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鈣化上皮瘤

鎖定
鈣化上皮瘤(calcifying epithelioma),又名毛母質瘤(pilomatrixoma),是由表皮毛皮質分化的細胞腫瘤,含有嗜鹼細胞和影細胞,影細胞來自嗜鹼細胞。新損害中嗜鹼性細胞較多,陳舊損害則較少,甚至不見嗜鹼細胞。病變在真皮深層或皮下,屬皮膚深層良性腫物
中文名
鈣化上皮瘤
外文名
calcifying epithelioma
別    名
毛母質瘤

目錄

鈣化上皮瘤症狀

多發生在面部、頸部、上肢及臀背部。在小兒多見,損害為單發的皮下軟骨樣腫物或結節,直徑0.5~3cm,圓型,邊界清楚,表面皮膚正常或暗紫紅色,位置較淺時呈淡蘭紅色。小兒着急、哭鬧時患處漲紅。常緩慢生長,質由軟變硬。通常小兒無自覺症狀。當增大一定程度時,可輕疼。腫物可與皮膚緊密粘連,但基底可推動,極少破潰,內含石灰樣砂粒。彩超所見無血流,或見點狀血流。

鈣化上皮瘤治療

局麻(小兒往往不配合,需全麻)下做皮膚小直切口,分離腫物即可完全切除,較小的單髮結節也可用電灼激光治療,一般不復發。

鈣化上皮瘤鑑別

1.皮膚血管瘤常見於出生時即有或生後不久的嬰幼兒,好發於面部、頭部、頸部,也可見於四肢。各型血管瘤有各自的臨牀特點。 鮮紅癍痣,真皮內毛細血管擴張,但內皮細胞不增生。毛細血管瘤,真皮全層甚至皮下組織內大片緊密排列毛細血管,管壁薄,內皮細胞增生,基底膜外無平滑肌細胞,在活躍生長處血管腔隙不明顯,增生內皮細胞排列成實性條索狀或片塊狀,可見核分裂象海綿狀血管瘤,真皮和皮下組織內大小不等的血竇,竇壁薄而腔大,血竇的大小和形狀不一,襯以單層內皮細胞,外圍為分佈不均的疏鬆膠原纖維和少量平滑肌細胞。瘤內還可見少量較大的不規則形動脈和靜脈。管腔內常見血栓形成,有的已機化、鈣化。
2.皮脂腺囊腫多為單發,偶見多發,球形腫物,直徑1~3cm,位於皮膚或皮下組織內,與皮膚粘連,但基底可以推動,表面光滑,無波動感。皮膚顏色正常或為淡藍色,在囊腫表面可見皮脂腺開口受阻所致的小黑點,可從此擠出白色豆腐渣樣內容物。往往併發感染,造成囊腫破裂而暫時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