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鈕雕

鎖定
鈕雕是專指印章上部鈕飾的雕刻,屬於圓雕的範疇,具有豐富的立體感,但它和圓雕相比,具有三個顯著的特點。一是物像小,限於印章的規模,一般都在10立方厘米以下;二是隻表現物像的上方,而不像圓雕那樣,需要全方位表現;此外,鈕雕的表現內容多是動物,特別是古代傳説中的動物。
中文名
鈕雕
解    釋
印章上部鈕飾雕刻
範    疇
圓雕

鈕雕表現題材

鈕雕 鈕雕
印鈕,俗稱印鼻子,用以穿繩繫結。開始純為實用,而後才加以巧飾,如在鼻鈕上雕刻不同的獸頭,用以標誌各級官階。鈕雕的表現內容多是動物,特別是古代傳説中的動物,如:、獅、、鳳、虎、辟邪、饕餮、麒麟、駝、龜、熊、蝙蝠等,因此,鈕雕也稱為“獸鈕”。印章始於周代,距今已三千多年。以其作為憑信和權力的象徵,古今皆是,自有印章,便有印鈕裝飾,無所謂誰先誰後。

鈕雕藝術特點

鈕雕制有自然台和平台兩種。自然台的雕法是多因章端不規則,四方型不甚四方而採取的權宜之法,佈局隨意,追求天然石形之美;平台者則較講究,刻鈕之前先起台,所謂台者,即印章的平台,平台以上刻鈕,平台以下,方方正正完整無缺。在平台上雕刻,平台之下,則保持方正無缺。平台上或雕鳥獸、或人物、或瓜果、或吉祥物,創作者因形、因色、因巧,作品效果務必古樸、端莊、尊貴。整個雕刻程序為:首先起台,再則銼型,三鑿坯,四修光。雕刻時發現鈕頭石質有裂紋、瑕疵等,可結合薄意等其他雕刻方法加以化解,使作品儘可能完美。

鈕雕歷史淵源

鈕雕的歷史是和印章連在一起的,有印才有鈕。據有關歷史考證,最早的印章始於周朝,距今己有三千多年。最初的印章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是王侯將相、達官顯貴的專用品。最初的印鈕也十分簡單、純樸,只在印鈕上方鑽一孔,用來穿繩繫結以便攜帶,因此印鈕也稱“印鼻子”。隨着歷史的不斷向前發展,印章在材料和鈕飾上,根據使用者不同的權位和官銜,出現了嚴格的等級制度。如秦時的官印,除了用金、銀、等質料的不同來區分官爵的高低外,還在印鈕的裝飾上加以區別。到了漢代,皇帝用玉璽虎鈕,皇后用金璽虎鈕,諸侯王用金璽駝鈕,皇太子、列侯、丞相太尉三公及左右將軍則用金印龜鈕,俸祿二千石的官,用的是銀印龜鈕,二百石至千石的,則用銅印象鈕,此後,歷代王朝,上至君王下至各品官員所用印鈕,以職位高低,多為螭、獅、龍、鳳、虎、辟邪、饕餮、麒麟、駝、龜、熊、蝙蝠以及十二生肖中的其它動物。
自元代工冕以花乳石為印章肇始,因石印易於受刀,為時人競相採用,遂至盛行。以壽山石作印材,除了柔而易攻之外,尚有潔淨如玉,色彩斑斕等優點,備受各方人士青睞。壽山石印章廣泛使用鈕雕,也於明代勃興起來,成為壽山石雕的一種特殊品種和藝術。本世紀50年代初,福建泉州蘇大山先生捐獻的明朝李卓吾遺印兩枚,是清朝同治年間修林李小宗詞時出土的,一鐫白文“李贄”,一鐫朱文“卓吾”,鈕刻單獅,蹲坐側首,神態淳樸。這是迄今僅見的明代壽山石印鈕藝術晶。
古代印章的材料通常使用金銀銅玉,而非石頭。20世紀50年代,湖南長沙一帶相繼出土了40多枚西漢滑石印,多為鼻鈕、台鈕、橋鈕及龜鈕。考古界據此認為,石印的歷史應該始於秦漢。由於石印易於受刀,所以時人競相採用,很快在文人雅士中得以盛行。直至到了元代,王冕首創以花乳石作為印章材料壽山石的鈕雕歷史才得以翻開第一頁。因為壽山石不僅柔而易攻,而且潔淨如玉、色彩斑斕,因此備受各方人士青睞,壽山石印鈕的歷史也從這個時候開始發祥。到了明代,壽山石印鈕開始勃興盛行,成為壽山石雕的一個特殊品種。明代思想家李贄就有兩枚印章“李贄”和“卓吾”,均鈕刻單獅,蹲坐側首,神態淳樸,是迄今僅見的明代壽山石印鈕藝術精品。清初,壽山石鈕雕的技法逐漸發展到博古圖案、翎毛、魚蟲、花果、人物等品類。在小小的印鈕之上,傾注着許多石雕藝術家的心血,他們以高超的技法和深厚的藝術修養,賦盈盈方寸以萬種風流。一代宗師楊璇、周彬都是鈕雕高手。楊璇的鈕飾風是集古代玉璽銅印的規範,充分發揮壽山石柔而易攻的特色,施以精藝,突出獸鈕的神形與情趣,因而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周彬制鈕的風格則以朴茂、清靈、流暢著稱,其鈕雕常常外形誇張,境界神妙。他還善於擷取夔紋圖案刻博古平鈕,並在印台四周刻浮雕錦褥紋和取古銅器圖案加以演變作邊紋,其博古圖案直處平整,轉角處圓渾流暢,圖案間隔緊密,有針線難入之妙,堪稱一絕。

鈕雕鈕雕門派

鈕雕“東門派”

東門派”鼻祖林謙培也精於印與博古圖案的雕刻藝術,所刻獸頭形態傳神,刀法靈動,鬚髮均用開絲,從不間斷。其高足林元珠的鈕雕,遒健有力,神態逼真,尤精於須、鬃、毛、發的刻劃。自林謙培、林元珠之後,“東門派”鈕雕的傳人很多,傑出者如林元水林友清鄭仁蛟林壽甚周寶庭等。他們雖繼承師法,但各有新意,尤其是周寶庭的獸鈕雕刻,兼融東、西兩個門派之風韻,總結出古獸鈕百餘種名目,堪稱是壽山石鈕雕的一代宗師。 清同治光緒年間,福州“東門派”鼻祖林培謙亦精幹印鈕與博古圖案的雕刻藝術,所刻獸頭形態,刀法靈動,鬚髮均用開絲,從不間斷。其得意弟於林元珠所刻印鈕,道健有力,神態逼真,尤精幹須、、毛、發的刻劃。“東門派”刻鈕的後人頗多,傑出者如林元水、林友清、鄭仁蛟、林壽煁、周寶庭等。他們雖承師法,然各有新意,尤其是周寶庭的獸鈕雕刻能兼融東。西門流派之風韻,總結出古獸鈕百餘種名目,是壽山石鈕雕的一代宗師
新時期以來,“東門派”鈕雕傳承新人層出不窮,湧現出王炎銓、楊祥、郭祥忍、鄭忠明、吳陽明等一批鈕雕名家和高手。郭功森的兒子郭祥忍不僅繼承父業還大膽創新,他雕刻的印鈕達數百種,形態逼真,刀法細膩,是收藏家競相追逐的佳品。如他的新作《龍鳳十全》,在2002年第三屆福建省工藝美術精品“爭豔杯”評選中,榮獲金獎。此外,他雕刻的《王者之尊》、《十三太保章》,也可稱為傳世之寶。

鈕雕“西門派”

“西門派”本來就是以印鈕作為本門派的宗業,因此從潘玉茂開始,到潘玉進、潘玉泉兄弟,以及後續弟子林文寶、陳可觀、陳可銑等,都是鈕雕名家。其作品風格與“東門派”迥然不同,古雅大方,渾樸厚重,深得文人雅士珍愛。

鈕雕進步和發展

隨着時代的進步和發展,壽山石鈕雕內容也越來越豐富,由古獸擴大至花果人物,連印台雕邊的花紋也形形色色,有斷紋、雙不斷紋、龍形紋、水波紋等14餘種,真是方寸大天地,紋絲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