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釜底游魚

鎖定
釜底游魚(拼音fǔ dǐ yóu yú),是一則來源於文人作品的漢語成語,該成語最早出自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張綱傳》 [1] 
“釜底游魚”原意是在鍋裏遊着的魚;比喻處在絕境的人,也比喻即將滅亡的事物;在句中作賓語,含貶義 [1] 
中文名
釜底游魚
外文名
like a fish in the pot without hope of escape
in a desperate situation
though living but not long
拼    音
fǔ dǐ yóu yú
近義詞
魚遊沸鼎魚游釜中甕中之鱉
反義詞
化險為夷
注    音
ㄈㄨˇ ㄉㄧˇ ㄧㄡˊ ㄧㄩˊ
出    處
《後漢書·張綱傳》
結    構
偏正式
用    法
在句中作賓語

釜底游魚成語出處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張綱傳》:“若魚游釜中,喘息須臾間耳 [1]  。”
後人由此提煉出成語“釜底游魚”。

釜底游魚成語典故

漢代有個名叫張綱的人,不僅反對宦官專權,而且還上書揭發、控告外戚大將軍梁冀及其弟河南尹梁不疑貪污腐敗、獨斷專橫的罪行,因此,梁冀對他恨之入骨。當時,在廣陵地區,張嬰領導一支數萬人的起義軍,梁冀趁機讓人推薦張綱做廣陵太守,企圖借刀殺人,讓他到張嬰那裏去送死。
張綱到任後,只帶了十幾個隨行人員去張嬰兵營勸降。他説:“你們一夥造反事出有因,責任在於以前的太守肆虐貪暴,我並不想跟起義軍為敵,只是希望你們能歸順朝廷。”張綱在勸降的同時,又對農民進行武力威脅。於是,張嬰對張綱説:“因為我們忍受不了貪官污吏的欺壓,又無法向朝廷反映,所以才起兵反抗。現在我們就好像魚遊在釜中一樣,很快就會滅亡,所以我們甘願歸順朝廷。”後來,張嬰帶領一萬餘人投降了。
張綱不僅沒被殺死,反而立了功,這是他的仇家所始料不及的 [3] 

釜底游魚成語寓意

張綱面對張嬰等人的叛亂,沒有采取武力清剿的方法,他認為百姓造反也是逼迫無奈,正如張嬰所説,十幾年來猶如釜底游魚,惶惶不可終日。可見,政治清明,百姓自然不會造反。中國古代往往是亂自上作,皇帝寵信奸臣,百姓沒有活路,只好鋌而走險 [2] 
釜底游魚,有點像常見的温水煮清蛙。一尾在炊器遊弋的活魚,無論它是否察覺水在加熱,無論它如何地用盡力量求生,都無法跳出炊器。在它落入炊器之際,便已經註定是局中的死者。正當廣陵暴亂的頭目張嬰為自己的處境殫精竭慮時,張綱採取以退為進的策略,首先將責任攬到自己頭上,然後稱讚對方是為民赴險,成功地打動了張嬰,也攻破了張嬰的心理防線。這正符合“攻心為上”的原則,因而才能不費一兵一卒就平息了暴亂 [11-12] 

釜底游魚成語用法

釜底游魚成文用法

在句中作賓語,比喻處在絕境的人,也比喻即將滅亡的事物,含貶義 [1] 

釜底游魚運用示例

明·許自昌《秋夜月》:“游魚就釜底,任區區擒縱 [5]  。”
清·戴樹屏《陝西軍營作·其五》:“釜底游魚經歲月,從茲藉手播皇猷 [6]  。”
清·謝池春《題王璞山祠壁·其四》:“含枚戰士疾如風,釜底游魚尚夢中 [8]  。”
清·劉家謀海音詩》:“股頭旗腳雄豪甚,釜底游魚尚未知 [7]  。”
清·洪楝園《警黃鐘·宮嘆》:“好似釜底游魚,日暮途窮 [4]  。”
現代·郭沫若《臨江仙·淮海戰役》:“雪浪翻天風似箭,陣前歌舞猶歡,游魚釜底待朝餐 [9]  。”
現代·姚雪垠李自成》:“他們已是飛走路絕,恰似釜底游魚,或降或死,別無他途 [1]  。”
當代·裴濤《感時十首·其九》:“釜底游魚居盛世,尚能忍死即中興 [10]  。”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