞,蓋住傷口, 不讓傷口受感染。當然,這層移植的鯊魚皮膚仍需要除去,移植上新的人體皮膚。 [7] 

錘頭雙髻鯊物種危害

錘頭雙髻鯊具攻擊性,對人類具有潛在性危險。 [6]  根據國際鯊魚攻擊檔案,雙髻鯊屬的所有物種進行了15次無端攻擊,但沒有死亡。由於該物種常見於温帶,而不是人類更容易進入水域的熱帶水域,因此該物種的攻擊相對較少。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