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釣魚台

(湖北省麻城市釣魚台)

鎖定
釣魚台位於閻河東北3公里處,據史載,龍湖寺與芝佛寺隔河相望,河邊有石台即釣魚台。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贄在龍湖書院講學著書16年,台上建有寒碧樓,台側有洞,李贄藏書於此。
中文名
釣魚台
外文名
Diaoyutai
地理位置
閻河東北3公里 [1]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全天
景點級別
國家AAAA級旅遊景點
門票價格
158
佔地面積
200000 km²
著名景點
迎客松
藏書洞 藏書洞
李贄,初姓林,名載贄,後改姓李,名贄,字宏甫,號卓吾,又號温陵居士。李贄一生曾用過的名號眾多,還有篤吾、百泉居士、宏父、思齋、龍湖叟、禿翁等。 李贄為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創始人是中國明代學者王艮,屬於陽明學派的分支,被稱為“左派王學”。李贄幼年喪母,隨父讀書,學業進步迅速。自幼倔強,善於獨立思考,不受程朱理學傳統觀念束縛,具有強烈的反傳統理念。他在社會價值導向方面,批判重農抑商,揚商賈功績,倡導功利價值,符合明中後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要求。
麻城鎮東門,過河走二十里路,就是麻城的“三台八景”之一的“釣魚台”。離“釣魚台”不到一百步遠的山崗上,便是著名的龍湖“芝佛寺”。明代萬曆年間,有個怪老頭住在這裏著述、講學。雖説他是有大學問的人,卻也開荒、種糧、種菜、勤快得很。周圍的人只曉得他姓李,看上去大概已過花甲的光景,所以,大家就很不存心地叫他“李老頭”。
這李老頭講學跟別的先生不一樣。別的先生只收男伢,李老頭偏偏要男女收在一起教;別的行政管理要求細伢走路要輕,説話莫大聲。而李老頭偏要伢們蹦蹦跳跳翻跟頭,大聲讀書像打油;別人教書要白天,李老頭白天要細伢們幫家裏種田、種地,夜晚聽他講學;別人教書是在學堂裏,李老頭要學生在釣魚台上聽;別人教書專講“四書”、“五經”,李老頭專教些實用的東西,還經常出謎語逗伢們玩:
什麼腳上長頭髮?清早起來地上爬?
什麼有腳不走路?什麼無腳走天涯?
佛寺 佛寺
謎語一出,李老頭就捻着鬍子笑眯眯地望着伢們,李老頭教的伢們當然聰明,你一言,我一語,很快就答出來了:掃帚腳上長頭髮,清早起來地上爬。
桌椅有腳不走路,扁擔無腳走天涯。
李老頭摸着光頭,笑得像個細伢。“來來,我再考考你們,誰要是猜上了,就大有出息。”:
皇帝老子去偷牛,滿朝文武做小偷;
公公拉着媳婦手,細伢打破老子頭。
伢們猜來猜去,都猜不出來。李老頭笑啓發説:“你們不是猜不着,是還沒有長這個膽量。要幹大事,就得敢破舊規矩,敢想,敢説,還要敢幹。”接着,李老頭解釋説:“第一句‘皇帝老子去偷牛’是君不君;第二句‘滿朝文武做小偷’是臣不臣;第三句‘公公拉着媳婦手’是父不父;第四句‘細伢打破老子頭’是子不了。”學生們聽了以後,就到處傳播。氣得那些官老爺和封建衞道士們連連罵李老頭是“盜教”、“邪教”、“異端”。
可是,黃安、麻城一帶的伢們膽子越來越大,上演了一幕幕鬧天下、奪天下的歷史劇。
釣魚島屬中國又添鐵證 日本人開價千萬收購
傳奇四
“爛書”引發爭議,蔡教授上書温總理
不久,網上就有人撰文,堅稱彭令的抄本是贗品。
蔡根祥教授説,他意識到文獻的重要性,多次致函國家有關部門,推薦《浮生六記》卷五抄稿申報“國家珍貴古籍名錄”。2009年6月9日,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對抄本進行了鑑定,但鑑定結果出人預料,提出該文獻不能列入珍貴古籍,理由是錢泳真跡“尚存很大疑點”,《浮生六記》卷五證據不足,最後提出限制這本古籍出境。對於鑑定結果,彭令本人和蔡教授、蕭所長當然感到震驚。彭令説,“當天七位專家耗時總共不到30分鐘,平均每位專家能夠仔細獨立審看這件書稿的時間不足5分鐘,這是不負責任的鑑定。”
蕭相愷認為,“若抄本不是《浮生六記》卷五的佚文,連整個書稿也並非錢泳手跡,為什麼又特意加上限制出境一條呢?是他們怕鑑定有誤,文物流失,愧對國家嗎?”
2009年9月24日蔡根祥上書温家寶總理,闡述了這件抄本為錢泳真跡的觀點和這本佚文典籍重新面世的意義。當年12月24日,外交部讓彭令提供相關資料並表示認真研究。文化部再次組織了由中國古典文獻研究中心主任傅璇琮任組長的專家鑑定會。雖然至今鑑定結果沒有公佈。欣慰的是,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國家版權局格外重視,對該文獻進行了登記,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了新版《浮生六記》。彭令説,新版中的第五卷就是他所發現的《海國記》。
蔡根祥教授就申請古籍名錄一事,再次上書温總理,他希望早日得到權威的鑑定結果,以更好的方式保護好這本珍貴的文獻。
此外,百度百科“彭令”、“蔡根祥”與“浮生六記”等與《海國記》相關的詞條一度屢遭刪改,刪改者的IP絕大多數在境外,後經國家有關部門介入,這些詞條得以恢復並鎖定。
沈復
遊歷作文自娛
沈復是清代文學家,字三白,號梅逸,蘇州人,一生沒有考取過功名,大多寄人籬下做師爺。1808年(嘉慶十三年),朝廷下旨冊封琉球國王,派遣太史齊鯤為正使、侍御費錫章為副使,沈復作為太史的“司筆硯”也一同前往。後來,沈復在他的《浮生六記》中記述了大清使團此行中途經釣魚島的見聞,本是作文自娛,卻無意間反映了200年前國家疆界的真相。
錢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